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 温岭市城西小学 鲍晓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文体类型丰富,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及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适合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学习。教学这类文章时要让学生读懂知识,读出情味,品析语言,悟出方法,学会表达;通过课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现语言、知识和精神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形式的变换,让学生把知识,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加工,转化为新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科普 品读 训练 科普类课文是指以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绝对主体作用,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如何搞好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学这类文章时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下面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读--读懂知识,读出情味 小学语文中的科普类课文目的在于让教师以科普知识的传授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许多老师在教学科普类课文时,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把语文课当成了科学课,当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容器”,无限制地接收科普知识,甚至老师为了讲明一个问题,引用更多的科普知识加以说明,使得语文变成了一节科学课。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当然科普类课文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科普类课文一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不够,他们更多地是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的灌输,只能把学生搞的稀里糊涂。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拓展思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比盲目灌输的效果要来的明显。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上述问题。 1、任务驱动 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学生的大脑加工整理才能消化、吸收。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语文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从传授科学知识和学习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内驱力。比如,教学《大熊猫的故乡》时,我要求学生对大熊猫作一个“假想的科学考察”,考察项目有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性等方面,以此激励学生用心读书,用心发现。因为有了这项特殊的任务,学生的读书热情超乎寻常。如果教师能根据此类课文特点将读书任务以另一种方式落实,诸如给动植物制作一个身份证、为产品做一个广告、为资料片配音介绍,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求知的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触发情感 科普类课文基本上都没有情节,且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一位老师教学《我是什么》时,为让学生感受雨点、雹子、雪花的不同情态,作了如下引导:“孩子们,如果你变成了雨点儿,你想落到哪里去呀?”孩子们畅所欲言后,老师又说:“ 雨点儿们,想去的地方不同,心情肯定也不同,那就怀着自己那种独特的心情读一读。”接着,老师播放录像,让孩子感受雹子的破坏力,还让学生演示雹子“打”的动作,然后读课文。最后,在美妙的音乐中让孩子们想象变成小雪花,读出飘飘悠悠的感觉。 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doc fd4c94ad3a22b5ae50bb551f128e3fc5.doc (53.00 KB)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