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学习心得体会三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了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 本集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是习总书记治国理念思想的核心所在。他曾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选取于“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在《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二集中,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为民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告诉我们基层工作者,“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能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不折不扣的将中央一系列惠民利民制度、政策认真落实下去,才算做到了 “重民生”;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告诉我们物质财富对人们很重要,饿着肚子讲道德、文明、礼仪是不现实的,但追求物质财富绝不应该成为人的唯一目标追求。老百姓富裕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要我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引导,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这就是“兴民德”;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梁家河村插队时,和村里的老百姓一起打土坝、修梯田、植树造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尽力做好惠民政策宣传、群众办事服务及脱贫攻坚工作,努力解民忧,谋民生利,始终心里想着老百姓的事,这就是“得民心”。 做到了这三点,人民会真心拥护我们的党,全民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经济的实力才会不断增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一直强调“仁”。仁政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期节目的主题,就围绕着“仁政”这两个字展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关于“为民”的精彩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很熟悉也经常引用,而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他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思想的内容特别丰富,它的要点大概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什么是为民;第二,为什么要为民;第三,怎样为民。 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你从他的话语,从他的眼神当中都能够体会到。那这种深沉的为民情怀,又来自于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回忆起,他在陕北梁家河那七年知青岁月,他曾经这样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那是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呢,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这就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这个沼气池反响很好、效果很好。这是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 总书记和梁家河,这样一种深厚的渊源,也就奠定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和梁家河的乡亲、梁家河的人民,有着这样的一种血肉联系。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