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导处范文之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教导处范文之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保证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活动组织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制定本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最终能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结合我校提出的“提升办学内涵,争创品牌中学”的工作目标,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1、对学生: (1)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3)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4)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2、对教师: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培养科研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组织与协调工作,并尝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1.教务处——日常管理 教务处主要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2.教研室——组织与策划管理 教研室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策划,组织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培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从经费、设备、仪器、资料、场地、人员等方面为师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条件。 3.政教处——保障管理 政教处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年段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4.年级段——协调管理 年级段在年段长的领导下,按计划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年级的班主任及各班级之间的关系。 5.班主任——具体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6.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模式 1、学习方式: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2、师生关系:师生合作,民主平等,学生自主,教师指导,教学相长。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程序应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来组织,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 高一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方案:每一个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为5个学分,每学期各完成一个小课题,并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每学期每周安排二课时,期末末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评比展示。 2、课程内容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的组织 一般不提倡采用个人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6—8人左右,设组长一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比例等,需要时与学生协商做适当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暂时不提倡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小组。 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 4、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1—2周,培训教育。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第3周,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第4—5周,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第6—10周,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第11— 13周,信息反馈。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由指导教师及相关专家提出参考意见,形成阶段性总结。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 第14—18周,整理总结。继续搜集整理完善各种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第19—20周,交流评价。每班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优秀课题。原则上每班“优”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良”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合格”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 5、课程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研室和教务处负责实施,指导老师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负责。 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评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的材料:1开题报告;2活动过程记录;3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4总结与体会;课题研究学习成果; 5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 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研室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 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 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第三 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 教研室审核,备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