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认清三对关系 优化阅读教学
语文论文之认清三对关系 优化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对阅读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真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个性化、主体化、情感化”是实施课程标准后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改革。要达到这“三化”,当然应是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做到化“劣”为“优”,变“坏”为“好”。关键是要认清和处理以下三对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然要优化“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必然联系着两头。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这个两头一是“教”或“教师”,一是“学”或“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是授知与受知的关系:“教”能促“学”,“学”依靠“教”。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优化的关键即在于这个“过程”。“教”与“学”两者,应是并重,还是要有轻重之异?我想,应该以“教”为重,以“学”为主。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因此,这个“教”非常重要,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以四两拨千斤”之效。能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而这一切,需要靠“学”来落实,来消化,来提高,“教材无非是例子”,更多的例子在课外,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细水长流中。“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学”是主要的,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认清了“教”与“学”的关系,对于“教师”与“学生”这对关系的认识就比较容易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现在流行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我认为这个“主导”,实质上还保留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一无二的权利 。想怎么上,上什么,还不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多多少少都打了折扣。而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辅导”,学生才是“主导”。辅导是指教师的教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决定,对于某一学生已经懂了的知识点,可少讲甚至不讲,不懂的就要多讲,一节课两节课都在所不惜。不能让教学计划主宰了你的教学进度,而应由学生学的具体情况主导你的教学。一句话,这两对关系的处理,都应以学生学的情况为准,这叫“用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你的课堂教学”。二是协调“情”与“趣”的关系。都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有兴趣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把语文学好。“趣”固然重要,但“情”更加要紧。这里的“情”,指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学生自己理解了课文而从心底升腾起来的对课文的心灵与情感的感悟。我认为,这个“情”要比“趣” 来得重要。优化过程中必须得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引导他们用一颗求真之心,去感悟课文当中隐藏着的作者那强烈而真切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或许,这比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要好出百倍千倍。己心之悟,最为真切。要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这种对课文的情感体验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如此,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自不在话下矣。三是搞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从“大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课内的教学是非常少量的、不足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关键还在于课外的多读多练。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需要细水长流,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课内的学习只是为课外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的,要巩固课内习得的知识,关键在于课外的大量适应性练习。语文学习的源头在于生活,教师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要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给学生开开阅读书目,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组织读书报告会等等。你会发现,生活的土壤能培育出妖艳的花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