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音乐旋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论文之浅谈音乐旋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健康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不用说喜庆的锣鼓喇叭给人的振奋鼓舞、低沉的哀乐给人的黯然神伤,在烦躁时哪怕一支轻柔的小夜曲也能让我们充分体悟到音乐对人精神产生的奇妙功效。有资料表明,音乐通过听觉可以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或轻松或紧张、或激昂或低沉、或喜乐或忧伤等诸种情绪体验。语文也是一种美的艺术,健康的文学作品给人以巨大的教育意义。由此可见,音乐和语文都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们对人们心境的感染都是强有力的。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综合艺术,看似简单的教学,却包含许多逻辑与规律。当这些逻辑与规律符合客观,进行顺当之时,语文便可迸出许多奇妙的思想火花,并且不单是你自己,也包含了你们学生。由此说来,教好语文还需要好的教育手段,而语文和音乐是息息相关的,都融有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可见,音乐便是语文教学中道出奇妙思想火花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普及,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日渐频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有裨益。 那么该如何用音乐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呢?有情感旋律的课堂精彩在哪里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我将从四个方面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音乐导入,提高兴趣 寻常的教育导入,以开门见山,提问质疑为主,总是围绕着语言文字转。如果以一段音乐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提高兴趣,而且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基调就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一上课我就放了《月光曲》给学生听,学生当时都感到很惊讶,怎么老师把语文课换成上音乐课了呢?然后问:你觉得这曲子美吗?喜欢吗?谁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呢?学生若回答不上就自己作介绍,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月光曲》。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这曲子就是课文里讲的曲子。为什么会这么美?贝多芬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学生也产生了疑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审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么美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写下来的呢?一堂课便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拉开了序幕。 在教三年级第五册《摘葡萄》一文时,我一开始就满面春风,脸上笑眯眯的带领学生唱一唱所学的新疆歌曲。如《摘葡萄》也可教师自己演几个动作,使学生深受感染,学生对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带领学生唱《摘葡萄》之时,学生也体会到那时的葡萄又大又甜,这为学好本堂课第二段做好了铺垫。 二、音乐收尾,意味丰厚 在一次全国性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一中的来凤华老师执教《我与地坛》一课,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地坛”的象征内涵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对民族对母亲的爱之后,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有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教学现场是十分感人的,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音乐响起来,老师用饱含感情的声音总结道: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出家门 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诵读声未落,“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课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此课在强手如云的比赛中力拔头筹。 《懂你》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在这堂课收尾,似乎更增添了感染力,原因何在?试想,在歌声响起前,师生已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母爱的心理效应场,这个效应场里有师生共同挖掘营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聆听这首歌颂母爱的歌,心理感应自然不同,这就像电影插曲和MTV往往比一支单纯的歌更能打动听众是一个道理,这也和在一种心境下忽然发现一支熟悉的歌曲原来如此感人是一个道理。这种前摄影响,使得母爱这块情感的海绵吸取了歌声中的艺术水分,更加滋润丰盈起来,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分量和艺术的张力。 二、音乐配读,陶冶情操 配乐朗读是朗读一些扣人心弦的情节,或是文字表达优美的文章(或段落)时,配上合适的音乐,让生活在糖罐子里的孩子们去体会、去感受。我运用了艺术语言音乐,在朗读指导教学中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第6、7段时,写的是我看着战友邱少云被火活活烧死的心理活动。我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练习几次效果并不满意,当时我又想到了艺术语言音乐,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我选择了一曲最能贴切表达文章意境的乐段大提琴独奏《天鹅之死》,那低沉哀婉的乐曲,不正如泣如诉地表达出“我”眼睁睁地目睹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却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悲痛的心情吗?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第6、7、8段,大家边听边想…… ,音乐响起,我边读边观察着学生们的反映。起先,生性活泼的他们也不时有交头接耳的现象。随着我的朗读渐入佳境,随着乐曲与课文内容的有机结合,他们洞察到了感受到了什么,静静地体会着,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心在震颤。“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我从悲壮中挣扎出来时,我不由得愣住了:许多同学两眼通红,揉搓着鼻子哭泣着。啊!这是音乐的力量,这是语言文字的力量。随后的教学就异常流畅,同学能有条理的回答我的提问,随堂设计的问题也能完成得异常顺利。接下来的朗读,我没作指导,只是按下录音机键,让那乐曲再度响起,学生就和着曲子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对于配乐朗读,除了我所讲的,相信大家在电视或舞台上一定见过,我把这种方式引到文章的朗读指导上来,效果确实不错。 而朗读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如果只许学生强调这句话用什么情感念,学生会感到空洞,不其所以然;如果和学生逐句逐字地分析重音、停顿,学生会感到枯燥。朗读必须以情带读,音乐这门情感艺术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三、音乐创境,激发情感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可见,情境教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教育目标,即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可见,运用各种合适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历来为许多人所赞誉学习,音乐便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好手段。 教学《十里街送总理》时,上课一开始,一位老师便放出了哀乐缓缓道出:“1976年1月11日,在中华大地上,一个伟大的领袖逝世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刹时间,江河哽塞,大地呜咽,在十里长街上,排列起来悲痛的人群。”同学们脸上神色黯然,一个个低下头,默然不语,接下来老师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配乐朗读听后她问学生:“听完后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恰恰证明了这一环节收到的良好的效果。一生说:“我知道周总理是一个好总理,他为了国家夜以继目的工作着,现在他走了,我怎能不悲痛呢?我多想时间能停下来,车子能停下来,让总理回到我们的中间来。”一生说:“总理,你真是一个好总理!我们多么舍不得你呀,你虽然走了,但你的光形象仍会留在我们心中”。 这个环节中,老师说的话不多,也没给学生什么提示,她只是以声辅情,以声导情,带领学生到特定的悲痛的氛围中去。完完全全站在了导的位置,激起了学生的共鸣,掌握了文章的感情脉络。 在用音乐创设情境中,我还时常采用播放合适的乐曲并作表演,跟课文朗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往往可以充分感受眼前的形象,加之音乐的节奏旋律,表演的情绪得到强化,朗诵时便能产生热烈的情绪,自然而然课文内容也就有了内心的体验,朗诵时也就声情并茂了。 第六册《荷花》是以第一人称通过“我”看荷花,描写了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妙的想象。其中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文章写得很美,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和满池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而且也不是靠字面解释可以获得的。于是我播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神地看着图画。而教师呢?也似乎看到一池真的荷花一样,轻轻的说:……翩翩起舞了……,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老师表演动作。之后我就趁机而问:“你们仿佛看到些什么?”(生1:我觉得荷花变活了;生2: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生3:我自己也不由自主摇摆起来。……)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美。现在让我们配乐朗读课文,要把荷花的美读出来。之后再打开录音机配乐朗读,并表演自由“翩翩起舞”的动作。 学生在听音乐时感觉音乐的美,加动作表演,感知强度增加,此时此景,促使儿童大脑已经积累相关情境的沟通,对课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的原来似手不可捉摸的情境,变得可见可闻了,读起来也就特别有感情。 四、音乐作文、活跃思维 一般的作文课都是老师讲解完作文要求、思路以后,就是让学生自己静悄悄地坐在教室写了。这样的教作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烦味,甚至有些学生思维受阻,想打起“瞌睡” 来。而音乐作文却是一堂新鲜的作文课,学生的思维顿时会活跃起来,作文积极性也很高。 在《春游》作文教学中,为了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我和学生讨论了作文的内容和作文要求后。让学生轻声讨论自己要写哪些景色,都看到什么,各写什么之后,我就放起了轻松活泼的《快乐的节日》这道曲子,声音也尽量调小,让学生听得隐隐约约,一直到下课结束。结果,这次作文学生完成速度比较快,而且词句活泼生动。 音乐,是语文教学中的花絮,但花絮毕竟是花絮,音乐主要是为了调节学生的情绪,语文课就要抓住语文课的特征,而不能把语言课错上成了“音乐课”,音乐只能在语文课上适当的时候点缀一下,而不能为活泼就用,否则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笔者相信,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随着教师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运用音乐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运用音乐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必将不再是阳春白雪和者寡,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必将会在音乐声中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综合上述四点,就足以证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它能使语文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性,使学生强化感知,激发情绪,加强内心体验。然而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却常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学完了一篇课文,学生往往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还没有真正的内心体验,读起课文也是面无表情的。因此,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发挥情感旋律在语文课上的功效,从而用音乐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一定会使你的课堂上得更精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