语文计划总结之《读海》课后点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读海》课后点评

语文计划总结之《读海》课后点评 ‎ ‎  首先,我们认为杨光老师的这节课能够体现“学教”这一理念。杨光老师无论是在设计时,还是执教中,力求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表现为:对于学情的把握,当知道学生已经学过这首诗后,杨老师果断地对课堂环节进行了删补,把“认识字词,小诗读正确”那一环节拿掉,把指名读,选读,检查读有效地补进来。对于学情的把握,还体现在教师对诗歌,对儿童的认知。诗歌是儿童实现幻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往往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也许,就是八岁的作者周燊在面对大海时情不自禁的一种倾诉。因此,杨光老师基于以上认识,在执教时,没有肢解这样一首很浅但很美的诗,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想。看似不轻易的处理,实是杨老师的别有一番教意!‎ ‎  其次,这节课体现“学教”理念之处,还在于领学第一小节,放手让学生借助助学单学习第二三小节。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学生学后才能促进教师的教。很多教师常常感慨,孩子一到考试时,明明会做的题,怎么就不写呢。就如“找出课文的四字词语”这种白给的题都不会做。什么原因?我认为日常教学中,我们教的知识多于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如助学单上“诗人想到了什么?用‘——’画出来”‎ ‎,看似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在儿童的世界里,这都是抽象的。因此,结合产际,有效利用助学单这种学习工具,从某种角度上看,不仅是方法的传递,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  此外,我认为,拓展阅读的尝试,并没有喧宾夺主,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两首小诗后的兴奋劲,有一种跃跃欲试,也要当一把小诗人的冲动。让学生喜欢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好,这不是我们教授诗歌一个重要的目标吗?之前,杨老师还为这节课的容量大而苦恼,但通过观察,我倒是认为,这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  当然,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一样,自然不同的人对这节课有不同的认识。‎ ‎  我们小组在Y图思维工具上,通过听到的,看到的,也想到了一些。‎ ‎  关键词一:视频图片与文字 ‎  这节课上多处用了视频、图片,因为学生们对大海有些陌生,教师希望能过这些有声有形的视觉来激活学生对海的兴趣,但是否冲击或是冲淡了学生对文字的关注呢?省教育学院的赵士英主任建议说,图片也好,视频也好,要用就用高质量的。课堂伊始,那一幅幅不够理想的图片,一是没有起来很好的调动作用,二是可能会限制学生对思维。语文学习要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但这样的设计没有到达这样的目的,所以,这种设计便是无效或者说是低效的。‎ ‎  关键词二:助学单 ‎  助学单虽好,但教师一定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好用好学的单子,否则,非但不会用,还可能影响了教学。‎ ‎  关键词三:复现 ‎  在面对重复课后,杨老师虽是有所舍弃,但还是有些保守的,因为缺少胆量,所以学生在仿写时的雷同,思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散是可想而知的。我想,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课,我们一定要敢于挑战。赵主任在总结时,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基于儿童已有发展水平。他说,重视儿童教学,研究学生是所有设计的逻辑起点。‎ ‎  关键词四:写字 ‎  三年级的写字教学一定要重视起来,刚刚从二年级走来的孩子们,他们需要一个过渡,生字的指导要扎扎实实,有范写,有评价,对字间架结构的观察,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发现。‎ ‎  关键词五:仿写 ‎  从内容到形式的过渡,由情感的波动到付之于笔端,我想,那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模仿,而是一种对课文情感的延伸。教师一定不要成为学生思维的限制者,但通过本节课对学生的观察,学生的仿写思维已经受到第一遍执教的限制,那么,这节课,打开学生的思维就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了。我认为汇报第二小节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追问和鼓励,鼓励那些想得好,想得远,想得不同的学生,然后再给点时间,让学生再去写一写,我相,雷同的未必会那么多。‎ ‎  关键词六:想象力 ‎  本节课对联想与想象的处理还是欠缺的。“鱼儿身上带着字,沙滩身上带着字……”那将是一些什么样的字呢?这说明我们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所特有的特点,还是挖掘不够细。师傅不是说,我们研究一课,就要研究这一类课的教学方法吗,所以,依据体裁特点,将更好更准确地对这一类课的定位与把握。‎ ‎  汇报结束时,我说,儿童是离诗歌最近的人,因为他们的无忧,因为他们的敢于忘记,所以,他们往往带着稚嫩的笑容无所畏惧。而成人记得太多,所以面对一首小小的诗,我们想要的太多,反倒畏手畏脚了。把握课的体裁特点,把握我们的学教理念,敢于放弃,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