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  摘要:作文一直是师生都不愿涉足的荒漠,要突破作文教学瓶颈,使之成为春意盎然的绿洲,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阅读生活的意识,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生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拥有写作的“源头活水”,彻底走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写作困境。‎ ‎  关键词:作文教学  阅读生活  信息素养 ‎  目下,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尽如人意:用词匮乏,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构思毫无创意等等。许多教师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望之兴叹。作文教学也成了教师不愿涉足的荒漠地带;而作文呢,又何尝不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  在教师的作文授课安排中,我惊奇地发现,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堂堂作文课大多为作文点评课,有些是如何选材,多向思维巧立意之类写作技巧指导课。细细深究学生写作痼疾背后的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学生缺乏的往往不是写作技巧之类的知识,而是让其左右逢源、文如泉涌的写作素材!用大多数教师的话来说,是缺乏生活。有研究表明,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并不是他们自身的直接生活与众不同,而是他们的间接生活非常充实、丰富。他们往往读得多,看得广,问得深,悟得透,记得勤,并能把从各种渠道得来的东西巧妙地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在“博观约取”之后,自然能“厚积薄发”。古人早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写作心得。‎ ‎  明朝学者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使学生拥有写作的“源头活水”呢?教师都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得有一井水”的道理,却不知,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再如何博学,在网络面前,也仅如萤火之光,远远比不上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更换速度。不过,我们虽无法送给学生全部的智慧,却可以教会他们获取智慧的方法,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所以,教会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固然重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之拥有写作的“源头活水”更是不可忽视,否则,空有写作技巧却无写作素材的学生只能是“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了。‎ ‎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使学生了解信息文化,使学生具有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地评价信息和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怎样在作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  一、 增强阅读生活的意识 ‎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永远与生活紧密相连。而学生常在语文与生活间画上较明显的界限。阅读生活和在生活中获得语文涵养、写作素材的意识淡薄。作为老师,教学中应注意帮学生增强“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 的思想意识。比如,在写作取材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倾向于社会热点,当代文化需求的热门话题及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等,使之将语言与生活紧密地关联起来。我曾经设计了一堂题为《广告中的语文世界》的写作课。用出现在北宋末年的酒肆招牌“三碗不过岗”导出广告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经典广告欣赏”让学生对多而让人生厌的广告有新的认识,并得到写作启迪,尝试着加入“广告创意工作室”,为学校的一系列场所设计广告词;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广告中的良莠不齐,具备一定的辨别、修正能力,在“整容广告诊所”这一环节中,又列举了一组失败广告,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优劣,学会辩证地、批判地处理相关信息。通过这堂课,学生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原来语文可以这样学,从而初步形成了大语文观念,增强了关注生活,阅读生活的有意意识。‎ ‎  二、 指导阅读生活的方法 ‎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在生活中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日益多样,如各式报刊、电视、电脑、广播等,在对生活的阅读上,“亲到长安有几人?”学生大多是借助媒体这一重要的感知窗口,如阅读杂志,看电视,上网等,这些媒介中,恰恰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学习重在日常累积,写作也只有在多积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巧借媒体,正确凭借媒体,对学生的写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教师在指导学生巧借媒体,使之提高捕获信息的实效性,整理信息的条理性,集成信息的灵活性,应用信息的创造性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一) 因课制宜,明确捕获信息的任务。‎ ‎  为了避免学生寻找信息的盲目性,防止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迷失了自己,提高学生捕获信息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因课制宜,根据不同写作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确立捕获信息的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去捕获相关信息。‎ ‎  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对新事物充满浓厚兴趣的学生常常喜欢在文章中夹杂进一些时下流行的生活用语、网络用语。如鞍山海城某私立中学一高二学生的作文中,就大量使用了上网聊天时的时髦语言,像“粉(很)好看的东东”、“偶(我)走了”、“真是7456(气死我了)”……在我所教的初三学生中,一些喜欢赶潮流,追时尚的学生也喜欢为自己的文章点缀进类似的语言。针对这种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若不加以正面引导,任其自由泛滥,很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规范的运用语言文字的不良习惯。‎ ‎  不过,国家语委专家指出,网络语言在我国的语文生活中也是一种新事物,一个新鲜的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所以应当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一棍子打死。对此,我开展了一次“取精华,弃糟粕”的新时代新词汇的搜集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借助网络、报纸等媒介去搜集新时代出现的新语词。这次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取精华,弃糟粕”的课堂中,学生将自己的搜集成果倾囊而出,一位学生提供了《长春日报》的一则报道:一个11岁学生写了一篇杂咏网络语言的日记。日记的开头是:“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地对我妈妈PMP……”在该同学的翻译下,大家才弄清了句子的真正意思,原来是:“昨晚,我的哥哥带着他的丑陋的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哥哥的女朋友一个劲地对我妈妈拍马屁。”经过是与非的激烈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用在文章中是很不恰当的。同时,学生们还搜集整理出不少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词汇。如“入世”、“IC卡”、“生态”、“平台”、“克隆”、“磁悬浮”、“复制”、“粘贴”等。可以说,这堂课既引导了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又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搜集、思辨能力,在交流中丰富了写作词汇宝库。‎ ‎  (二) 因需所取,指导信息的整理方法。‎ ‎  信息的整理指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对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细致地指导学生对信息资料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让他们区别出信息的优劣好坏,不被虚假、错误信息迷惑,因需所取,将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形成自己的写作信息仓库。‎ ‎  (三) 因人而异,锻炼信息的集成能力。‎ ‎  信息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好,并将之展示和表达出来,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方法,也是写作中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难度性较大,教师应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锻炼学生的集成信息的能力,训练他们将整理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写作素材的灵活性。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学生们自然会慢慢形成加工和应用信息资料的习惯,再也不会感到用词匮乏,胸中无丘壑,写出的文章干瘪枯涩了。‎ ‎  (四) 因势利导,激发信息应用的创造精神。‎ ‎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能熟练地搜集、整理、集成信息之后,教师可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吸收外界信息为我所用的同时,更学会超越,探得独特感知,向外界输出有所创新的信息,做信息社会的主人。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他们经常收看《面对面》、《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还订阅了《剪报》、《中学生阅读》等报刊,不时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在讲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后,同学们似乎对这篇文章意犹未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经验历练,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得以发展,其对事物表象的质疑、分析、比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进一步延伸,为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促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  我便借鉴《新课程研究》中冯大海老师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设计了“点评经典,挑战权威”的读后感交流课。学生们因为有丰厚的知识累积,在探讨中旁征博引,对孟子的结论作了充分的演绎。在思维火花的对撞中,不少学生不崇拜偶像,敢于向权威挑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新思想。如有学生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有失偏颇,并举出科索沃战争中,得道的南联盟仅有几国相助,失道的北约却有十九国支持,最终北约占领了科索沃的实例。有的学生则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产生了质疑,认为“天时地利人和”‎ 固然重要,但取胜的关键还应有实力,比如2002年的世界杯外围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有四万多球迷为之助威的中国球队仍不抵劲敌伊朗惨败出局。在这些同学的观点中,有些虽不很全面、透彻,但他们已经具备了捕获信息、整理信息,并创造性的为己所用的较高的信息素养,表现出大胆的怀疑勇气和可贵的创新精神。相信,只要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拥有这种博览生活又具质疑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一定会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文章。‎ ‎  三、 培养阅读生活的习惯 ‎  任何事物多有两面性。多种媒体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快捷资讯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少挑战。‎ ‎  特别是中小学生自律能力不是很强,在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时,很容易“沉醉不知归路”,患上“信息污染综合症”、“网络成瘾症”,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培养学生阅读生活的意识,指导阅读生活的方法时,教师也应促成学生阅读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  若把以前教师的任务比城市“浇水”的话,现在,教师的任务则不仅要给学生浇灌适量、必要的基础之水,更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找“水”的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惟其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才会从师生不愿涉足的荒漠,变成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绿洲,盛开出更鲜艳、明媚的花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