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析小学生语文主体能力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析小学生语文主体能力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浅析小学生语文主体能力的培养 ‎ ‎   记得魏书生曾说过:“语文教师要完成的育人任务之中,也包括将学生培育成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内容。”当今校园大致分为三部分学生,一部分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需要,一种乐趣、享受;一部分是学习的“奴隶”。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负担、包袱,成了一种痛苦;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则处于两者之间。我们当教师的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习“奴隶们”得到解放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新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有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造的活力适应知识经济中的“小康教育”。‎ ‎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主体能力?笔者认为在具体教学中有以下几种途径:‎ ‎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这就会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要孩子学好语文,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用古人的话来说,是“启其蒙而引其趣。”随着孩子兴趣的形成,维持和发展,他们不仅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而且导向突破课文的束缚,到广阔天地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一直向那学问的苍穹进发。所以,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  开端引趣,激发欲望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而不能像例行公事似的,“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几课,请同学们翻到第几页……”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兴趣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我在教学《荷花》时的开端设计为:‎ ‎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  生:喜欢!‎ ‎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做个谜语:一个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谜底:荷花)。‎ ‎  生:(讨论)谜底:荷花。(猜谜,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的集中)‎ ‎  师:(出示荷花图)。你们觉得荷花好看吗?‎ ‎  生:好看。‎ ‎  师:我们现在要学的课文就是写这荷花的,想读吗?‎ ‎  生:想!‎ ‎  这个引言就是开端引趣,能为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人云:“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否点燃这‘火药’。”悬念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不少小学生喜欢看侦破动画片,其原因之一是作品总设有悬念,使小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吸引着小学生每晚都坚持看完。教育过程也是如此,教师利用这种心理,在教学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悬念在课文中可以根据内容设置,那么上课也是如此,可以在开始,也可以在中间,甚至可以在课前。如我在教学《你今天怎么迟到了》时开端就设计了一个悬念:‎ ‎  师:小朋友,你上学迟到过吗?教师批评你了吗?‎ ‎  生:自由说。‎ ‎  师:可是有一个小朋友他上学迟到了,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表扬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语文教学仅仅依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它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开辟第二渠道去引导孩子点化延伸,广泛涉猎,养成乐于思索和执着追求的良好习惯。这种动力哪里来?这就要教师采用课后留疑,以疑存趣的办法,促使孩子精神振作,感情激奋,做到“课已尽,趣犹存。”一位教师在上《草船借箭》结束后,就设计了个课后留疑:‎ ‎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们喜欢诸葛亮吗?‎ ‎  生:喜欢!‎ ‎  师:你们还想知道诸葛亮别的神机妙算的故事吗?‎ ‎  生:想!‎ ‎  师: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很多,都写在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里,你们以后可以去看。现在老师只向你们介绍其中的一个故事,叫“诸葛亮借东风”。‎ ‎  生:嗬!东风也能借?‎ ‎  生:哎!借东风干啥呀?‎ ‎  生:怎样借东风啊?‎ ‎  老师的语音刚落,孩子们已经疑窦丛生,新的求知欲望又已产生,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课后,他们都如饥似渴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去寻求新的知识,以维持新的心理平衡。‎ ‎  、开展比赛,适当竞争 ‎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竞争。例如:搞作文比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小制作、小发明等。‎ ‎  一位教师在朗读课文时常采用赛读,如“接龙赛”,就是按顺序从头开始读,谁读得稍有毛病就立刻请他停下,换人接下去读,谁读得最长就表示谁最好,就奖一朵红花。又如:“朗读(背诵)擂台赛”,如果哪个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就在名字下插一面小红旗,一个月比一次,看谁的红旗多,同学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红旗,朗读的劲头也就更大,日子久了,学生的朗读素养大大提高了。‎ ‎  、刻意求新,相机诱导 ‎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是百教不厌的不朽篇章。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小学生对周围物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此,教师教书要有灵活性,要有教育的机智,不要过于死板。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如每次语文课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  、深入浅出,幽默形象 ‎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字比较难记,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难学就不爱学,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善于把课讲得深入浅出,深的知识讲浅了,绝不是只讲表面,不讲实质,而是把难懂的、抽象的知识通过生动的比喻等手段,变得既通俗又易懂。为了使学生对难记的知识有兴趣,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吸引学生,如把知识编成顺口溜,学生学得容易,便于记忆,也就爱学了。我教学“解”字,就编了个顺口溜:“一位解放军,拿了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在教学“爽”字,我就编了个谜语:“大错特错,请打个字。”‎ ‎  、巧用游戏,学“玩”结合 ‎  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好动、好玩儿,爱做游戏。可是 不少教师无视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成为“小木头人”,一动不动地听讲,结果使活泼好动的孩子成了“小老头”,失去了“童心”。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学玩结合。语文有很多带有游戏性的教材,只要把教材中的游戏性挖掘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很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搞角色朗读,学生戴着小公鸡、唐老鸭、小兔子、大灰狼的头冠,边表演、边朗读课文,很受学生欢迎。‎ ‎  二、解放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  现在“学生做主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是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很多学生实际上是学习的“奴隶”。他们在片面追求考分的枷锁下挣扎,整天是分、分、分、考、考、考,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学生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教学状况不改变,谈何主体作用,主导作用?‎ ‎  要让学生成为主人,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老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成为考试的“机器”,成了“书呆子”。现在心理学家认为,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对问题寻求一种独立的解释,甚至朝着教师讲的或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地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尽管结果往往不正确,但这种有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却十分可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只知以教师和书本之是非为是非,那么,他只会人云亦云,离开了教师和书本就不会思考,不会讲话。这样久而久之,势必使学生头脑僵化,思维迟钝。‎ ‎  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突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求异”,大力鼓励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不仅做个现成知识的“收获者”,而且成为知识园地的“拓荒者”。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长进。”‎ ‎  三、尊重学生,教学民主 ‎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火药味”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如猫鼠,学生大气都不敢出,教室里像放着个“不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爆炸。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怎能爱学习呢?因此,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堂教学管理分为几种类型。一种叫“警察式”,控制过死。这样既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另一种是“放羊式”,过于放松。这样既不利于教授知识,也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有一种是“民主式”,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又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这种管理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活跃思想,发展个性。‎ ‎  四、备课充分,精讲精练 ‎  教师备课充分,精讲精练,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讲是为练而讲,讲是手段,练是目的。要精讲,那就该抓重点,找要害。学生能依样画瓢,有个样板。《繁星》一文抒发了冰心爱星天的思想感情,虽是讲读课,也不必逐段讲解,只讲不练。让学生在第一部分学习中,得出规律,找出方法,抓住课文中见闻和联想的描写特色,放手让学生去谈、去想、去找,只需一张表格,胜似老师千言万语。‎ ‎  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对象,正是处于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因此,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循序渐进。我想,正因为学生水平不同,兴趣各异,学生之间才会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只要我们不把某一种优点当作唯一价值,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促进的积极态势,就会营造出一种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局面,老师更可以利用这些差异“为解决具体问题搭一座桥”,增强每个学生信心,帮助每个学生做过这座“知识之桥”。‎ ‎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探索出的不成熟的几点做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师可根据各班级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具体教学中摸索出更多的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