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设计科学课的探究活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设计科学课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论文之如何设计科学课的探究活动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这 是着眼于培养未来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自然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 应用,学习获取知识,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 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一、贴近儿童生活,尊重童趣,设计探索活动。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 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说明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必须尊重童趣,必须给儿童保持童趣的权利。   (一)以童趣事物作为探索发现的生长点,并贯穿探索活动的 全过程,发挥童趣机制作用,激励持续探索的动力。如教学《沉与浮》 一课,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 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 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 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 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 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 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突破传统实验束缚,实验方法儿童化,使探索性实验孕 含学生的认识价值和情感价值。如研究水的内部压力,习惯上是用漏斗、 U 形管等器材做实验,方法成人化,也不便于学生独立支配。为此,我 们用开口蒙着橡皮膜、底部连接橡胶管的塑料盒替换了传统器材,并从 学生吹泡泡的生活内容中衍生出“借水帮忙吹泡泡”的实验方法,深受 学生欢迎。在童趣的增力作用下,推动学生主动认识:水对水中的物体 有压力,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水越深水的压力越大等。   (三)改组学生熟悉的实验内容,创设新奇情景,引起求知欲, 激发探索动机。比如,不少学生在学前生活中曾见过甚至做过《镜子 》 的第一个实验,再照图索骥,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对 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并记录出 光的路线,从而激起了学生非要弄个明白的探求愿望。   (四)增加应用知识的趣味性,在愉悦之中让学生体验到获取 探索成果的意义,使他们今后乐于再探索。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动手动脑解决带有好玩色彩的问题,开展游戏性的活动,进行有创意的 趣味制作等等,都可以使应用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实践证明,把童趣心理具体化于教学,最能有效地解放学生, 学生才会乐而忘倦,越学越想学。我校三(一)班的杨启小朋友在他的 日记中写道:“一周一节自然课真是太少了。如果时间能像光速一样该 有多好啊!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上自然课了。”   二、“削枝强干”,突出探索重点。   《科学》课本为我们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只有把它 转化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认知活动的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它 蕴含着的教育作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是探索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特征, 但是,学生的自行探求与人类的科学发现又存在着认知能力、心理水平、 外部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完全重复人类所经历的十 分漫长、复杂、曲折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深入钻研 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四方面的要求,分清主次,以主带从,突 出所要探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自行 探求。   1.能体现人类探索发现的智慧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 形成过程的能力。   2.学生力所能及,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能推动学生从 “现有发展区”朝着“最近发展区”迈进。   3.能借助物化手段,为学生提供独立支配的实物材料,让学生 能通过实践活动探求未知。   4.教学时空条件允许,内容份量适度。   例如《让电珠亮起来》一课,通过前段学习学生已有连接电路 的初步基础和进一步探求的愿望,如果教师能以此为起点,选择结构外 显、操作简便的电池盒、灯座、开关,启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明确它 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再辅以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特征,示范使用方法,讲 明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找到已知与未知的连接点,排除操作技巧的干扰, 那么学生就有可能逐步探求出电路连接的方式方法,并把精力集中在探 求的重点上。   三、合理分解,形成递进式探求环节。   抓住了学生自行探求的重点后,还需要按照知识逻辑发展顺序 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分析达到教学最终目标所要经历的基本步骤,弄 清学生能探求什么,可能会有什么困难,怎样增设台阶,从而做到按照 学生的步子把探索的过程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坡度恰当、拾级而上的 递进式探求环节,使探索过程具有渐进性、连续性和积累性,做到确保 学生自行探求的实效性。   例如,我们把《让电珠亮起来》一课的探求重点分解为七个环 节分两课时进行:1.连接有灯座和电池盒的小电珠电路;2.使用开关控 制小电珠的亮灭;3.连接两只小电珠有几种方式;4.用一节电池连接两 只小电珠;5.连接两节电池有几种方式;6.连接两节电池、两只小电珠 有几种方式方法;7.用开关控制上一环节电路中电珠的亮灭。这七个环 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者引发后者,是探求后者的跳板,后者以 前者为依托,是前者的提升。它既让学生经历了人类探索电路连接的基 本过程,又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程序,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在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转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时,常 常会受主观愿望、情感色彩的支配。因此,逻辑建构探索过程必须充分 照顾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逻辑僵化,灵活编排探求环节顺序。如设计 《流动的水》的探求过程时,考虑到学生对“借水帮忙使小水车转起 来”,最易发生兴趣,而且还能探求流水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起 到启发设计思路的作用,故此我们不墨守知识的传统编排,把探求水的 内部压力安排在第一个环节,使逻辑建构富含儿童的心理特色。   四、重视诱导设计,引导学生有序探索   学生自行探求与人类一样,必然也要经历试错与摸索,为了减 少学生自行探求的盲目性、随意性,还需要做好探索过程中的诱导设计, 使探索活动在可控制的条件下活而不乱地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   1.做好环节定向引导,在定向映象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抱着 明确的目的有的放矢进行探求   由于探求环节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前一环节获取的理性认识 常常是探求后面环节的基础。因此,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具有 承上启下的问题,及时组织好研讨,用理性认识导引,都能使学生不断 凭借已知探求未知,把握探索的方向。此外,利用学生某些规律性的失 误行为也可以作为定向引导的切入点。如探求液体的热胀冷缩,常常会 有学生不给瓶子装满水,引导学生分析这种行为,不但能帮助学生自行 纠正失误,而且还能从“在这样的装置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受热或受冷” 的联想中,引入对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探求。   2.作好铺垫,填补“断层”,促使学生按照自然逻辑实现探求 环节间的主动跃升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的教学内容不可能让学生完全依照 知识的逻辑发展进行主动探求,在有的情况下会出现环节之间的探求 “断层”,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措施为学生搭桥铺路,实现环节之间的 逻辑过渡。如教学《沉与浮》一课,老师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各种材料,如:塑料盒、乒乓球、气球、纸、泡沫塑料等等。让孩子自 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 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进行讨 论交流。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 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 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 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 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讨论 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完整 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成调查研究、回答该问题 和向他人介绍成果,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 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 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作为老师的我,在实验中则是起到引 导、鼓励、支持、合作的作用。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问 题,会提出问题;鼓励,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 问题;支持,老师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 们去做;合作,老师能将自己与孩子们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孩子一 起寻找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把握住探索方向,又把探索发现的主动权交 给了学生。   精心建构探索过程只是为上好课提供了前提条件,要将它具体 实施到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充分发挥集体智 慧的“共振”效应,善于运用反馈原理,随机应变,灵活调控及时疏导, 这样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采用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 的锻炼,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