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莫让“合作学习”异化为“课堂点缀”
数学论文之莫让“合作学习”异化为“课堂点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和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可,成了他们努力追求的潮流与时尚。然而,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缺乏深刻的认识,使之在具体的实践中走了样:人们追求的是可见的形式,更多地将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合作能力的培养,窄化为课堂教学形式改变的追求,如变教师的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汇报等。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正在被异化为课堂组织形式的一种点缀。一、对于“合作学习”要有新的认识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其意义绝非是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更非像众多教师潜意识中所认为的合作学习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途径。虽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必然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但学生在合作的方式下进行学习,其所得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因为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这一过程,过程本身所蕴涵的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等都成为了知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简言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了认知领域,更涉及了情感领域。它的有效实施,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还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二、提倡合作,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发展1.有效的合作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目前课堂上,使得合作学习异化为课堂组织形式点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舍不得“浪费“时间在学生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于是课堂中我们常见的一种现象便是,在教师提出一个他认为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之后,立即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而时间不长之后,只听得“啪啪”两声拍掌,学生便又恢复至原位开始所谓的交流。而此时的交流也依然只能是那些“优等生”的“一言堂”。究其原委,只能说是教师的思想意识在作祟。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合作充其量是为了美化其课堂教学外在形式的一种点缀,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简单策略。至于合作方法的养成,合作意识、习惯、技能的培养这些合作的“附加值”,那只不过是一种“忽略品”,这远不及省下时间来进行热闹的交流能抚慰人心。为此曾有专家认为,一次没有5分钟以上时间保证的合作是一种虚假的合作。而在这样“虚假”的合作中,学生又谈何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能的发展呢?2.有效的合作需要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被异化为“课堂点缀” 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缺乏个体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在一次讲座中曾呼吁,“没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就不要谈合作交流”。有效的合作离不开合作之前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因为只有学生真正成为积极的、自主的、乐于思索的学习者,他们才会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才会有与同伴合作中获得的心智的豁然开朗、思维的触类旁通和方法的举一反三。而反之,合作之前,学生自己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思索,那么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要么成为人云亦云的无主见者,要么成为坐享其成的拿来主义者,要么成为游离于合作讨论之外的无组织者。他们对同伴不同的见解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当然也更谈不上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的有效整合。这样的合作学习连基本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无法保证,又怎能促进学生去获取因合作学习而带来的“附加值” 呢?这显然有悖于合作学习真正的价值内涵。3.有效的合作需要教师合理的组织和指导从合作学习的程序来看,个体独立思考的价值在于为有效的合作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充裕的合作时间也只不过为有效的合作撑起了一片师生、生生互动的天地。而当学生真正融入到合作学习之中时,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则会成为左右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合作的问题。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限制,刚刚步入校门不久的他们,或许并不具备合作的意识。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激发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呢?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合作的问题。以难易适度、富有情趣性、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其合作的内在需求。其次,教师必须建立分组合理,职能明确的合作机制。分组遵循的是“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关于角色扮演,很多资料上指出,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比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诚然,要让小组内学生发言的机会平等,合作交流有序进行,的确需要一个好的合作运行机制。但是繁杂的外在形式必然会淡化合作实质。试想,在合作学习进行中,记录的想着记录,噪音控制员关注着噪音,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常用的一种做法,就是小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抽签制。这样既确保了合作学习正常有序地组织化进行,又使得了每一位学生都将获得在全班交流、展示的机会。再次,教师应授予并训练学生必须的合作技能。其中包括:(一)合作后的表达方式。为了促成学生能够进行“言能达意”式的条理表达,清晰表达,实施合作学习之初,我常常会根据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而设计一张汇报表,引领学生表述。而后则根据学生表达能力的进展程度对汇报表进行合理取舍。(二)交流中如何倾听。这一点是我在实施合作学习唯一硬性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同伴发言时不能随意打断,听取同伴见解必须注视他的眼睛以示尊重,听取同伴发言后应尽量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接纳,或欣赏,或质疑……总之,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怀揣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才不会使合作学习异化为课堂组织形式的一种点缀,才会使学生多拥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