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读书铸就强军梦心得体会【三篇】
【导语】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是由XXX为大家整理的“读书铸就强军梦心得体会【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铸就强军梦心得体会【1】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铸就强军梦,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是不行的。因此,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精武强能的个人本领。 读书点燃追求梦想的激情。读的书越多、越深入,越感觉到世界的广大、学海的无涯,越感觉到有责任去追求心中的梦想。要使强军梦变为现实,需要我们具备与本职岗位相适应的能力素质。每名官兵要爱学、善学、勤学,心存忧患意识,常思本领恐慌,增强读书自觉,使崇尚读书成为军营风尚,在阅读中点燃追求梦想的激情。 同样,读书也能凝聚追梦的力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宁可没有印度殖民地,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读书就是吸取力量,一种基于文化上的力量,一种更为根本的、长远的力量。一个人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个人的学习力、思考力、实践力。作为当代军人,只有养成常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才能不断地从书中获取知识、吸取营养、激发活力,才能工作有底气、做事有灵气、创新有才气,才能在强军实践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读书铸就强军梦心得体会【2】 古人云:“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部队官兵读书学习,明的是强军之道理。在强军梦的牵引下,读书热潮满军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来到武警北京市总队十七支队,在与官兵的座谈中感悟军营读书的新情况新景观。 红色书籍理应成为军营阅读的主流 杨伟峰(支队长):我军的历史就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历史。一部军史,万千风流。那些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那些铁血硝烟的生死厮杀,是今天我们实现强军目标的教材。据我们调查,前辈们的功勋壮举、光荣传奇,今天的年轻一代官兵们最崇拜。所以《苦难辉煌》《长征长征》等红色书籍和其他军事题材的作品,一直是军营阅读量的书籍。 毋庸讳言,在少数战士的床头柜里,所谓“抓眼球”的书刊时有所见。我们并不反对官兵们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业余读书也不必强求一律。但是,红色书籍理应成为军营阅读的主流。我们既要春风化雨般地引导,也要理直气壮地讲清道理—要想当好兵,先要读好书。 读书不会成为政绩,却能形成风气 徐波(支队政委):读书不会成为个人政绩,却能形成单位风气。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体现着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随着官兵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上世纪60年代初,我军取消基层文化教员的编制。时至今日,部队官兵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读书的需求和引导。 执干戈以卫社稷,颂诗书以涤心灵。支队党委把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写入政治工作指示,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当读书学习的带头人,不能把读书少作为“光荣的缺点”。向全体官兵做出郑重承诺,保证“月读一书”,并写出读书心得体会晒在政工网上请大家监督。领导干部书卷气多了,庸俗风气自然会减少,既开阔胸怀又减少应酬,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今日“惠兵”在心灵 陈杰(教导员):我们常说“育人惠兵”,而以往“惠兵”总偏重于解决衣食住行。这些问题当然要解决,但是,百年树人、长远带兵,丰富官兵的精神世界应成为今天“惠兵”的重点。 现在面临的新情况是,部队工作、训练任务重,读书时间常常得不到保证。我们由此入手,让读书成为各级组织的“惠兵”之举。比如,给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等群众组织赋予引领读书活动的新职能;各级经常组织读书知识比赛、演讲和诗歌竞赛等活动;通过下拨专项经费,定期为基层读书室更换图书,明确指定每周的读书时间等形式,确保官兵有书可读、有时间读书。 读书不能“泛娱乐化” 彭文彬(副中队长):我们在基层官兵消费调查中发现,过去战士们的消费支出主要是购买肥皂牙膏、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如今学习开支占了一定比例,每月少则三五十元,多则数百元。 年轻人的广泛兴趣必然形成阅读的多元化选择。如何引导官兵在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图书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无疑成为新时期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在士兵购书清单中,虽然励志类的占73%,但个别士兵入伍前就喜欢看玄幻、穿越类网络小说,入伍后依然首选此类书籍。读书属于个人兴趣爱好,不宜简单粗暴地批评制止,但却不能放任“泛娱乐化”,这对于培育战斗精神和净化警营环境十分重要。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王建烈(指导员):指出,“读书的原则和范围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是提高官兵读书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基层读书应该重视功能性学习,避免盲目跟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自己的读书内容,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比如,我们支队担负着几十个国家使馆的警卫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执勤任务,官兵们都根据实际选学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日常用语,上级编印的《执勤口语100句》成为基层的热门书。 这就形成了一个读书的良性循环—既是第一需要,又是第一爱好,同时还成为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支队还设立了“学习成才标兵” 专项奖励制度。近3年来,支队共有46人考上军校,拿到本科、大专文凭的达2000多人。 读书收获的附加值 胡逸群(大队长):忠厚培元气,诗书继世长。我的体会是,读书学习能够收获更多的附加值。我入伍前仅有小学文化,是军事过硬、文化“瘸腿”的干部。为此,在工作之余,我扎扎实实地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国学经典。读这些书需要屏气凝神有静气,几年下来,除了学到丰富的知识外,还让我养成了一种从容不迫、不急功近利的心态。 我们有一个“士兵大讲堂”读书活动,战士们学习有什么体会,读了什么好书都可以上台去讲。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大家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通过这样的交流,集体荣誉感、官兵关系、战友感情等都得到提高。十五中队先后有49名士兵走上“士兵大讲堂”。许多人在家是“宅男”,不善与人交流,如今在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变得落落大方了。 不求学得热闹,只求入心入脑 刘鹏军(上士):作为一个基层战士,我热爱读书,但只图热闹的形式主义我视之为负担。我现在是代理排长,在我们排我是这样做的:第一,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电子媒体虽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不能一概而论。其实不论书的载体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是用眼睛看还是用耳朵听,只要书的内容健康向上,就能达到读书的目的;第二,读书笔记的篇幅多少、笔画是否整齐等并不重要。心得笔记,心有得而记之,不搞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第三,业余时间提倡个性化读书,每个人的兴趣特点不同,你爱古典我喜现代,你读传记我看散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必像搞内务一样统一。 总之,不求学得热闹,只求入心入脑,读书就能成为官兵们的自觉,并且乐此不疲。 读书时间靠的是科学安排 李光振(上等兵):我曾在“士兵大讲堂”上与大家分享一课—《规划每一天,把握每一秒》。说实话,作为一个基层士兵,可供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忽视读书的借口。 人之差异在于学习,学习差异在于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我很享受微不足道的点滴时光,饭前5分钟读一张报,操课后10分钟背几个单词,熄灯前20分钟读一章书。如此,在合理安排中,我每天能节约出45分钟,保证每月可读完一本书。同时还要学会科学安排时间,比如大部头的书我留待整块时间看,而常备一些“口袋书”,见缝插针找时间读。 这里同样是大学 吴xx:我是大学生士兵,从前总以为部队的读书水平不高,没想到战友们不仅爱读书,而且还自己编写书报。比如我们中队,除了人手一本读书笔记和剪贴本外,每个班还办起士兵小报,编写出《我在使馆区当兵》《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等10余本书,创作出《母亲与哨位》等歌曲。士官曹金良担任连队新闻报道员期间,发表新闻作品上百篇,退伍后被聘为《中国教育报》编辑。 这些都激励着我献身警营,因为这里同样是我的大学。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让人脱俗 张浩(排长):良好的读书环境能让人脱俗。如今在支队,最流行的礼物是书,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书。每年年初,上级机关给基层官兵赠书;新兵下连,干部给新兵赠书;一茬茬老兵退伍,带走军营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一本本“爱心书”;就连警民共建,地方政府送的也是书……读书成为军营的时尚,读书人得到官兵的“点赞”,这已经成为军营的新景观。 读书铸就强军梦心得体会【3】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我部组织开展了以“读书铸就强军梦”为主题的“读书圆梦”成果汇报会。我坐在台下认真聆听着每一名官兵的发言。其中,某仓库保管分队分队长罗振能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罗在读书汇报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当兵临走那一天,母亲叮嘱他:“书没读好,但要当个好兵。”带着“再也不用读书”的一丝窃喜,小罗来到部队,没想到整天与深山竹海为伴,与洞库弹药为伍。起初,他和一些新战友因忍受不住连队艰苦的生活而想着调离。不久后,分部开展了“读书圆梦” 活动。小罗本来不太爱看书,可每天看大家都忙着利用空余时间“充电”,他想找个人聊天都找不到。终于,仓库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小罗也捧起了书本。结果几年下来,他入党立功,转了士官,当了班长、代理分队长。小罗说,读书让他感到守山就是守心,守住了心,就能耐得住寂寞,深化转化读书成果,催生战斗力保障力,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罗的一番读书感悟,让我的思绪畅游千里,又回到了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上世纪80年代。回顾34年的军旅生涯,自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正师职领导干部,我深切感到,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长、每一分收获,都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渴求。坚持读书学习,才让我有机会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1981年11月,我参军来到舟山某海防部队服役。说句心里话,当时我所在的连队比起小罗现在的仓库条件要艰苦得多。连队四面环山临海,不仅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遇到大风大浪天气,补给船靠不了岸,连队官兵只能每天靠存储的咸菜就着馒头过日子。起初,我也有打“退堂鼓” 的念头,但连队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打消了我的顾虑。因为从小我就养成了每天花上一个小时读书的习惯,所以新兵下连后,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钻进连队图书室,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天,营里要物色一名报道员,也许是教导员觉得我爱读书,是个能培养的好苗子,没过几天我就被调到营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83年2月,我在连队采写的不过百字的消息,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此后便接二连三地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报刊上发表稿件,半年后就被调到师部担任报道组组长。1984年9月我考入南京政治学院,作为全军首批新闻班的一名战士学员,实现了有朝一日能够坐在院校的知识殿堂里静心读书的心愿。 毕业后我辗转于多个单位,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工作,没变的是始终以读书立志要求自己,至今还保持着“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习惯,力推的“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活动,已在我现在的部队蔚然成风,让官兵切身感受到“每天都是读书日”。34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己动手写稿,过去是剪贴本、笔记本随身带,现在是电脑、移动硬盘跟身走,特别是在基层任主官以后,每每开会我都力求做到讲短话、讲自己的话、讲官兵爱听的话,注重写短文、写实文、写有感而发的文,以此推动部队各项工作的开展。 春风柳上归,正是读书时。今天,身处思想多元发展、科技飞速进步、文化激烈碰撞、信息海量增长的时代,我越发感到,唯有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才能在新军事变革的疾风骤雨中阔步前行。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读书意在探索未知,重在追求真知,贵在学以致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只有通过把从书中得来的新思维、新观念、新知识、新办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才能凝聚起强军兴军的力量,真正担负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