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5篇
家风家训征文范文5篇与《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5篇 家风家训征文范文5篇 【篇一】 什么是家风?“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明代著名学者笙重光:“拙因知事少,老悔读书迟”,清代教育家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每年过新年家里总要贴春联,有副春联尤其使我记忆深刻:“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回忆过去,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让我成长为一个温暖而坚强的人。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家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百善孝为先”。我的父母长辈身体力行的给我上好了这最重要的一课。我有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爷爷已经九十多了,有时候会说糊涂话,但是大家还是很爱他。好吃的好用的总会想着往爷爷家送,爷爷生病的时候,大家都从天南地北赶回来一起商量一起凑钱。我们也会隔三差五去给他收拾屋子,聊聊天。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更加温暖、向上。 孝顺是什么?我想,孝顺不仅是平日里的嘘寒问暖,孝顺也是外出工作求学时经常打给家里的电话;孝顺是笑着吃下爸妈特意为我们准备的可口的饭菜;孝顺是出门在外看见别人拥有什么东西会想着也为自己父母添上一件。孝顺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我的小家一直奉行这个理念。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就教育我要节约粮食。慢慢的随着祖国的强大,父母的打拼,家庭条件慢慢变好,但是勤俭节约一直根植在我的脑海。不会浪费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还没有坏的东西一定要用到寿终正寝。也许有人会说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提倡勤俭节约似乎不太合乎时宜,事实上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短缺的约束之痛。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需求无限,而节约,就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点。 勤俭是什么?我想,勤俭节约不仅是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也是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勤俭节约更是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若每一个人都能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必将发掘好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二】 古代六朝人矜言门第,士族大姓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往往具有世袭的特殊地位,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相当的势力,能以文学世家者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和彭城刘氏。 琅琊(今山东临沂北)王氏的家族史最为显赫,隆贵于东晋而又鼎盛于南朝。先辈中如东晋名相王导和军事统帅王敦,都是东晋最重要的开国元勋,另外还有很多家族成员在东晋朝廷中供职。由东晋至梁,王氏家族不仅保持了政治上的世袭地位,而且在文坛上同样很有影响,出了不少文人。根据六朝史书和钟嵘《诗品》等提到的,琅琊王氏中善于诗赋文辞者不下三四十人。这中间比较著名的如王羲之、王俭、王融、王筠等。 王羲之是王导和王敦的侄子。其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并最早建议司马睿于江左称制。王羲之在书法上名垂千古,在文学上同样成就不凡。他是陶渊明之前东晋的重要作家。与人书笺识见高迈,议论宏卓,当时少见。著名的《兰亭集序》则写放情山水的感怀,苍凉悲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他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献之也都有文名,并有诗文传世。 进入南朝,琅琊王氏中政治地位最高,并对齐梁文学的发展变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以“江左风流宰相”自居的王俭。王俭宋时袭封侯爵,尚公主,入齐又有佐命之功,官位更显赫。他是个学问大家,曾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等。文学成就并不突出,但影响却很大。这一是由于他喜欢奖掖文学后进,齐梁时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王融、任昉、肃琛、萧子恪、钟嵘等曾得到他的奖掖,梁武帝萧衍早年作文也曾得到他的称赏,甚至可以说当时稍有名气的文人或多或少都与他有些关系。二是由于他大力提倡隶事。史称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从刘宋时颜延之开“矜言数典”之先,到齐梁时诗赋文章中讲究典隶事之风盛极一时,这中间王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王俭的长辈中,祖父王昙首赋诗曾得宋高祖赏识,伯父王微、王僧达曾被钟嵘列入《诗品中》。王俭从小因父亲王僧绰遇害,由叔父王僧虔收养。王僧虔以善隶书而名重当时,也有文章传世。王俭的孙子王规,史称“文辩纵横,才学优瞻”,曾作《新殿赋》,注《续汉书》200卷,见称于时。王规的儿子王褒,原是梁宫体诗代表人物,江陵被陷后入北朝,成为北朝文坛的顶尖人物。 王俭的侄子王融是个早慧早死的世家子弟。他不到弱冠之年就被举为秀才,胸怀大志,企盼自己能绍兴家业。齐武帝病死,他卷入一场政治变动,原想拥萧子良为帝,结果萧昭业登位,王融被赐死,年仅27岁。他的创作不仅讲究用典,还讲究声律,首创“知音论”,对诗由古体至律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写得舒缓相间,浓厚相宜,词语富瞻,行文酣畅,致使颂写对象的奕奕之势、辉辉之业跃然纸上,成为齐梁文学的典范作品。王氏子弟中专以文章世其家的有王筠。《南史》本传说他“年十六,为《芍药赋》,其辞甚美。”他不同于王融,对做官不甚在意,所关心在学业文章,并且非常以积学自负,以文才自负。本传引其《与诸儿论家门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叶有文才……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了门者也。”这又很以文学家世家自豪。可叹的是,王筠作品传下甚少,七叶之集更早已化为乌有。可见世家之文虽以积学为富,却未必能传之久远。 陈郡(今河南太康附近)也是当时有名的豪门大家族,并出了不少著名文人,如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朓。 谢氏先辈中有东晋名相谢安。谢安早年与王羲之及东晋玄言诗人孙绰、许询、支遁相游,也善于属文。谢安的侄子谢玄,即谢灵运的祖父,因淝水大战而功高王室,名垂史册。侄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甚得谢安赏爱,曾有“咏絮才”的美名。孙子谢混,也是东晋著名诗人,其诗开始变革玄言诗风,并开谢灵运山水诗之先。谢混曾与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弘微以文义赏会,居在乌衣巷,人称“乌衣之游”。 谢灵运仕于晋宋易代之际,晋末袭封康乐公。谢灵运是六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多描绘山水名胜,借以抒发士族文人的生活意趣,开文学史上山水诗一大派。灵运的孙子谢超宗也有文才,人称“灵运复出”,被钟嵘列入《诗品下》。超宗之子谢几卿,号神童,博学有文才,曾得王俭赏识。谢灵运的族兄谢瞻,见《诗品中》。瞻曾作《喜霁诗》,由灵运书写,谢混吟咏,人称“三绝”。族弟谢惠连,官位甚低,已近纯粹的士族文人,有名的作品如《雪赋》,以高丽见奇。他与灵运诗文往来,相从甚欢,时称“大小谢”。传说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因梦见了惠连而得之。 谢氏文学再下一代有谢庄。谢庄的身世已似一般词臣,曾以文章得宠,又以文章获罪。最为传诵的有《月赋》,清词丽句,浅愁薄恨,反映了当时世家文学的特色。谢庄的儿子谢胐,十岁即能属文,最得谢庄器重。孙子谢览、谢举也是早慧有文才,深得昭明太子肃统及著名文人沈约、江淹等赏识。 谢氏家族中有名的还有谢朓,早年即有美名,文章清丽,得王俭赏识。但他生当齐世,已经没有门阀大族的地位,先只是在爱好文学的随王萧子隆幕下任功曹参军,后因不肯俯从始安王萧遥光而被诬陷下狱死。谢朓尤其擅长五言诗,风格清俊,时出警句,沈约称之为“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并对唐诗产生了一定影响。 梁朝时期,与王筠同时的还有彭城(今江苏徐州)刘孝绰兄弟。 刘孝绰的父亲刘绘齐时职掌诏诰,与沈约、任昉等相善,机悟多能,作文立就。孝绰七岁即能属文,得舅舅王融赏识,号神童,又为昭明太子萧统所重,撰《昭明太子集序》,构作精心,是典型的才人文章。《梁书》本传说:“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风诵传写,流闻绝域。”原有文集数十万言,但传于今者甚少。其弟刘孝仪、刘孝威也都以文名世。三个妹妹,尤其是刘令娴,也善诗文,风格清拔。孝绰之子刘谅也有文才,尤其通晓晋代故事,人称“皮里晋书”。《梁书》本传又说:“孝绰兄弟及群从诸子侄,当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之有也。” 古代文学家族不仅有很多相似处,而且多有通婚联姻。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娶谢安侄女谢道韫,王融的母亲是谢惠连的侄女,王融又是刘孝绰的舅舅等。这使得几个文学家族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不仅如此,六朝除出现了一些文学家族,还出现了史学家族和学术家族。史学家族如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裴松之注《三国志》,子裴骃注《史记》,骃子裴昭明少传儒史之业,为太学博士,昭明子裴子野撰《宋略》20卷等,并令曾撰《宋书》的沈约自叹不如。学术家族如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南)人周顒长于佛理,著《三宗论》,又通音韵,首著《四声切韵》行于世;舍侄子周弘正,十岁通《老子》、《周易》,深得裴子野赏识并以女妻之;弘正弟周弘让,弘让子周确,也都是博学多通,学问有成。 【篇三】 近年来,党中央查处了大量违法违纪案件,家风不正是主要原因。许多贪腐案件背后都有“贪内助”活跃的身影,很多腐败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特别是主要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领导干部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塑造家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对家属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家风正,“廉防线”就铸得牢固。反之,领导干部对家属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家风不正,必然导致“廉防线”失守。 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家属都会成为“特权者”。一些领导干部的家属觉得自己亲人是领导干部、有权有势,就认为自己也可以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内心十分膨胀。这些家属平时得到权力的庇护,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被照顾,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把领导干部“晒”出来,希望得到特殊照顾、特别对待,搞特殊化。近来发生的渝北保时捷女车主交通违法纠纷事件、河南平顶山一副检察长家属打人事件,这些家属就以“特权者”的身份出现,晒出了权力的傲慢、权力的霸道,罔顾社会规则和他人合法权益,使气任性、嚣张妄为,做出的行为让公众震惊不已。 领导干部家风不正,难免陷入“家庭式腐败”。近年来,有许多“夫妻档”“父子兵”“全家腐”的贪腐案例曝光。有的落马官员贪腐的初衷,是为了让家人和亲属生活得更好,于是为他们托关系、找项目、搞经商牟利。有的落马官员贪腐,是由于禁不住家属的“软磨硬泡”,家属成为其贪腐的“导火索”,被枕边人“拖下水”。有的不仅自己贪腐,还纵容家属“打牌子”,与家属一起同贪共腐。这些领导干部陷入“家庭式腐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家风败坏。 好家风传承优良品德,点亮道德明灯;坏家风会让道德滑坡,成为败家帮凶。细数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接受调查的大小官员,“大”到江苏省原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广东省原常委、珠海市委原书记李嘉,“小”到“火遍全网”的“严书记”以及“保时捷女司机”的丈夫“童所长”,无不是在说明,家风败坏,祸害的不仅是领导干部自己,而且包括领导干部家人;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广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家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亲情观、名利观,在加强自我约束、管住自己的同时,还要管教好配偶、子女,保持清正廉洁的为官本色和清廉的家风,通过树立良好家风带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善。 【篇四】 家风似玉,连城之璧;家风著字,翰墨留香。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经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小的时候,在家里最醒目的墙面上,挂着一幅字《和善做人》,是外婆绣的。还记得外婆唤着母亲的乳名,“香儿,帮我写几个字,和善做人。要毛笔写的,写好看些”。母亲愣了,外婆不识字,大道理也讲不出什么,不知她是何意?但母亲还是默默拿起纸笔,不一会儿就写好了,还给外婆念了一遍。母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字写得相当有功底,外婆捧在手上,如获至宝。问母亲要来笔、墨,她照着一笔一划,足足花了三天的时间才临摹到一块布上,然后又一针一针绣好,让舅舅亲自装裱挂在墙上。这时我们才明白了外婆的心境,明白了外婆的想法,更明白了外婆对我们的爱和希冀。 几十年过去了,家也搬了几次,遗憾的是那幅饱含外婆心血的字幅没有保存下来,但外婆伏在桌子上,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用不熟练的甚至有些别扭的握笔姿势写字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外婆,您放心,您的教诲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是外婆把我从襁褓中的婴儿拉扯大,我的生活起居都是外婆一手操持。有好吃的,外婆总是说不喜欢吃,长大以后才明白,那分明就是外婆舍不得吃,为了留给我吃,故意那么说的。外婆的爱就像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的心田。 外婆永远会包容我的一切,和小伙伴闹不愉快受了委屈嘟着嘴给外婆诉说,外婆总是笑盈盈地捧着我的脸,轻轻刮刮我的鼻子,慢声细语地说心要宽,吃亏是福。偶尔我犯了小错误,外婆依然是笑盈盈地捧着我的脸,给我讲错在哪里,还说如果再犯这样的错,连家里的小狗小猫都会不喜欢我,这“招”在我这里总是很有效的,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外婆是一个勤劳善良而又乐观坚强的人,一生宽厚仁爱、细心热情,对家人、对亲朋好友、对邻居,总能笑意盈盈,奉献不求回报。很少有看到她愁眉不展的时候,总是那么安详、那么亲切。也从来没见过她和别人吵架,不管怎样她总是和和气气。因此她人气很好,威信很高。小时候和外婆一起上街,很多人都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亲戚之间甚至是邻居间闹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都来找外婆,外婆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经过外婆耐心地调解,无论大小矛盾,都迎刃而解,生活又恢复到往日的平静。 外婆烧的一手好菜,简单的食材,经外婆的手都能变成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外婆总也忘不了端给左邻右舍,凡是品尝过外婆厨艺的人都说回味无穷,醉于其中。每道菜品普普通通,简易朴实,却蕴藏着外婆浓浓的乡情,外婆也乐于享受虀盐布帛中的天伦之乐。逢年过节,外婆会把亲朋好友们请到家里一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材招待客人。外婆说,做饭就像做人,必须真材实料,精心烹饪,才会有美味。 外婆缝制的衣服因为做工精良、样式新颖,名扬街坊四邻。时常有人来找外婆做衣服,外婆也是乐此不疲,一丝不苟,剪刀、划线粉饼、三元尺、裁剪好的布料,飞针走线一直到成衣,从不收一分钱的加工费。外婆的刺绣技艺非常精湛,绣什么像什么,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受到邻居和亲朋们的追捧,纷纷讨要。要知道,绣花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绘图、配色配线……每完成一件作品,至少要花去外婆一两个月的时间,但她从没怨言,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去满足,几乎每个街坊四邻和亲戚朋友家里都有外婆的作品。她说,做人就像绣花,要做好的,要做漂亮。外婆胸无点墨,却在绣花过程中悟出了生活的本质。 生活拍摄了一部深冗的纪录片,这些只是这部纪录片里的的小片段。就是在这用心用意的烹饪、细细密密的缝制、亮丽精致的刺绣人生里,外婆用实际行动告知我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和善做人”的真正含义。 【篇五】 从四川广安“严书记”,到重庆渝北“童所长”,都是由于自己“枕边人”的言行过“火”被“坑”了。网上吐槽、戏谑的人很多,但这些“实力坑夫”的现象背后也引发了我们一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修身齐家”的思考,实际上“实力坑夫”只是“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预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若想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还得重视家风建设、家教涵养,更得从严于律己、严于修身做起。 《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修身齐家不仅是一种个人素质,更是一种政治“标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党员干部要争做“修身齐家”的先行者,不忘初心,克己奉公,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党员干部“修身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凸现了“严以修身”的重要地位。修身是立身之基、从政之道、成事之要,应成为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怎样做到严以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学,德才兼备,才是修身的理想结果。 修德——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时下,我们有些党员干部信仰迷茫、理想动摇、精神缺钙,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是否还记得当初举起右手,向党旗庄严宣誓时的铮铮誓言?党员干部要学会给自己树标准、立标杆。标准就是好干部的20个字:“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杆就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的杨善洲,“英雄闲日月,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 修学——做到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像曾国藩《家书》中讲的“要有志,有识,有恒”,做到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强能、学以致用。因此,党员干部要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切实树立良好学风,注重发扬“三种精神”。一是发扬钉子精神。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二是发扬竹子精神。“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虚心地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三是发扬蚯蚓精神。蚯蚓的特性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在学习中也要有蚯蚓“安专迷”的精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党员干部“齐家说”: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夫妻档”“父子兵”“兄弟帮”等贪腐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老虎”“苍蝇”除了自身理想信念缺失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家风不正、家规不严,既不能严以修身,又不能严以齐家,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俗话说“妻廉夫祸少,子贤父心安”,党员干部要“正心”“修身”,不断“齐家”,以“治国平天下”。那么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齐家呢? 一是道德传家。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给家庭留什么,怎么留,都值得深思。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好的家风立德立言,无声教诲,世代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愿“道德传家”良好风气,浸润千家万户。 二是公私分明。“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党员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毛泽东同志的“待亲三原则”值得借鉴学习: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党员干部要做到“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必仇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承担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要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将公务与私务、公财与私财、公心与私心、公法与私法分开,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留下来的祖训,经久不衰。面对祖先和无数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如何传承,相信党员干部心中已有答案。“信念纯明、道德厚重、作风正派”,党员干部应点亮心中的灯塔,守住道德的底线,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让党风清清引领家风、民风两风淳淳。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5篇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5篇 【篇一】 近期,《求是》杂志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署名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口个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提出“补短板”,时代意义重大、历史地位高大、人民意义伟大。 物理学有一个“水桶”效应,如果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就会严重影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笔者认为,“补短板”要清楚为什么补、补什么、怎么补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补齐短板,更加要让“补”出来的“短板”再皮实一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小康”了、老百姓的生活“小康”了就达到了预期效果。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严峻的形势下,补齐短板才能确保“装得够多”,是人民至上的体现,也是党的建设在基层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思想要正,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不断补足精神之钙,让理论清醒,培植为民情怀,指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忠,抓住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的事办好。另一方面要补齐动作上的“短板”,在行动上更加坚决,充分认清为民务实和个人得失的问题。立足本职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在补短板的实际行动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 【篇二】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发起总攻的战鼓已经擂响,决战决胜的号角催人奋进,面对硬任务,比得是信念、信心和干劲,拼的是责任、作风和状态,惟有“硬碰硬”,坚定信心不动摇、扛起责任不松劲、聚焦目标不懈怠、转变作风不放松,努力交出让党中央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扭住“解放思想”,为决战决胜凝神聚气。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脱贫攻坚战打到现在,正是处于“将成功之时”,面对的都是“硬骨头”、硬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精准的方法应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脱贫路上办法多。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主动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迅速准确地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把准“病灶”、找到“穷根”。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紧扣贫困群众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从根源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坚决防止“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无用功,实现有形帮扶到有效帮扶的转变,推动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心”上。 聚焦“作风转变”,为决战决胜蓄能攒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这场大战中,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关乎最终成败。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吃劲阶段,越需要推动作风转变,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焕发出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良好精气神,切实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要坚守党的性质宗旨,自觉立起不忘初心的标尺,扛起牢记使命的责任,坚持人民至上、深深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在工作中注重倾听人民群众意见、探访群众疾苦,从群众的话语中找到决战决胜的“金钥匙”。要大力发扬和践行“钉钉子”精神,拿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韧劲,朝着既定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牢钉实。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脱贫攻坚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 突出“补齐短板”,为决战决胜保驾护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组成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工作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工作中最薄弱的那个环节。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以保证脱贫攻坚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说到底短板就是问题,补齐短板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始终着眼于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及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集中优势力量予以化解。要培养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常态长效上求突破,将补短板与虑长远有机结合起来,从教育引导入手,帮助极少数贫困群众扭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既能富口袋、更能富脑袋,确保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一文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要实现总书记上述要求,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必须既高度重视“扶志”,又要用足社保兜底政策。 在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由于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及一些贫困户自身的原因,有的贫困户将扶贫政策片面理解为贫困户什么也不用干,如果自身生活方面有需要,政府就必须“全方位”“无条件”地满足自己,从而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失去了主动思谋摆脱贫困的主动性。这种思想在贫困户中是有一定“市场”的,如果不补齐这块短板,扶贫势必变成了“助懒”,最终影响扶贫工作成效。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这部分贫困群众自身思想观念上的贫困。 由于受疾病、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依然存在一些特困人群。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就必须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社保兜底在这部分人群中的全覆盖,使这些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特困群众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要从政策、培训等多层面入手,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总之,我们要做到扶贫不忘扶志,扶贫与社保兜底“不脱钩”。按照总书记要求,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面对问题,要继续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面对成绩,要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可持续性,在目前发展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力,同时持续做好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避免盲目攀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要避免浮躁情绪,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篇五】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为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进行精准施策、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指明了方向。 从文章中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文章从“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三个方面指出了存在的短板。其中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短板。市场机制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至关重要,但是市场机制有局限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领域中,经济发展的成绩显著,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打破贫困与环境恶劣、公共服务弱、基础设施差的循环累积效应,对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任务意义重大。 补短板需要政府精准施策、强化机制建设,补短板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补短板的重要任务。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就是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着力解决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贫困人口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这4个突出问题。同时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救助措施,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