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4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报告2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调研
凉山州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及政策优化调研报告 按照民盟凉山州委部署,开展“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创业政策优化”重点课题调研。我们专门组建包含教授、副教授、学生骨干在内的课题组,重点调研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政策落实执行情况。为此课题组着眼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立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立足民族地区省属新建本科院校——西昌学院的实际,开展“凉山彝族自治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政策优化”课题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现场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为主的形式,问卷对象为四川西昌学院高校大三、大四的本、专科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4份,回收率为98%。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通报,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媒体戏称为“更难就业季”。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2014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比2013年增加2万余人,达到36万余人,创历史新高,新增的2万余人,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也有少量增加,研究生人数与今年基本一致。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让毕业生更符合社会需求,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 1 表1-1四川省高校毕业生2013、2014人数(万人)对比 学年 毕业生总数 研究生 本科生 高职高专生 2013 34.2 2.3 16.5 15.4 2014 36 2 17 17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背景资料 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男女性别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都会导致就业过程、就业结果的差异化,掌握这些就业环节的信息,有利于我们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规划。本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男女大学生比例分别为56%和44%;本、专科学生比例分别为79%和21%;学生所学专业主要是工科类、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农林类等。 (二)就业状况 调研中,就目前签约就业的情况,截止调研时间2014年3月中旬,就业率为43%,即还有57%的学生处于未就业状态,部分学生仍然在积极寻找工作岗位,在学生毕业之前,还会有一次就业率增长过程。 目前学生签约就业的单位主要为私人企业、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数据表明,学生就业观念有所调整,不再盲目跟风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近50%的就业单位是私有企业。学生在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选择上比例偏低,信息不对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就业。 2 表2-1大学生就业状况 男生 女生 本科 专科 已就业 未就业 56% 44% 79% 21% 43% 57% 国有企业 私人企业 基层就业 其他 机关事业单位 签约单位 11% 29% 47% 4% 9%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签约满意度 9% 25% 50% 16% 1千以下 1千-2千 2千-3千 3千-4千 4千以上 薪酬状况 20% 38% 24% 18% 对口 比较对口 有些相关 不对口 专业对口 11% 26% 34% 29% 其他城市 学校所在城市 本省省会城市 省外省会城市 就业城市 16% 42% 24% 18% 专业问题 性别问题 工作经验 身高外貌 学历层次 就业困难 14% 10% 57% 3% 16% 对学生签约单位就业岗位的工资薪酬、所学专业与就业单位岗位对口程度,就业单位的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数据表明,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较好,工资为2千-4千不等,按照现在的物价及生活水平,完全可以自己工作养活自己,实现个人独立,并打好自己的事业基础。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理性的一面,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就业专业对口问题上,并非一定要学习什么专业,就一定要到专业岗位,不对口比例为30%,专业相关也可以先就业;签约单位所在城市的选择,都集中在了省会城市,本省及外省省会城市总体比例为66%,省会城市固然机会多、信息广、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等,但省会城市毕竟是一线城市,竞争激励、生存压力也比较大,而有些地方院校、民族地区院校, 3 学生毕业之后并非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学校教育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发展存在缺位的地方。 数据表明,学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学历层次及专业是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学历学位+ 职业技能素养”应该是学生就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敲门砖。 (三)就业意向 对于未就业学生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就业意向、想从事的行业、目标薪酬、就业观念等方面。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竞争激烈,多数人选择继续深造,升本、考研等,增强自己的就业实力及竞争力。最想从事的行业是公共管理、房地产、能源矿产、金融保险等热门行业,而农业、教育、体育卫生、科学研究等基础行业选择较少。就业城市仍然是主要选择省会城市、东部沿海城市,近70%的学生不愿意到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基层就业,薪酬工资愿望3000元以上水平总的比例为75%。数据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先就业为主占多数,条件可能,继续深造,工资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是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因素,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主动的有所调整。 这些都表现了学生未来就业的信心,选择的趋向,但学生的就业意向可能是单方面的理想化思考,实际就业过程中如何实现理想化到理性化非常重要。务实、自我评估、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是当代大学生就业中的要平衡的关键因素。 4 表2-2大学生就业意向 待就业 升本考研 自主创业 自由职业 就业意向 24% 34% 29% 13% 公共管理 建筑房地产 能源矿产 金融保险 教科体卫其他 意向行业 24% 12% 12% 18% 34% 中西部城市 学校所在城市 本省省会城市 外省省会城市 东部沿海城市 意向城市 9% 59% 14% 11% 7% 1千-2千 2千-3千 3千-4千 4千以上 薪酬愿望 2% 23% 32% 43% 继续深造 就业无关紧要 一定找好工作 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观念 18% 51% 19% 12% 收入 专业对口 工作稳定 个人发展 行业发展前景 就业主导 30% 4% 18% 19% 29% 网络信息 学校推荐 企事业单位 校园招聘 就业途径 21% 18% 32% 29% (四)就业信息获取 调查表明,学校就业工作组织实施是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学生对学校校园招聘满意度一般,说明地方高校、地方就业服务主管机构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等方面还做得不够,还有发挥和提升的空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对就业工作充满信心,认为通过努力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5 表2-3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 学校就业 政府就业 老师提供 网络 亲朋及其他 部门 机构 信息渠道 23% 14% 22% 16% 25%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校园招聘会 满意度 6% 20% 50% 17% 7% 就业形势 职业生涯 就业信息 面试技巧 就业心理 就业指导 政策 规划 提供 因素 14% 32% 28% 13% 13% 根本找不到 非常乐观, 乐观,能找不太乐观, 就业困难 民族地区学工作 岗位多 到满意工作 合适岗位少 生就业前景 8% 9% 58% 25% (五)就业教育与培养 数据表明,学生就业过程中,专业实践技能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素养,学生也意识到就业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及应聘沟通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确实存在地方的局限性,就业信息及就业机会少,学校实力不强,办学基础条件差等。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也有自己的吃苦耐劳的品质,考研学生逐年增加,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中也有来自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 表2-4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培养 教师教学 教师科研 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设课程设置 影响就业 水平 水平 教学 备条件等 教育因素 16% 15% 39% 9% 21% 扎实的专业 沟通表达 实践动手 学习能力和 学校应培养基础 能力 能力 创新意识 的基本素质 18% 26% 38% 18% 就业单位 学校知名度地处偏远,就办学艰苦,学民族地区学及岗位少 和实力不强 业信息缺乏 校教学条件差 生就业困难 20% 33% 37% 10% 6 (六)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建议 这是问卷调查中,学生主观回答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建议很多,也比较中肯,经过梳理,我们总结为:学校要具备优秀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在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上都可以指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学习创新能力等。合理设置专业,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加大就业宣传力度,提供多种就业渠道,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组织面试,加大就业指导,多介绍优秀企业进校,多地区引入用人单位及企业,给学生推荐工作并给予更多的实习机会。 (七)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困惑 经过整理,学生在就业中主要存在如下的困难: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差,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缺乏,专业不对口。薪酬不合理、学历低、对毕业学校知名度要求高,缺乏就业信息,工作经验少,性别受限,不适应工作环境,对就业单位缺乏了解,不清楚其发展前景。就业方向不明确,应该创业还是就业,个人不善交流,语言应用能力较差,缺乏创新能力和面试技巧,人事关系难处理。到沿海等一线城市难就业,实习生发挥空间不大。 (八)就业中学生对家庭、学校、政府、公共组织的建议 调研中,学生建议学校和合理设置专业,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培养专业技能。政府要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就业方向,鼓励就业创业,打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大力挖掘就业岗位,组织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大学生创业组织,吸纳大学生参与,扶持和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 7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专业技能不过硬 在学生就业调查问卷时,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技能操作不熟练而被企业淘汰。有的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职业素质能力不足,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专业技能差的大学生,企业及单位自然不会选择,企业不会培训他们应该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只注重平常学习书本知识或单一学科知识,对专业知识特别是实践技能掌握不够,学生在学校校内技能实训还应加强,在校外的实习基地,单位顶岗实习中应注意实践技能的提升。 (二)缺乏准确的职业定位 大学生求职目标容易锁定大企业、好企业,不愿意到基层、到西部锻炼。部分大学生缺乏踏实作风,频繁跳槽,这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影响他们对大学生的招聘录用。 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存在一定偏差。择业期望“急功近利”,重在考虑单位性质、地理位置、工作条件、各种待遇等等,脱离市场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攀比、从众、盲目崇拜大城市等心态,造成毕业生就业中地区流向和单位流向的失衡,不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不顾自身条件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省会城市,不愿去一些中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对热门 8 行业片面追求,管理、金融、房地产等成为热门行业,在就业现状数据分析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能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 (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与毕业生实际错位 目前,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空间较大,自行制定的录用标准和条件不切合毕业生实际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和毕业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用人单位不切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招聘附加要求,很多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了实践经验、外语四、六级等方面的要求,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择校招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限制了毕业生就业;企业对接收毕业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足。用人单位附加如“工作经历”、“有工作经验优先”、“试用期”等这类不切实际的条件,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即使有实习实训的经历,但时间限制、学校学业限制,使学生的所谓“工作经历”、“工作经验”份量不够,学生自然选择放弃此类岗位,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求职沟通技巧 受访学生调研中,学生对于沟通表达能力非常重视,希望学校和自己在求职技巧这方面有相应的指导和提高。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限制了毕业生签约,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展示能力及随机应变技巧不 9 高。尤其是专科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本来就信心不足,害怕遭到拒绝,在竞聘时特别是和本科生同场竞争情况下,专科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不能放松。但专科学生也有自己的就业优势,学历不如本科生,但对工作不挑剔,对自我的就业评估和就业定位明确,相反就业率还高于本科学生。 (五)国家基层就业项目不完善 有关“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等项目只是起到了暂时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问题,毕业生服务期满后面临二次择业,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程序繁琐,从预征到正式入伍间隔时间太长,因此对毕业生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学生选择这些就业项目比例较低,调研数据只有4%。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单位对就业工作没有进行很好的配合,没有形成就业工作合力,使一些工作成为面子工程,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六)就业指导不够 高校就业市场的开发和见习基地、就业基地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的需要,省内外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建设还需快速拓展,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和见习岗位。创业教育还需加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校内还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个别专业还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签约率较低且质量不高。高校校园专场招聘中,学生反应注重形式,“面子工程”,是各单位的一次“打酱油”, 10 真正适合学生的企业、单位、就业岗位较少,所以学生的签约率较低。在调研中,学生就业上发出最多的声音是,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培养专业技能,要提供相关的就业方向,鼓励就业、创业。 (七)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社会发展不适应 高校培养的“产品”并非企业单位需要的,企业单位真正需要的,学校不能提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矛盾突出。设置同一个专业的高校过多,就业竞争激烈,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同比处于劣势。专业的学科门类结构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专业重复设置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一专业在各高校普遍设置,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高校传统专业设置不如名牌高校,新兴专业又不成熟,导致毕业生专业人才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夹缝求生存。 四.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 (一)国家层面政策体系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先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详细解读,细化出台具体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 1.鼓励去基层、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 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11 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充分挖掘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统筹实施好基层服务项目。对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对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照规定政策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科技小微企业招收毕业生的,按照规定政策可申请最高2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2.创造就业公平,推动人才培养 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对拟聘人员应进行公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3.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 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将残疾高校毕业生纳入享受求职补贴对象范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且办理就业登记和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以享受社保补贴。 12 (二)省级政策体系 四川省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先后出台了《四川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省财政厅、人社厅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四川省人社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落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通知》(川人社办发2013年29号)等。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扶持政策,做好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补贴工作。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实名制动态管理。落实未就业高吸毕业生就业见习生活补助,调整创业培训补贴期限,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求职补贴等措施等,充分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三)凉山州地方政策体系 凉山州地方政府、就业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国家、省级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2012、《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2012、《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3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活动的通知》等并转发国家、省级人社厅、财政、教育等部门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文件。及时收集整理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并汇编成册,印制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选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 13 策选编》、《促进就业政策汇编》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引导高吸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通过招聘会、人才交流中心、地方高校等渠道进行集中宣传,让大学生广泛接受政策帮扶指导,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五.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一)优化就业服务 地方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强化校地合作,与地方高校建立常规性交流合作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行实名登记,切实抓好大学生毕业离校后信息衔接和服务跟踪接续工作,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及时办理人事托管、求职登记、失业登记,并准确掌握了他们的基本信息和求职意愿。强化地企、校企沟通,对收集到的企业用人信息、就业岗位及时通过现代信息平台及渠道宣传发布,鼓励和引导企业招聘和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先见习,见习之后就业,就业再择业”。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四川凉山州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见习的单位给予不超过一年12个月,每月800元的见习补贴,三年来,共落实128名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43.5万元。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576名“一对一”跟踪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 (二)合力拓展就业渠道 地方政府各级部门如教育、人力资源和保障、团委、组织部协调配合,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结合地方实际,着眼民族地 14 区、边远地区人才需求,主要有选调生招考、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参军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村官计划”等,还有地方性的就业渠道如“阳光天使”计划,藏区“9+3”计划等,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完善落实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就业支持政策。四川凉山州,近三年来,共招募“三支一扶”188名、村官计划1375名,西部志愿者219名,特岗教师2085名。 (三)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西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信息闭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往往留不住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外地高校毕业生更没有吸引力。所以当地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实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公共就业专项服务等措施,着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四川凉山州三年来共组织5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招录公务员974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4602名,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44个,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60人。地方高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共召开大中型双选会24场、专场招聘会115场,接待用人单位571家,提供就业岗位9196个,先后在省内外如广东、上海、西安等开拓就业市场。 (四)加强大学生创业扶持 1.完善创业补贴机制 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对首次创业项目可行性高、市场前 15 景好、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创业,新吸纳2名以上劳动者就业的,可以向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申请创业吸纳就业奖励。四川凉山州,大学生创业可申领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8000元,按每吸纳1人奖励5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提供创业吸纳奖,近三年共为43名高校毕业生兑现创业培训补贴8.6万元,为260名成功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发放创业补贴131.7万元。 2.落实税费减免优惠 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销售额(营业额)未达到现行政策规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不征增值税、营业税,开办其他生产经营服务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享受相应的税收政策,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照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税、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3.提供金融服务保障 对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获得批准后,可到地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申请贷款贴息。对在地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可延期还款,合伙经营和组织创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政府规定的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四川凉山州共为130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650万元及贴息。 16 六.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执行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省市级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主管服务机构等高度重视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自上而下制定了一些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并全面实施落实政策,全面贯彻执行各级就业创业精神。但是,这些就业创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因政策本身完善不够、执行不力、不符合地方省市州情、与地方契合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很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一)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滞后 因缺乏资金的支持,多数县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等机构,工作机构、工作人员严重欠缺,编制不够问题突出。四川凉山州全州18个县市,只有4个县通过省厅支持和自筹正全力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612个乡镇、8个街道、84个社区多数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机构仅仅挂了一个牌子,工作人员没有或多数是兼职。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税收优惠程序复杂 国家及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税收优惠存在设置条件较高。规定大学生必须在“毕业年度内、在校期间、凭学校出具的相关证明、经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认定,取得《高校毕业自主创业证》(仅在毕业年度适用)的大学生从事国家非限制行业的个体经营,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享受税收优惠”,非毕业年度,已毕业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没有体现。现在部分政策规定已经有所改变,将审批程序改为备案,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直接向创业地公共就 17 业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有关的税收优惠。 (三)就业创业引领体制不畅 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就业率的“行政压力”使高校在大学生就业率方面层层施压,从主管部门——高校领导——二级学院——毕业生辅导员——学生,结果却是大学生并未真正的就业,只是完成了一个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政治任务而已,学生拿着就业协议书想法设法到各单位、机关、学校、甚至个体小店盖章交给学校,数字上的“高就业率”掩盖了大学生的就业处境,而导致这些怪象的真正原因是高校就业率与高校各专业招生计划挂钩,各高校为求生存,必须保证招生计划不减少,那就得拿“毕业生就业率”说话,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水份”严重,并没有真实反应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对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本身就有许多困难问题需要解决,而现有的就业咨询培训,项目选择、执照申领、场地选择、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就业创业环节较为繁琐,使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放弃创业念头,学生创业准备不足,创业技能缺乏,各种支持政策和大量扶持资金落实难。 (四)创业担保贷款门槛高 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要求门槛高,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提供反担保。小额担保贷款审批环节多,流程复杂,而县市、部门之间联动性不强,存在“中梗阻”现象,大学生创业贷款只针对毕业年度(1月-12月)的大学生,而毕业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小额贷款没有体现,即使有所体现,程序也非常繁琐,一定程度上将大学生挡在自主创业门槛之外,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18 (五)创业孵化基地缺乏 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未能走进校园,政府职能部门虽有创业孵化基地与创业园区,但其本身没有掌握创业人力资源,所以,大学生的创业仅仅停留在观念教育上,未能完全进入实践状态,没有相应的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只能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如四川凉山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仍为空白,大学生创业多选择投资少、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如校园小店、餐饮店、种养业等,进而制约了大学生创业。 七.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优化对策 (一)部门联动、分类指导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所涉及的各方面、各层级、的应尽职责进行统一明确。分类出台针对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省级、地市级院校毕业生的不同就业优惠政策,并统一落实到创业培训、创业帮扶所涉及的工商、金融、国土、建设及税收等各个环节中,出台奖励政策,对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部门、企事业单位、民营经济实体等给予奖励,并配套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 (二)创新改革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建议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大学生公开考录中少数民族学生专招比例。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急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人才,面临着外地高校毕业生不愿意落脚,语言、生活不 19 适应;本地高校毕业生招考进入难、无编制的尴尬。可鼓励医学、教育、矿冶、水电等专业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适当放宽专业性较强的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工作所需条件,将大学专科以上专业学生纳入考核聘用范围,提供户籍、婚育、住房、子女入学、晋升、薪酬待遇,以行业发展前景、工资、个人发展等吸引和留住高校大学生专业人才。可以实施本地大学生“英才计划”,“本土输送”,采取“订单培养”本地急需紧缺专业大学生人才,地方政府全面协调,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本地户籍的大学生,选取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研究生),由用人单位与其签订服务协议,为其提供在校期间学费资助,其毕业后回到户籍地从事单位岗位工作。 (三)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对民族地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合理增加基层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就业工作者的政策水平、业务知识、服务能力等的立体培训。建议实施跨高校之间的帮扶对接,促使发达地区高校,省内外知名高校(985和211)与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高校对接,为其提供师资培训、就业信息、学科建设、创业引导等帮扶服务。 (四)建设“一站式”创业孵化基地 建议国家、省级加大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帮助建立集模拟创业、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经营指导、小额贴息贷款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创业孵化基地。由政府规划建立“大学生创业 20 园”,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场地租金优惠,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的经营场所。依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帮扶 各地离校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被派遣回生源地地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量不断增加,四川凉山州2011年以来,回本地报到的毕业生未就业人数为16861人,累计未就业毕业生达3100人。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积极就业,更好为自主创业服务,建议毕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3年内(目前政策是毕业年度内或在校毕业生),只要能提供真实、有效、合法的毕业证、身份证明,都应享受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办证费用减免、税收优惠、小额贷款、创业补贴等,无需学校出具证明、教育主管部门认定、获取自主创业证等繁琐的层层审批。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支持,建议将现在的2万元营业额以下免税,提高到10万元以下免税。 (六)打破就业率与专业招生计划挂钩的行政僵化 目前高校就业率中的“水份”现象突出,必须打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专业招生计划挂钩行政僵化。各高校迫于无奈,出于招生的压力,只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未能真正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建议实施就业奖励补贴激励机制,学校或有正规资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可获得一定标准每生职业介绍补贴,介绍毕业生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向用人单位 21 所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继续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实体的就业补贴,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真正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八.加强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建议 (一)准确职业定位 客观评价自己,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职业理念,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主动把握就业机会;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专业问题上有一技之长;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求职时就会有自信。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的非名校的大学生来说,这点更为重要。 (二)科学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加教学设施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树立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的理念,开设更多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从学校来说,要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按照社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努力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结 22 合起来,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不断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四川西昌学院正在改革专业建设,开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如水电、烟草、农村区域发展、旅游等。 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适配度。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反馈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高校要全面研判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以推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各专业教学必须要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力气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及科学安排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强化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以各种竞赛、科学研究为载体,建设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营造良好就业导向 各类媒体要与各级人社、教育等政府部门相结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干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克服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心里总是想着高待遇的思想障碍,勇于到西部、到农村、到厂 23 矿、到边穷地区就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引导用人单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让员工充分享受经营发展成果,努力在工资、食宿、社保、娱乐等方面为员工提供良好服务,努力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前来效力。 (四)完善基层就业工作 国家虽然对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有优惠政策,但政策的落实和完善还存在问题。例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可享受工资优惠政策,但有年限,学生服务期满或还未到服务期就离开岗位,应征入伍时间跨度过长,不利于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和边远地区长期工作,要营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逐步构建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时就业服务。尤其要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选拔富有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意识,喜欢基层工作、乐于并善于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要继续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应征入伍”、“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计划,落实好资金保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社区就业创业,并通过大力宣传在基层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典型事迹,逐渐转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成才观,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五)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24 地方工商 、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简化相关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积极给予扶持。高校也要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关怀、支持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能成功地走上创业之路。要加强促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经营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扶持服务。 (六)“一站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大学生 而言,职业规划就应在明确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制定出方向性的方案。树立全程指导,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进行“一站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到不同的学年,不同的职业规划调整引导。为此,要加强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做到专家化。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提高指导效果。进一步增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和实现充分就业。通过组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件竞赛,校外培训学习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实训,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 25 (七)加强就业信息、就业市场建设 坚持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固拓并进推动就业市场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并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及全体教师积极性,有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一是精心设计、编印毕业生推介资料,及时通过网上网下各渠道向教育及企业单位寄发宣传资料;二是充分利用校地合作以及就业见习、实习等工作,抓住机会积极推介和邀请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进一步创新市场开拓,岗位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尽管高校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与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相比,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仍需加大。学校要针对各专业的就业状况,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加各具体专业岗位、就业信息量的供给。专业教师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要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教师、专家教授等的积极性,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另外,在各行各业的历届校友也是高校就业市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要利用各种方式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要做到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完成人:刘建蓉 张万明 贺新宇 王志杰 熊金银 2014年5月 26 附: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你好!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为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意向,为高校及当地政府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帮助,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占用你几分钟时间,谢谢合作,感谢你的支持和参与! 中国民主同盟盟中央课题组 √ 请在选项后划勾一、背景资料 1.你的性别: (1)男 (2)女 2.你的民族: (1)汉族 (2)彝族 (3)藏族 (4)回族 (5)苗族 (6)其他 3.你的学历:(1)本科 (2)专科 (3)研究生 4.你所学专业: (1)经管类(2)理工类(3)工科类(4)农学类(5)艺体类(6)其他 二、就业状况 5.你是否已经签约就业: (1)是 (2)否 6.你与就业单位签约,签约单位属于: (1)机关、企事业单位 (2)国有企业 (3)私人企业 (4)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村官、选调)(5)部队入伍 (6)外资企业 7.你是否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27 (1)是 (2)否 8.你是否参加了公务员考试: (1)是 (2)否 9.你在大学期间是否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1)是 (2)否 10.你签约单位的月薪薪酬是: (1)1000元以下 (2)1000-2000 (3)2000-3000 (4)3000-4000 (5)4000以上 11.你所学专业与就业单位岗位对口程度: (1)对口 (2)比较对口 (3)有些相关 (4)不对口 12.你对签约的单位就业岗位的薪酬、条件、环境等满意程度: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13.你签约单位所在城市区位: (1)学校所在城市 (2)本省省会城市 (3)省外省会城市 (4)其他城市 14.你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1)专业问题(2)性别问题(3)工作经验缺乏(4)身高及外貌(5)学历层次低 三、就业意向 15.如你还未就业,你的就业意向是: (1)待就业(2)升本、考研、考公务员(3)自己创业(4)自由职业 16.你目前未就业的主要原因: (1)准备继续深造(升本 考研)(2)就业岗位没兴趣(3)就业单位薪酬不理想(4)就业单位环境不好(5)其他 17.你最想从事的行业是: (1)农业相关行业(2)能源矿产(3)制造业(4)建筑及房地产(5)金融及保险业(6)教育业(7)公共管理(8)科学研究(9)信息技术(10)交通运输(11)体育卫生(12)其他行业 18.你对就业点的选择: (1)学校所在城市(2)本省省会城市(3)外省省会城市(4)东部沿海城市(5)中西部城市 19.你是否愿意到边远、西部、基层等就业: 28 (1)愿意 (2)不愿意 20.你的薪酬期望月薪是多少: (2)1000-2000 (3)2000-3000 (4)3000-4000 (4)4000以上 21.你选择就业单位的主导因素是: (1)行业发展前景好(2)收入高(3)专业对口(4)工作稳定(5)个人发展(6)其他 22.你的基本就业观念: (1)一定要找好工作(2)先就业 再择业 (3)继续深造,提高层次就业 (4)就业无关紧要 四、就业信息获取 23.你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程度: (1)非常满意(2)比较满意(3)一般(4)不满意(5)非常不满意 24.你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 (1)学校就业部门提高(校园招聘)(2)老师推荐(3)政府就业服务机构(4)亲戚朋友(5)网站招聘(6)其他 25.你对校园招聘会求职满意度: (1)非常满意(2)比较满意(3)一般(4)不满意(5)非常不满意 26.你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哪方面最重要: (1)就业形势与政策(2)职业生涯规划(3)面试技巧(4)就业心理调适(5)就业信息提供 27.你会选择的就业途径: (1)校园招聘会(2)根据网络就业信息就业(3)学校推荐(4)企业或单位招聘 28.你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 (1)非常乐观,有很多就业岗位可选择(2)乐观,通过努力能找到满意的工作(3)不太乐观,合适的岗位少(4)就业困难,很难找到工作(5)根本找不到工作 五、教育和培养 29.你是否有过实习、实训的经历: (1)有 (2)没有 30.你参加过的实习实训场所: 29 (1)校内实训基地(2)校外实训基地(3)企事业单位(4)政府部门 31.你认为影响就业的教育教学主要因素是: (1)教师教学水平(2)教师科研水平(3)专业实践教学(4)课程设置(5)教学实验设备条件(6)教学方法 32.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就业中有哪些困难: (1)学校知名度与实力不强(2)地处偏远,就业信息缺乏(3)办学艰苦,学校教学条件差(4)就业单位及岗位少 33.学校最应该培养大学生的哪些基 本素质: (1)扎实的专业基础(2)沟通表达能力(3)团队精神(4)职业责任感(5)实践动手能力(6)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你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建议: 七.你在就业中有哪些主要问题及困惑: 八.就业工作中你要对家庭、学校、政府、公共组织想说的话: 谢谢你的参与!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