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论文之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 ‎  开题报告:‎ ‎  审美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美育,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外,还要进行美育的教育。‎ ‎  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自然美、人生美、社会美,艺术美。它为美育提供了丰富且形象生动、具体且理性深刻的审美对象,颇具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向学生散播美的信息,渗透美的哲理,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在实践中去创造美。‎ ‎  古诗——‎ 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学生古诗掌握量寥寥,主要是课本中要求的几首;内容较单一,五绝为主;学生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很多老师的古诗教学课,他们大多以学生能背诵、会解释、能默写为目的,其中有的课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呆板,学生总是兴味索然。许多学生读得摇头晃脑而不知其意如何,也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却难以体会诗中境界,原因虽然是多重的,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失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如此种种发人深省。教师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学好古诗,怎样让这支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呢?‎ ‎  现在我们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教材中的古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美育教育的乐园,只要深刻地钻研教材,抓住诗中美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就能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都已证明,少儿时期的文化启蒙将决定人一生的精神价值取向,所谓素丝初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古典诗词曲(以下统称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香的一块园圃,长久以来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他们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古诗的艺术魅力,从审美角度而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古诗的审美教学,应紧紧抓装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引发学生着重领会蕴含诗中的色彩美、感情美、哲理美,使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与升华。‎ ‎  摘要:‎ ‎  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是对青少年陶冶审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充分发挥古诗”兴观群怨“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  二、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  三、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美是一切艺术的特性和本质,古诗也不例外。小学古诗教学当充满灵秀之美。古诗中的审美教育也是小学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总之,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  关键词:‎ ‎  小学  古诗教学  审美教育 ‎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是对青少年陶冶审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充分发挥古诗”兴观群怨“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诗歌具有抒发感情、认识自然和社会、团结群众、针砭时弊的重要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是把诗歌作为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来看待的。这也是我国古诗千百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虽然大都是一些五言、七言绝句,但却具有”兴观群怨“‎ 的功能,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对这些古诗的内容稍加分类整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河山之美,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  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如骆宾王的《鹅》,孟浩然的《春晓》《宿建德江》,杨万里的《小池》,贺知章的《咏柳》,王维的《鹿柴》,王安石的《梅花》,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柳宗元的《江雪》等。这些诗或描写动物,或描绘四时之景,或吟咏幽境别趣,写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自然之美、天成之美,学习观察自然,培养爱美的情趣。‎ ‎  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如李绅的《锄禾》《古风》,张俞的《蚕妇》,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等。这些古诗,有的赞美劳动,有的歌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有的揭露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 ‎  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古诗有的抒发了在异族入侵、战争离乱中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盼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的抒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有的表达了朋友之间或亲人之间深厚、淳朴的感情。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  5、阐发生活哲理和自然规律。如白居易的《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这些古诗用生动的形象和浅近的手法阐发生活的哲理或自然发展的规律。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学习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 ‎  6、描写儿童生活。如《所见》《小儿垂钓》等。这些诗通过捕捉儿童生活的一个场景,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儿童的天真和童心、童趣。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促使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但每一首诗都对小学生的思想及审美教育有着重要作用。认真搞好古诗教学,使学生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二、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  1、是音乐美。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很严。每首诗读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律和音韵,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背诵,在吟诵中体味古诗的节律和音韵之美。还可以借助一些被谱了曲的古诗的演唱录音带或一些著名演员朗诵古诗的录音带,使学生深刻感受古诗的这种与音乐暗合的美。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在音律、节奏、音韵上敏锐的感觉,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  2、是对称美。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对仗,对词、句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每首诗像一个严整的方阵,句数一定,字数相等,上下句之间,对应的字词之间,都有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关系,每首诗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对称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工整的板书,把古诗的这种美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词句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如:‎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之美、结构之美,培养学生的美感。‎ ‎  3、是绘画美。我国古代诗歌讲究诗中有画,具有极强的绘画感。如:‎ ‎  鹅,鹅,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短短十八个字,却活生生地勾画出了一幅生趣盎然的白鹅浮水图。十八个字中,”白“”绿“”红“”清“四个字描述颜色,”浮“”拨“”歌“三个字表示动作,”曲项“”向天“两个词形容神态。正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些表示色彩和动态的词,才使得这首诗具有一种多彩生动的绘画美感。再如,《所见》和《小儿垂钓》中描写小儿神态的诗句,极生动地描画出儿童那种天真烂漫的神态,使读者好像看到了”牧童捕蝉图“”小儿垂钓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浮现画面,还可以借助图画帮助学生领略古诗的这种绘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  4、是意境美。我国古代诗歌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讲究意境。一首好诗,往往能把人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如李白的《静夜思》,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写了天上的明月,游子的思绪,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游子月夜思念故乡的优美意境。讲解古诗的意境,是难度较高的要求。因为意境不仅是形象,而且包含有联想和想象,包含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在教学时,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1)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吟诵,可以自然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是教师要讲清诗歌的字面意义及其蕴含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古诗,大都比较浅近,其字面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但也有一些字、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不是现代汉语中”坐着“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不是现代汉语中”值得同情“的意思,而是”可爱“‎ 的意思。类似这些字、词都应让学生准确理解。教师还应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主旨所在;(3)是要求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诗歌的意境。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有限,不可能要求他们对每首诗的意境都有清晰的理解和想象。诗的意境不仅是诗人创造出来的,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对诗的理解和认识再创造的。尽管如此,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领略诗的意境之美,并为他们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和知识的日渐丰富,对古诗进行反刍式的理解打下基础。‎ ‎  如上所述,古诗教学应该充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教会学生认识美,领悟美,欣赏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40首文质兼美的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历来有”重诗教“的传统,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三、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1、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得更形象:”你如果把绘画叫做‘哑巴诗’,画家也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做‘瞎子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家的渲染技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古诗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其四,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有的教师将绘画渗入古诗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先画出诗人李白望瀑布的简笔画。教前两句诗时,让学生自己画出”香炉峰“、”生紫烟“和”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教后两句诗时,教师在学生画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几笔,以突出瀑布的动态和”飞流直下“的气势。这样,学生对诗中的画面美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  2、披文入情,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笑;人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近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岁到长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 ‎,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曰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它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曰入情。”入情“必须”披文“,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 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三日悟境。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于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  3、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曰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二曰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三曰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 ‎,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  4、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是用于吟唱的歌,故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旦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一般是按”音步“来划分的。五言诗每句三个音步,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七言诗每句四个音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除此以外,音步的划分还有各种形式。这样,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工伟力的赞颂。”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形上的建筑美。古代诗人充分利用当时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给每首诗规定了句数,每句又规定了字数,因而结构匀称,句子整齐,显示出语形的对称美、齐一美和均衡美。‎ ‎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教师只作恰当的讲解和分析,切忌过分的咬文嚼字,无控制的旁征博引和肆意发挥,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或造成本末倒置的不良后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  美是一切艺术的特性和本质,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小学古诗教学当充满灵秀之美。古诗中的审美教育也是小学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总之,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  参考文献:‎ ‎  《艺术概论新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 ‎  《唐诗三百首》‎ ‎  《小学语文教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