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综合)二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综合)二篇

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综合)二篇 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综合)二篇 【篇一】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第十四 次党代会精神,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 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年,学校充分总结建校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经验,科学研 判外语类院校发展趋势,战略性地提出“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 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和“会语言”“通国家” “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 办学定位。**年 9 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年,学 校推出《“双一流”建设整体方案》,将“双一流”建设作为统领全 局的发展战略。学校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的特色发展、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时期。 2. 外语学科为主干的学科群逐渐形成,学科协同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主干地位得到进一步强 化,以外语学科为核心,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 合的学科群逐渐形成,全校各学科协同意识和协同能力显著增强;有 针对性地布局和发展交叉学科,实现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脑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与语言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了外语院校文理交叉、 文工交叉学科拓展新路径。学科建设模式进一步优化,大力加强一级 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外语学科在五大领域上跨院系跨语种发 展,推动文文交叉、文理交叉的平台建设。学科专业点稳步拓展,学 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 3 个,本科专业数增至 50 个,授课语种数量达 46 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获评“A+”,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并进入 I 类高峰学科第二 阶段建设。 3. 思政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卓有成效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立足人才培养全局工作,构 建了“党建+”育人体系,建立了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形成了“五位 一体”大思政工作格局,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 建设三个关键环节入手,系统推进思政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 合。在课程建设方面,不断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与形式,实现了课程思 政所有专业全覆盖,建成了以“听说读写译”为特色的外语院校课程 思政体系,以“课程链”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纵深发展。在教师队 伍建设方面,成立了多语种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团队,举办“课程思政 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思政育人能力强的 高水平教师队伍。在平台建设方面,以各级智库、多语种外文门户网 站、学生海外党小组等平台为载体,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十三五” 期间,外语院校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年获央视焦 点访谈报道,6 项改革成果获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年学校 入选**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年连续三 年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 **年马克思主义 学院入选**高校第三批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行列, **年英语学 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4. “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彰显特色,本科教育综合改 革深入推进 **年,学校在外语类院校中率先提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 培养战略。“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 才为目标,以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卓越国际 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流本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年 12 个专业入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依托卓越 学院为平台,开设 4 个人才培养实验班。“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 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外语人才培养的瓶颈,推进了新时期外语人才 培养的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了新形势下社会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 问题,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上外特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 入选首批**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5. 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健全,研究生培养能力有效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科前沿,在研 究生培养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从管理模式、学科专业点设置、 导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学校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由一级管理 向两级管理模式的转变。试点推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 赋予院系更大招生自主权。增设 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 个二级学科 博士点、2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撤销 1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 个学科 点进行了更名,设置了“国别与区域研究”“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 等二级交叉学科。完善了博导遴选机制,强化了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查 和招生资格管理,导师队伍质量不断加强。启动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 究生项目,培养高层次区域国别研究拔尖人才,入选**市一流研究生 教育引领计划。推出导师学术引领计划,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学术创新 能力。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管控力度,建立了优秀学位论文培育 与自主奖励体系。 6. 多措并举,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一级学科层面推动基础研究,实施外语 学科五大领域引领计划,推动语言学等基础研究对标世界一流水平。 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队伍优势和学术积淀,依托政治学、新闻传 播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通过进一步加强学术 平台建设,促进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成立语料库 研究院,推进基于语料库的跨学科研究;成立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 究院,推进区域国别交叉学科研究,聚焦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开展中 外交流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启动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为传统人文社科研究的科学化转型 提供平台支撑。重视面向产学研融合的应用研究,与科大讯飞联合成 立口笔译实验室,在机器翻译、人机耦合的同声传译、翻译辅助训练 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促进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发展。“十三五”期间, 科研成果数量和高水平论文数量持续增加,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不断提升,**-**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1 2 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7 项。 7.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智库建设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持续打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多语种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文科成果转化应 用,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习近平主席 亲自倡议成立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运作良好,获得习近平总书记 肯定性评价以及“做大做强”的重要指示。中东研究所入选“一带一 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榜单、中国智库来源索引(CTTI)智库、“高校 百强智库”A 类智库,成为全国中东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校智库。 14 个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合力打造 区域国别智库集群。推出《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成为“语言生 活皮书”中最具综合性和国际视野的子系列。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签约 《习近平用典》外译项目,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治国理政经验国际传 播。承办海外孔子学院 10 所,成为推进中国文化全球表达的重要平 台。成立国内首个以世界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语言博物馆,展现世界 语言文化多样性和中外文明交流史。师生多语种志愿者团队服务两届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服务**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的品牌。立足多 语种优势进行“智力抗疫”,构筑疫情防控国际共同体,学校师生主 动参与国际对话,编辑全球疫情简报,发表时评文章,撰写决策咨询 报告。**外国语大学 12345 热线城市涉外抗疫志愿者服务队获得“全 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对象”荣誉称号。 8. 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了一批青年 骨干教师,师资队伍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才结构持续优 化。学校实施战略语言人才特区方案,引进 14 名战略语言人才,涉 及斯瓦希里语等多个“一带一路”语种。实施“志远学者”计划,激 励教师围绕重点领域产出高水平成果,引进的志远学者已获 4 项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施青年 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育计划,培育出一批科研能力突出、学科梯队合 理、整体优势明显的青年骨干学术带头人。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 成功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 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 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1 名、**市领军人才 2 名、**市“东 方学者”2 名、**市青年拔尖人才 1 名。国际彰显度不断提高,18 名教师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或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结构不断优化,拥 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从 63.5%提升到 75.8%,拥有海外研修 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从 80%提升到 90%以上。 9. 高层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学生国际交流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拓展高层次国际合作,扎实推进国际 化办学,在全球知识领域主动发挥作用,海外声誉和国际影响力进一 步提升。目前,国际合作伙伴已覆盖 62 个国家和地区的 429 所高校 与机构。与西班牙皇家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全球语言体系学 术研究。加入联合国语文大会、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亚非研究国 际联盟等重要国际机构,致力于构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入参与中 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高层次外籍专家队伍不断扩大,从**年的 216 人增至**年的 340 余人。获批 2 个“111 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为汇聚世界一流人才构建高端平台。学生国际交流体系不断完善,形 成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留学生规模不断扩 大,学历生比例持续提高,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从**年的 221 人提升至**年的 437 人。 10.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贯彻落实《**外国语大学章程》,** 年制定实施《**外国语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年)》,有序推进教 育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学校坚持和完善以大学章程 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形成了党委 总揽全局、各方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全面梳理了学校规章制度,发 布《**外国语大学规范性文件汇编》,并出台“立法法”以规范制度 制定,**年入选**市第一批依法治校示范校。以学术委员会建设为重 点推进学术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修订《**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章 程》,成立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落实学术委员会例会制度,出台了 《**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外国语大学院(系、所、 部)学术委员会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建设任务+绩效 目标+资源配置”有机结合的“双一流”建设机制,持续推进综合预 算改革,进一步明晰了校院两级责权关系,扩大了院系办学自主权, 激发了院系办学活力,形成了全校层面各单位两级联动、协同推进建 设的高效运作机制。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战略 规划的引领布局作用,充分发扬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精神,学校发展 态势良好,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展。总结建设经验,一是保持办学的 战略定力,坚持外语学科的优势主干地位,坚持面向前沿的学科交叉 融合,开拓了外语类院校建设新路径;二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不断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实践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再塑; 三是牢记使命,始终聚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勇担高等教育“国家队” 的使命与责任;四是注重创新,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为干事创业营造 良好氛围,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 亟需突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整体实力距离世界一流学科还存 在较大差距;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科研组织模式需要 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课程建 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 推进。这些是“十四五”期间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篇二】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 绕“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 主管部门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扛起疫情 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嬴”的人社担当,以奋力打造“重 要窗口”为目标,闻令而动、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共克时艰,交出 了一份战疫情、助发展的高分答卷。 一、**年工作总结 (一)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数据预测到 12 月底) 城镇新增就业 26050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16%),失业人员实 现再就业 6700 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4160 人,城镇登记失业 率为 1.9%(要求控制在 3.5%以内);安置公益性岗位 191 人;新 增创业实体 22000 家,创业带动就业 112000 人,发放创业担保贷 款 3000 万元;引进高校毕业生 13948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07.3%), 接收大学生实践 1007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17.1%)。本市户籍养 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98.67%。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1374 人次(完成目 标任务的 174.3%),培训高技能人才 6085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 10.6%)。受理劳动监察案件 1902 件,办结 1902 件,办结率 100%, 为 2772 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资 1533.06 万元;受理劳动仲 裁案件 1208 件,结案 1241 件(包括上年未结案件 110 件),结案 率 94.1%,调解成功率 86%。 (二)**年重点工作 1.聚焦“稳就业”,切实守好民生底线 一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面对疫情突发、企业春节后用工紧缺的 实际情况,周密部署、迅速行动,采取“五个一”工作法,通过开展 “不见面求职服务”、搭建“用工信息发布平台”、派出“复工工作 小分队”、开通“省际返工快车道”、推出“返姚复工求助码”等举 措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截至 3 月底,共开通专列 4 列、包车 43 6 辆、包机 1 架,分两批向“6 省 12 城”和“5 省 10 城”派出小分 队 14 支,安全有序组织 1.3 万余名务工人员返姚;举办“不见面求 职服务”活动 18 场,发布用工信息 25 期、工作岗位 5 万余个,为 企业解决用工缺口 1.6 万人;全市返岗总人数达到 65.16 万人,返岗 率 95.1%。 二是全力稳定就业大局。适时将工作重心转向稳就业促和谐,牵 头成立 11 个部门组成的就业专班,建立定期例会信息报告、部门会 商等五项制度,明确“前瞻预判形势变化、精准了解人在哪里、快速 落实人去哪里、稳妥处理劳资矛盾、尽力提供政策服务”的五步工作 法,出台包括 26 条具体措施的工作方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稳 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公共就业服务和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 出“人社局长直播带岗高校毕业生专场”,做好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 业帮扶工作,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企业吸纳就业,扶持重点群 体就业,全年共举办招聘会 139 场,提供岗位 39200 个,有 5400 人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求职意向。摸底登记失业人员情况,打造“失 业人员服务站”,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深入企业实地走访调查, 做实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工作,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加快推进既有 援企稳岗政策落地,共发放惠企政策补助 3000.1 万元,惠及企业 1 1677 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1.41 亿元,惠及企业 9801 家;为企业 减免社会保险费 19.4 亿元,惠及企业 3.3 万家。 三是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协调企业安排就业扶贫岗位,利用春节 前返乡务工人员集中在家待业的契机,组织 19 家企业携 4600 余个 岗位赴望谟、兴义“爱心送岗”,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来姚就业, 并上门为贫困群众送去就业信息和扶贫政策。打造“党建+扶贫”就 业服务品牌,建成“党建引领姚望相助-党建联建促脱贫攻坚展馆”, 推出党员干部“联十包十”机制,开展走访慰问,确保贫困劳动力在 姚稳定工作。开展“优秀在姚务工者”评选,树立就业脱贫先进榜样。 进一步加强对望谟 5 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的就业帮扶,落实“镇镇结 对”、“村村结对”,助推贫困劳动力顺利脱贫。成立**巴州·**松阳 驻余姚劳务基地联络处,打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促进三地 协调发展。截至目前,望谟、兴义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姚就业满 三个月达 892 人。 四是大力扶持创业创新。成功举办第五届农村电商大赛暨“两省 四地”青年创业才俊评选,吸引到 65 个项目报名参赛,并继续邀请 松阳、望谟、兴义三个结对地区选送项目参赛。举办就业创业交流大 会,推出创业集市、创业成果展等活动,直观展示创业风采,营造浓 厚创业氛围。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和创业型区县(市)建设, 通过培育创业主体、落实创业政策、开拓创业渠道、开展创业宣传等 一系列组合拳鼓励和扶持创业创新。就业创业联合会创业帮扶工作正 常开展,目前共有会员 125 名。 2.聚焦“保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做好扩面征缴工作。做好户籍人员未参保核查扩面工作,提 高全民参保率,截至目前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 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 15 9.8 万人;共征缴各项社保基金 26.11 亿元,支付各项社保待遇 66. 65 亿元,历年累计结余 17 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1 5.5 亿元,支付能力为 3.2 个月。强化社保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全市 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扶贫调查率、有意愿参保人员参保率均达到 10 0%。推进社会保险基数网上申报,全市完全申报单位 25325 家,申 报完成率 99.89%。 二是落实社会保障待遇。开展养老待遇享受人员资格认证工作, 大力推广线上认证方式,认证通过率达到 98%。做好参保人员养老 待遇核准工作,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障)待遇,确保离退休(职) 人员晚年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及时做好养老金待遇终止及丧葬抚恤费 拨付工作。强化工伤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落实工伤保险 7×24 小 时申报制度,配合做好工伤职工康复治疗管理工作。做好第三代社保 卡和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新增社保卡办理网点,持续拓展社保卡应 用功能,积极推进养老待遇通过社保卡发放。 三是强化基金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三个全面取消”自查工作, 全面排查摸底涉及财务和社保基金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使用临聘人员 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强化日常内控监督检 查,开展基层办业务专项检查,积极配合第三方专项审计,及时分析 处理预警信息,做好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工作,努力将基金运行风险降 至最低。积极做好涉刑退休人员、重复享受养老待遇人员、死亡后多 领养老待遇人员多领养老待遇追讨工作,截至 10 月底共有 193 名多 领养老待遇人员办理退还手续,涉及金额 190.1 万元。 3.聚焦“强供给”,提升人才引育水平 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参与**年余姚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端 创业创新团队“姚江英才计划”项目评审工作。提高企业博士后工作 站建设质量,指导设站单位做好博士后进出站相关工作,发动在站博 士后开展择优资助项目申报,组织设站单位参加博士后招聘及校企合 作产学研交流活动,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1 家。推荐符合条件人才 参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 万人计划”、**“3315”及我市各类人才工程选拔,4 人获市杰出人 才奖,10 人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7 人入选市“阳明学者”,22 人入选市优秀中青年人才“百人计划”。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 教育培训和优秀中青年人才学历学位教学工作。征集对口帮扶地需 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工作,共向 望谟、兴义选派 90 人,并对 179 名两地选派来姚交流学习的专业技 术人才予以妥善安排。 二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做好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申报工作,加大 入学政策宣传力度,受理符合入学条件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和特定企业 骨干人才子女共 12 人。大力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全市新引进 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12 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达到 12 亿元。 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专家慰问活动,共走访慰问专家 460 人,发放 慰问费 57.15 万元。协调相关部门确定浙东小九寨沟景区为**专家免 费游览景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工作,及时兑现安家补助等政 策。正常有序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资格审查和直接定职工作。 三是实施技能提升行动。以新型学徒制实施、免费线上培训行动 开展、培训专项资金计提为契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 破解“培训渠道窄,技能提升难”问题。深入开展“培训稳就业”暨 职业技能提升百日行动,推出培训项目展示、技能人才专场招聘、“名 师带徒”、送培训进企业等举措,切实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促 进作用。全年新建技能人才 自主评价引领企业 2 家,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 221 人,新增技能 大师工作室 3 家;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4 场,参赛选手中有 753 人取 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聚焦“抓规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配合事业单位改革。贯彻执行上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部署, 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对机构改革期间的人员 调动,遵循“少量急需”实施审批的原则,控制人员转任(流动); 机构改革后,根据各事业单位职能划转情况,完成 572 名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转隶和工资关系转移工作,事业单位由原先的 235 家 精减至 188 家。 二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严密组织招考招聘工作,全方位打造“阳 光考录”,实现制度“零缺失”、违纪“零容忍”、考试“零投诉” 和监督“零盲区”,完成**年事业单位 88 人招聘录用工作,指导并 配合教育、卫健系统开展招聘,**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正在进行 中,计划招聘 132 人。加强事业人员出国(境)管理,定期比对人 员信息库与出入境备案信息库,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全年共审核汇总 登记备案数据 503 条,撤控备案数据 130 条,并通过公安局出入境 管理大队录入系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坚持按需设 岗、按岗聘用,形成“岗位有核准、聘用有审批、兑现待遇有依据” 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指导 10 家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岗位变更设 置方案审批,完成近 4000 人岗位聘用和岗位聘用变更工作,实现岗 位设置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对接。 三是推进薪酬机制改革。及时办理各项工资福利业务并做好工资 系统数据更新维护工作,共核准考核晋级 23524 人次,职务变动、 浮转固等 4000 余人次,核定新录用事业人员工龄工资 100 余人。加 强绩效工资管理,主动与财政部门衔接,根据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收入 水平并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年度绩效工资和部门奖励基金 额度,指导事业单位出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完成全市 490 余家事 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加大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激励表彰力 度,对 7 名中级及以下岗位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给予专业技术职务等 级晋升并调整工资待遇,给予防疫一线四个团体(单位)集体嘉奖。 5.聚焦“促和谐”,稳妥化解劳资矛盾 一是做好治欠保支工作。拓宽举报投诉渠道,通过办事窗口、24 小时举报投诉咨询电话、24 小时 110 应急联动、余姚人社微举报、 网上舆论舆情搜集等多种途径受理举报投诉。充分发挥基层调处力 量,建立健全劳动监察案件下移制度,提升劳资纠纷调处效率,全年 共下移案件 487 件,办结 487 件,办结率 100%。积极探索处置欠 薪新模式,会同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开展劳动关系领域司法确认工作, 方便劳动者维权,截至目前已作出调解协议 21 件,全部被市人民法 院通过司法确认,5 件支付到位,16 件已申请强制执行。扎实推进 专项检查行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其中 3 次跨部门建筑工程领域 联合检查共检查房产建设项目 80 家;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 项执法检查共检查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15 家、检查指导用人单位 63 家,涉及职工 2670 人;10 次“双随机”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用 人单位 1591 家,实现抽查事项全覆盖。 二是提高调解仲裁水平。建立劳动仲裁案件委托调解、仲裁员分 片联系、调解书置换等三项调裁衔接制度,畅通市本级和基层的沟通 渠道,实现案件全城处理,引导劳动纠纷在基层有效化解,各乡镇(街 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处案件数占全市案件总量的 56%。推进“互 联网+仲裁”,提升办案效能,疫情期间通过“余姚微仲裁”平台立 案 38 件,线上开庭 5 件、成功调解 31 件;推广使用省劳动人事争 议调解仲裁网络平台和“掌上仲裁”,提升群众仲裁体验,截至目前 网络办案率为 21%。进一步优化办案程序,进行案件繁简分流,对 部分事实清楚、标的不高的案件简化办案流程,推行集中大调解,同 时增开预约庭、午间庭、巡回庭,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维权。 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展劳动关系服务活动,利用各类 平台发布疫情期间劳动关系政策解读,组织举办专题培训,指导企业 防范经营管理法律风险、依法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引导劳动者和企业 共度时艰,共开展培训 4 次,参加人数 1200 余人。做好 272 家企 业薪酬调查和 141 家劳务派遣企业年检工作。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分 配制度改革。 四是加强法治人社建设。聘请 1 名专业律师为法律顾问,依法积 极应诉,1-10 月共发生共发生行政复议案件 6 件、一审行政诉讼 8 件、二审诉讼案件 3 件,已结案件 17 件,其中通过调解工作促成复 议申请人或原告自动撤诉的 8 件、复议机关或法院维持的 9 件,无 败诉案件,行政争议案件案发量和败诉率实现“双下降”。全面推行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规范执法、依法治权。 6.聚焦“优服务”,锻造人社铁军队伍 一是持续推进“跑改”工作。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落脚 点,持续抓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着力打造“无证明人社”, 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1-10 月受理并办结“最多跑 一次”事项业务 54.55 万件。实施窗口“减窗行动”,人工窗口由年 初的 34 个减少至 15 个,减窗率达 56%。推进“一件事”联办,1- 10 月共办理失业 8205 件、员工招聘 19124 件、个体劳动者创业就 业 2995 件、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3418 件、退休 5855 件。积极 开展“网上办”、“掌上办”,在疫情期间创新推出短信委托办等不 见面办件方式,受到群众好评。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乡镇(街道)、 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延伸,根据基层实际办件能力将高频事项分 为 3 个层级进行下放,方便群众就近办。强化窗口人员纪律管理和业 务培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按照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工作部 署,积极配合做好局属各相关单位“三定”规定拟制工作,同时根据 “整合精简 25%左右事业单位”要求,原市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中心、 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整合组建市培 训考试和技能鉴定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并做好 人员转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机构改革各项工 作任务。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 开展“周二夜学”,做好学习强国、人社练兵比武等学习平台推广应 用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广泛学习多领域知识,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稳妥有序开展中层干部选拔任 用和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工作,共提任中层副职 3 名,因机构改革调 整中层干部 6 名,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非市委管理公务员职级晋升 4 1 名。办好中层干部研修班,提升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 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全年共组织集中培训 5 次。根据疫情防控需要 和基层需求,组织干部下沉一线参与车站执勤、社区(村)志愿服务、 防疫物资生产、“三服务”、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等活动,让干部在 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积累经验、转变作风、增长才干。 四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对**年 市委巡察组反馈的 4 个方面 31 项具体问题,动真碰硬、真抓实改, 并将问题整改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制定或修改完善《党委中心 组学习制度》等 23 项制度,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整改工作取 得阶段性成效。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开展工作,狠抓整改责任落实。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机关党委书记、下属党支部设置调整工作。 深化清廉人社建设,扩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订范围,层层分解党 风廉政建设责任,适时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主动邀请派驻纪检监 察组参与监督,进一步加强下属单位监管,努力营造崇廉尚洁、风清 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事项办理工作 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办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推动**问题 及时就地解决,1-10 月受理省统一投诉举报平台案件 1375 件,其 中来信 7 件、来访 13 件(市长接待日 11 件)、来电 715 件、网上投 诉 640 件,按时办结率、回访率均达到 100%。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 理工作,共承办人大代表建议 16 件(其中主办 5 件、协办 11 件)、 政协委员提案 21 件(其中主办 9 件、协办 12 件)。加大对外宣传 力度,坚持每月推送四次“余姚人社 12333”微信公众号、每月编 印一期《人力社保工作简报》,讲好人社故事、展示良好形象,1-1 0 月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日报》、《**日报》等省厅考核的 重点媒体上发布新闻宣传稿件 40 余篇(次)。 二、“十三五”总结 (一)促进就业创业成绩斐然。围绕就业创业提质增量目标,坚 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乐业增收”行动,大力扶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就业创业形势持续稳定,农村电商创业大赛、就业创业联 合会等工作走在**大市前列。“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 14.24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3.32 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 1.71 万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 3%以内;新增创业实体 9.19 万家, 其中农村电商创业实体 1933 家。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成 中国**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十三五”期间举办人力资源交流洽谈 会 667 场,提供岗位 28.01 万个,达成就业意向 4.78 万人。推进高 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十三五”期间申报 48 个社区(村)为 **市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其中 6 个社区(村)被评为省高质量就 业社区(村)。东西部就业扶贫取得实效,望谟、兴义籍建档立卡贫 困劳动力在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 (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社 会保险覆盖面和普及面进一步扩大,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职工 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伤 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58.6 万人、20.7 万人、4.4 万人、 41.9 万人、34.2 万人。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不断提高,全市企业退休 (职)职工养老金经逐年上调后目前平均每月超过 2450 元;被征地 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以第三档为例,由“十二五”末每人每月 530 元 调整到目前的 610 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十二 五”末每人每月 180 元调整到目前的 220 元。实施失业保险城乡一 体化政策,全面实现“五险统征”和工伤保险 7×24 小时网上申报, 加强养老保险(障)待遇享受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被征 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监管持续加强,违规领取待遇现 象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做好社保卡(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基本实 现余姚市民全覆盖。 (三)人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 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大力推进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抓好各项人才政 策落实,打响“姚江英才计划”、“国家级留创园”等引才品牌,高 效实施“阳明学者”、“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 工程,加强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做细做优人才服务,人才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效 能不断增强,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十三五” 期间,共引进硕士及副高 2316 人、博士及正高 162 人;新建国家级 博士后工作站 1 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8 家,招收博士后 33 人;推 荐 13 家企业完成**市企业专家工作站报备,其中 4 家企业获遴选和 重点资助;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8 万余人次。截至“十三五”期末, 全市人才总量达 36.35 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 7000 人,副高及以上 职称 5500 人,高技能人才超过 3.5 万人。积极探索推进职称评审权 限下放单位开展自主评聘改革,改进职称管理和服务。落实东西部扶 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工作。 (四)人事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严密组织招考招聘工作,“十三 五”期间先后组织实施各类人事考试 10 场,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招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532 人。协助教育、卫健部门完成 1016 名教师、 627 名卫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流动)管 理,“十三五”期间办理事业人员调动(流动)452 人。完善机关事 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稳慎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共体薪酬 制度改革,及时审核完成 3 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调 整和津补贴冲销工作。开展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兼职清理专项工作,清 理规范兼职 340 人,清退取酬 13 人,清退经商办企业、投资企业等 违规所得并转让股份 116 人。 (五)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明确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特殊劳动 保护等劳动者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 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工资水平逐年提高。始终保持治欠保支高压态 势,“十三五”期间共受理劳动监察案件 2804 件,为 3215 人追回 劳动报酬 1978 万余元,因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机关 1 7 件,顺利通过“余姚无欠薪”考核验收。着力提高劳动仲裁案件处 理效能,强化案件基层调处,“十三五”期间受理劳动仲裁案件 54 98 件,涉案金额 1.77 亿元。持续加大**积案化解和初信初访办理力 度,努力实现快速回应、高效办结。 三、存在问题困难 在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国内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背景下,人社工 作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就业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稳就业促和谐工作面临考验;社保“减 免缓返”政策给社保基金特别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带 来较大压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人才、 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仍比较紧缺,招才引智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人 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劳资矛盾纠纷调处案多人少矛盾凸显, “基层办”力度有待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窗口服务 质量与群众期望尚有差距等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 向,只争朝夕、奋勇攻坚,为余姚争当**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 排头兵贡献人社力量。 四、“十四五”谋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在新发展阶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 局,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更加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系作出贡献。现初步确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 11.2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1 2 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 3 万人。重点是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全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一是落实稳就业工作。始终坚持 就业优先,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做好新旧稳就业政策 过渡工作,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更加注重缓 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二是加强用工监测预 警。做好重点企业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监测工作,持续跟进 调查疫情对企业用工影响,动态了解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分析研 判就业形势,为服务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稳企业实现稳就业。 三是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深入开展 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宽劳务协作范围,加强与**、**、**等劳务输出 地的劳务协作,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牵线搭桥或引入第三方人力 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劳务对接,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劳务输入效率, 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四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整体创业环境,扶 持创业实体成长,提升创业活跃程度。充分发挥就业创业联合会帮扶 创业作用,提高广大会员创业创新能力。举办大型创业活动,打造创 业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高校毕 业生创业创新提供优质平台。 (二)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参保扩面工作。以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保尽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为目标,以未参保和 参保率低的企业为突破口,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部门协作,上下联 动,扎实推进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促进 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二是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构建覆盖全民、 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待遇 调整机制,适度提高社会保险(障)待遇水平。继续打好社保减负政 策组合拳,助力企业轻装前行。三是强化社保基金风险防控。规范经 办机构管理,加大专项检查、第三方审计和违规资金追缴力度,着力 提升非现场监督能力,经常性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确保基金运行 安全规范。 (三)全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一是抓好人才引进和服务。突出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高站位谋划好“十四五”期间人才工作, 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 ”、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等决策部署,引进一批新能 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加快发展人力资源 服务业,积极落实人才安居、人才子女入学等政策,用心用情做好人 才关爱服务工作,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二是推进引才载体建设。 鼓励符合条件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动提供指导服务。鼓励 和引导企业建立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搭建科技成 果转化、技术创新和人才交流培养平台,助推人才集聚。三是做好人 才工程选拔。逐步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提前筛选、储备更多符合条 件的人选和项目,积极向上推荐和争取,力争在国家、省、市各级高 层次人才评选和人才工程选拔方面实现突破。四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 建设。做大做强“阳明蓝领”等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技能 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参与技能培训,培育壮大社会培训市场, 多渠道培养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五是深入推进职称制度 改革。继续推进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职称自主评聘试 点范围,坚持并深化事业单位评聘结合制度,积极推进职称社会化和 自主评审改革,全面做好工程技术中级、教育系列中级等职称评审工 作。 (四)全力完善人事管理机制。一是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岗位设置和聘用制为基本管理制度,进一 步完善事业单位招聘、流动、考核、培训、奖惩等人事管理制度,并 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努力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到规范化、 常态化轨道。二是加强事业人员招聘和调动(流动)管理。继续夯实 “阳光考录”品牌,优化细化计划编报、考试、考察等环节工作流程, 以科学考录、精准考录举措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修订完善事 业人员调动(流动)办法,规范调动(流动)操作流程。三是深化绩 效工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运行情况调研,在政策 范围内就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使绩效工资制度更加完 善,分配更加有序。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共体薪酬制 度改革,完成省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系统的集中使用。 (五)全力巩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巩固“余姚无欠薪”创建成 果。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进一步加大调处力度、强化执法检查、加强 法律宣传,狠抓在建项目“六项制度”管理,动用行政处罚、“黑名 单”等手段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保持治理恶意欠薪的高压态势,筑牢 欠薪“防火墙”,营造不敢欠、不能欠的良好氛围。二是持续提升仲 裁效能。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仲裁”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群众用好 网络平台,逐步提升网络办案率。推行案前调解机制,力争使争议案 件化解在基层。加强与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协作,提升重大集体 争议案件处置能力。三是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础。推进“双爱”活动 提质扩面,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助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积极做好“老娘舅”,引导企业和职工协商一致、共克时艰,做到企 业和职工“双维护”。切实做好****工作,妥善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 诉讼。 (六)全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一是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 革。对未纳入“最多跑一次”的所有权力事项进行认真梳理比对,不 断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减材料、提速度,推 动更多事项实现多渠道办理及一事联办,提升群众改革获得感和满意 度。二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党建引领和理论武装,固化“周 二夜学”机制,继续办好中层干部研修班,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规范 化,提高广大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素养。坚持开展业务培训 和技能比武活动,加强年轻干部岗位历练和实践锻炼,努力培养一批 业务骨干。三是深化作风培树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各 项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长效机制。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 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确保全系统平 安不出事。 五、2021 年工作思路 (一)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坚决贯彻落实“六稳”、“六保” 部署,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着力在风险研判应对、就业服务、用工 岗位开发、政策引领、重点群体帮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公共就 业服务水平,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2.2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 3.5%以内。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打造“双 创”平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深入开展人社领域扶贫攻坚行动,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推进东西部扶 贫协作和山海协作,加强爱心岗位开发,积极发挥驻姚劳务协作工作 站和职工之家服务功能,帮助结对地区贫困劳动力在姚稳定就业。 (二)实施社会保障提质工程。持续深化“全民参保登记计划”, 深入开展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精准推进残疾人、低保人员等贫困 群体应保尽保。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 金正常调整机制,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 保障待遇水平。用好用足社保减负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尽 最大努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做好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加快社保卡应 用场景中的电子化改造。强化社保基金监督检查,堵塞制度和管理漏 洞,严格防范基金管理风险。 (三)实施人才引培提升工程。打响“姚江英才计划”、国家级 留创园等引才品牌,大力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各类 人才活动,实施全地域全领域全行业招才引智。抓好各项人才政策的 落地落细落实,推荐符合条件人才参加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和荣誉选 拔,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人才培养措施,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 业,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 称评审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强化线上 线下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力争全年开展职业技 能培训 3 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 6200 人。 (四)实施人事管理规范工程。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特点采取多种招聘方式,提高招聘效率和质量。落 实事业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 管理制度。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健 全完善内部分类激励办法。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共体 薪酬制度改革,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五)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工程。加大欠薪治理力度,超前研判可 能引发的欠薪问题,狠抓制造业、工程建设领域、企业欠薪失信行为 专项治理,提升联动处置能力。深化基层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畅通来电来信来访和网上维权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仲裁”建设, 提高调解仲裁水平。大力宣扬企业关爱职工、员工爱护企业等方面的 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营造创建区域性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强 化依法行政意识,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全面维护法律权威。 (六)实施人社服务提标工程。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深化人社领域群众和企业办事生命周 期“一件事”改革,进一步加大减证便民力度,完成社保、就业等业 务系统的省级集中。深化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对窗口单位经办 人员、仲裁调解员、劳动监察员等各个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常态化开展窗口技能比武,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优化服务品质。加强 舆论宣传和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