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山区小学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序的状况下进行,教师要改变角色,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处在“引导、组织”的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宰式”,又要反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放任自由式”。 二、“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对一门功课学习的好坏除与智力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对这门功课的情感和态度。数学新教材特别注意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人教社第一册教材,从“新的目录”到每一部分内容的设计,都努力贴近刚入学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的天真世界,并用开放性、挑战性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比一比”的情景图,以肥头大耳的小猪搬木料和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搬砖块,共同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比较物体多少。让人一看画面,便情不自禁融入故事的情景中,主动去找物、去比较。再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情景图是许多小动物挤着排成弯曲的一长队,让学生从中数出小狗的只数和小兔的只数,并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又要看模样,又要辨颜色,既有趣,也很有挑战性。学生完成这样的题目肯定有积极性。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用具的具体价钱是多少,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学习用具的价钱,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更贴近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元、角、分”的认识的教学。又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 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活动。如一年级上册《分类》,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是这样设计活动的:首先出示毛巾、葡萄、水彩笔、白菜、苹果、钢笔、牙膏、茄子、黄瓜、西瓜等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想一想,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最后在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如我在教学《认位置》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说一说他们知道的表示位置的词,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上、下、左、右、前、后”等等。按照课时安排,本节课只教学“上、下、前、后” ,但是看到学生的兴奋劲,我改变了教学计划,把两节课合起来上。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位置词来说一句话,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座位、教室里的物品,说得很精彩。一名学生的发言往往能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描述的内容也从教室延伸到了家里及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整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而我也教的很轻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应千方百计去探索创造全新的教学方式,只要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就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前必须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预设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预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这种“预设”不能漠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考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势利导,把它作为教学活动的“生成”。“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出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预设”决定了课堂组织的严密性,“生成”造成了课堂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不能“重预设,轻生成”,也不能“重生成,轻预设”。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元、角、分的认识”, 我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简单的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可当我实施第一个环节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我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见,有时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直接进入换钱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预设,直接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换钱的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我借此机会,使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以前,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这种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在这方面是深有体会的。我在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我班为汶川地震灾区灾民捐款活动中,25名女生平均每人捐款0.9元,28名男生平均每人捐款0.36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做的:(0.36×28+0.9×25)÷(25+28)≈0.61元,但有几个学生说有一种简便方法,就是(0.9+0.36)÷2=0.63元,他们说全班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两类,就把一个男生的钱加上一个女生的钱再除以2 。这时,全班同学都说这种算法正确,我没有忙于下结论,而是请2名男生和8名女生上台,分给每个女生10支粉笔,每个男生5支粉笔,平均每人几支?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得到了每人分到9支的答案。我再说如果用“×××”的方法,用“(8+5)÷2==6.5” (支)对吗?学生纷纷认识到这种算法不对。我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做了一个分粉笔的游戏,使学生明白求平均数的问题的解答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新的磨练,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充分发展。“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总之,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活动,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