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论文之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  新课程呼唤自主、自由、自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 生命的、才是属于学生的,才是理想的课堂。尤其是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好习惯,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对如何在 阅读教学中培养自学习惯能力时这样说到“要加强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然而在“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下,我逐渐开始尝试让学生在课前独立自主地预习课文。渐渐地也发现了课前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预习得好,教师上起课来会觉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  因此,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策略。‎ ‎  一、 把课外预习移到课内 ‎  上课之前要不要预习,可能大多数教师都理直气壮的说:当然要预习。语文老师都明白预习的重要性,绝不是可有可的事情,无孔子也曾说过:“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从预习开始。‎ ‎  但是如何安排预习,什么时候预习才是恰当的呢,似乎没认真的考虑过。有的 老师在一篇课文讲完了,或者一节课结束了,先布置温习性、巩固性的课外作业,然后叮嘱:“明天开始讲新课,大家先预习一下。”于是下了课。至于学生课后是不是真的预习了,是怎样预习的,大都不再过问。学生由于回家缺少自觉性,预习作业往往应付了事,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样的学生是回家预习,借助《字词句段篇章》把整节课的知识点全背熟了,上课时就没有了一点兴趣,或者思维仅局限于《字词句段篇章》中写的内容。学生对这样的预习也只当耳旁风。这使课外预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服务课堂、提高阅读理解及鉴赏能力的目的。也难怪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感语文课,甚至害怕上语文课,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 ‎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也缺少必要的指导。只是在讲授之前布置一下课外预习。这实在是一个战略上的失策。为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我认为应把课外预习移到课内,作为讲读课的一个基本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像钱老师那样上“自读课”将预习由课外转入课内,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保证预习的时间。比如,我有时候是在第一课时结束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预习下一个课时的知识,更多的是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预习。每次我 ‎ 都把预习要求写在黑板上,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给自己拟定预习要求,或者在书上直接批注,或者写在预习本上,或者朗读。都可以,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的时候,我就当面给予解答,生字词可以查字典,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写作背景等等,学生马上就 能知道 方法。这些在课堂上就能顾及,学生也能当面请教老师,能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样使预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既保证了预习的时间,又保证了预习的质量,避免了学生课外预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如果学生在家预习,教师就没办法明确的指导,就很难保证预习的质量。‎ ‎  一、 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 以往预习,我们在乎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掌握,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是否可以在预习的方式和预习内容上动些脑筋,让学生多点自主选择预习的权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才能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时,预习就不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 ‎  1、用激励性的语言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比如我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在教完第一时后,我对孩子们说,大家想知道知道爸爸是如何处理得来的奖品的呢?故事的结局可是出人意料哦?想知道的孩子赶快拿起书预习,和老师比赛看谁最先知道 故事的结局。老师相信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 答案的,是吗?一句鼓励的话语是爱的传递和情感的动员,能给学生自信,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而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使得预习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而不是老师强加上去的。‎ ‎  2、游戏 ‎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我们应该重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作用,一方面,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学习离不开游戏,教师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比如:识字教学,我就利用卡片和 ‎ 孩子们玩游戏,对于比较难的字我利用生字卡片的作用,先让学生自己读卡片,会的摆在左边,不会的摆在右边(选出难认字),然后自己想办法学会不认识的字,会的就是小老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同学之间互相帮互学。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就把生字的障碍扫清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样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  二、 教会学生正确预习的方法 ‎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肯定地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因此他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所以教师要交给预习的方法,叶氏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可见教给学生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  有的老师认为,预习不外乎是让学生读读课文,勾画生字,标注自然段之类的事情。有什么方法可言呢?从一年级到 六年级没什么变化,始终都是这些”常规“操作,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  1、 方法要得当 ‎  教师不但要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要得当,就好比开门要拿对钥匙一样。‎ ‎  我的方法是一查二读三动手 ‎  一、查 ‎  先查作者的 生平,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  二、读 ‎  带着问题反复的读课文,可以是默读也 可以是 大声的朗读 ‎  三、 动手 ‎  在书上做批注、勾画,进行摘抄,‎ ‎  四、动脑 ‎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  比如:我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这样指导学生预习:一、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目的是 让学生通过了解杏林子的生平能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二、初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扫清文字障碍,能使学生顺利的 学习)三、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几件事例(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阅读要求是……三、细读课文,(进行批注)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 事例,理解其深刻的 道理。(批注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不 动笔就不叫读书)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 探究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四、品读课文,大声朗读体会最深的地方并背诵。五、择抄好词佳句。‎ ‎  在《落花生》一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 这样的预习目标 ‎  1、读课文、做到正确。‎ ‎  2、学习生字词(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完成练习题第2、3题。‎ ‎  3、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理解不懂的词语,完成练习题第四题。‎ ‎  4、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重点词或重点句、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的 句式连起来)‎ ‎  5、在预习中提出一或者二个问题 ‎  做到四个 明确。1、做到四个明确2、明确预习时间3、明确预习内容4、明确预习方法 ‎  ”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预习的根本意图,不在于让学生彻底领悟所要学习的东西,而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意向,以探索者的姿态来面对文本,消除疏离感,从而为课堂教学完成铺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