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感悟5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感悟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一)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纪念日,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生辰,也是全体深圳人的节日。 四十年来,深圳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从一个边陲农业县,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接下来,《经理人》杂志带读者们梳理一下深圳经济特区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GDP实现高速增长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GDP总量仅为2.70亿元;2010年,深圳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6年,深圳GDP突破两万亿,首次居内地城市第三。而到了2019年,GDP总量为26927.09亿元,继续全国排名第三。这增长速度用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深圳仍然交出了堪称“奇迹”般的答卷。据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亿元,同比增长0.1%,GDP增速较一季度回升6.7%,高于全国增速(-1.6%)1.7%,高于全省增速(-2.5%)2.6%。 综合实力实现飞跃 人均GDP居国首位。1980年,深圳人均GDP为835元,到了2019年,人均GDP达到203489元,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80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3亿元,1996年、2010年、2014年、2016年,这一数据突分别破百亿元、千亿元、两千亿元、三千亿元大关。2019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3.2亿元,增长6.5%。 2019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68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出口总额为16708.95亿元,连续二十七年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 经济结构深刻变革 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28.9:26.0:45.1调整为2019年的0.1:39.0:60.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7036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95.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1.2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6406.06亿元。 2019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到17487.3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4.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0.85亿元,占GDP比重34.3%。 截至2020年,深圳已有8家企业上榜世界五百强榜单,具体包括中国平安、华为、招商银行、正威集团、万科、中国恒大、腾讯、深圳投控,此外一批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也在深圳诞生、成长、壮大,例如大疆、中兴通讯、比亚迪等等,未来将有更多优秀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拥有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7万家,对比2014年激增逾万家,居广东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仅次于北京。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消费结构优化。数据显示,198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付分别为1915元、1790元,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分别提升至62522.40元、43112.65元。 值得指出的是,深圳居民消费支出更加关注生活品质方面的支出,此外,诸如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的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渐提升。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深圳各类学校从1970年的340所增加至2019年的2642所,其中基础教育学校从340所增加至2593所。2019年,各类在校生达到232.24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全市有1213.69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166.64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 四十年的时间,深圳经济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此40周年来临之际,《经理人》杂志祝愿深圳在未来的日子里再创佳绩,再创辉煌!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二) 1979年,他提出“划出一块地方”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8月,深圳便获批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激荡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成长至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 40年来,深圳从经济特区,发展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窗口和试验田”,变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被誉为“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用何指标来佐证“建设最好”? 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达26927亿元,人均GDP突破20万元。短短40年间,深圳特区GDP增长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国城市之首,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全球5400多个经济特区,没有一个特区能像深圳一样长期保持高速增长——40年来,深圳GDP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全国的1.8倍。这意味着,过去40年世界每向前一步,深圳特区就跨越了近五步。 不止于此,最近揭晓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有8家企业来自深圳。21世纪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也显示,深圳摘得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三个单项冠军,高质量发展总得分位列全国第一。 深圳特区成绩斐然背后,绝非简单的“一特就灵”,而是其40年不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勇气与锐气,深圳奇迹恰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站在40年的新起点探究特区成长密码,意义不仅在于解开特区经济持续高增长之谜,更在于特区如何整装再出发,承担起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重使命。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三) 1979年,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和100多名队友奔赴深圳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倪鹤安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炸山开路,移走蛇口五湾和六湾之间一座拦路山头。 经过商讨,蛇口工业区指挥部提出了采用集群爆破施工法,负责施工作业的重任落在了四队身上,倪鹤安亲自按下了爆破电钮。随着第一声开山炮在蛇口响起,南粤大地一夜之间沸腾起来,挖土机昼夜轰鸣,拉开了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序幕。 从工业一路到工业九路,从太子路到海上世界,蛇口工业区至今依然遗留着改革开放时的印记。蛇口虽小,但作为深圳特区先行者,这里开创了众多“全国第一”。 成立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开创定额超产奖励制度,第一次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实现职工住宅商品化,在全国招聘人才,率先实行全员合同制,号召建立全国第一家企业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及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 实际上,早期从蛇口工业区孕育、起步的一大批企业,早已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知名代表,如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金蝶…… 不止蛇口,首吃螃蟹的基因还渗透到了深圳特区发展的方方面面,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深交所主要筹建者之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回忆,深交所诞生之日就冒着违规的巨大风险,他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先生小孩后拿出生证”。 原来,1990年5月,深交所筹备组去北京报批开市事宜,并未领到“出生证”;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人的拍板下,深交所于1990年12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始集中交易;直到1991年4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才由中国人民银行补了一个“出生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曾针对此事问过相关决策者,其回应称,“深圳作为特区就是要胆大敢试,这样做无非面临两个结果,一个就是中央不同意,我就把它关了;第二个就是中央把我骂一顿,允许我接着开。但无论哪种结果,都要试了再说。” 就是在如此开创性举措之下,“吃螃蟹”精神在深圳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深化,贯穿了整个40年。 仅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例,1980年,深圳开始建设东湖丽苑,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1987年,深圳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拍卖“第一槌”;如今,深圳在2018年又启动了“二次房改”,提出到2035年,新增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超出商品房的供应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四) 8 月 26 日上午,招商港口深圳西部港区举办妈湾智慧港成果展示发布会暨妈湾智慧港三号泊位交工验收仪式。招商集团董事长缪建民出席活动,并为妈湾智慧港建设合作伙伴颁奖。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前海管理局局长田夫,集团总经理胡建华在活动中致辞。活动由集团副总经理、招商港口董事长邓仁杰主持。 发布会展示了妈湾智慧港建设的多项成果,中国移动通信、华为、北斗、平安、招商国际信息作为妈湾智慧港建设合作伙伴,获颁“妈湾智慧港荣誉建设奖”。缪建民为其颁奖,并感谢这些科技龙头合作伙伴在妈湾智慧港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全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三号泊位交工验收第1箱顺利起吊,并在无人驾驶智能拖车上平稳落位,这标志着妈湾智慧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仪式上,田夫充分肯定了招商港口在妈湾智慧港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招商局为深圳4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多项经验,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招商港口作为招商局的核心产业板块,抢抓“双区”驱动机遇,推动了妈湾港从传统港口向智慧港口转型升级,将为深圳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他表示,希望招商局和深圳继续携手、共同前行,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全球海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中坚作用;在践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特别是深圳建设国际枢纽港的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中发挥先锋作用。 胡建华介绍了妈湾港的发展历史、升级改造历程以及发展愿景。他表示,特区建立40年来,招商局的名字始终与深圳紧密相连,两者互为支撑,共同奏响了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乐章。妈湾港历经40年的发展壮大,华丽变身为“妈湾智慧港”,成为招商港口全球港口运营管理中心。招商局集团将以妈湾智慧港为起点,全力把深圳西部港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乃至全球领先的智慧型港口、世界级强港,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加活动的还有前海管理局,深圳各口岸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腾讯、阿里以及妈湾港项目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招商港口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白景涛及招商港口相关负责人。 据了解,妈湾港成立于1986年9月30日,改造前作为传统散杂货码头,通过运输钢筋、水泥、沙石等基建材料,助推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建设,为深圳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7月1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为其题名——“妈湾港” 。2017年9月27日,招商港口启动妈湾智慧港建设项目。经过三年的建设,项目三号泊位交工验收,已进入测试作业阶段,投产后有望成为国内外传统码头智能化升级的典范。改造后的妈湾智慧港占地面积98.36万平米,泊位岸线总长1930米,共有5个泊位,年设计吞吐量300万标箱,可供靠泊世界最大型集装箱班轮。 妈湾智慧港通过与中国移动通信、华为、北斗、平安等科技龙头合作,强强联手,引入5G技术、卫星导航以及区块链技术,助力妈湾智慧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港平台,推进港口运营管理智能化建设,推进高效港口通关模式,实现港口运作智能化、港航管理智慧化,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将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引领行业新标准。妈湾智慧港作为中国首个由传统散杂货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码头,兼备智慧科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招商港口智能化码头建设的头号工程,集成招商芯、招商ePort、人工智能、5G应用、北斗系统、自动化、智慧口岸、区块链、绿色低碳共九大智慧元素,致力于打造招商局全球港口运营中心。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五) 自蛇口工业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始,深圳特区就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的比较优势,吸引了一大批港资进入,包括第一家引进来的酒店、第一座引进的加工厂等,迅速打开了特区对外开放的局面。 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特区设立之初,深圳仅有1家县办企业,员工108人。借助“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深圳成功嵌入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到了1994年底,深圳特区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超过了8000家,从业人员100万人,产品种类也从不足10种发展到近千种,构成了以视听产品为主的现代电子工业体系。 以富士康为例,作为首批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之一,富士康在1988年就开始在深圳设厂,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的数次跃迁。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回忆称,富士康在深圳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是位于深圳宝安西乡的电脑接插件厂,到2004年已经逐渐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向电脑、手机等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凭借劳动力红利、大规模、高效率、低毛利的策略,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代工巨头”。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唐杰认为,“以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成为深圳加入全球分工体系最简明扼要的政策主张。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减弱,“三来一补”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后遗症也开始显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1993年底,深圳特区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这也标志着深圳利用低成本要素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结束。 为培育新兴产业,深圳在“八五”计划中明确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力主发展电子、石化、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精密机械等六大主导产业。 一个被特区传为佳话的细节是:1999年,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在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得了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风险投资。而这个日后被称为“ 中国科技第一展”的技术成果交易会,成了深圳特区在新世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开端。 在经历了“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后,深圳成为了“三新一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自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也达到了67.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