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抓好学校德育工作之探讨
其他论文之抓好学校德育工作之探讨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一)新形势下学生在品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也多样化,加之外来媒体文化的大量输入,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元的价值观念和多元的道德观念并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给中小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许多碰撞性影响。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认为现实比未来更重要,缺乏信仰。 2.在品德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精神淡漠,为个人想得多,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不注重体贴父母。 3.在劳动方面: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更有的学生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4.在性格和气质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缺乏挫折教育。不少学生任性、骄横跋扈、自以为是、娇气的“小太阳” 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对人对事缺少宽容之心,承受挫折力差,稍有不如意或失败,便意志消沉或轻生。而留守孩子已经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缺失父母教他们如何自理、缺少父母给他们应有的关爱。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致使性格发生偏差,影响他们个体、群体的发展并危及社会。 学生的种种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无疑提出了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方法,根据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抓好细致和系统的学校德育工作。 (二)学校抓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良倾向 1.认识不到位,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必须把“树德立人”摆到教育首位。扫除 “重智轻德”的过旧错误应试教育思想,站在培养新世纪“现代型”、“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实抓德育。克服学校德育工作 “说起来重要,做起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更不能把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消防”手段。不能囿于陈旧的德育观念,只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缺乏整体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要树立科学的大德育观,把德育看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把德育体系看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学校德育未树立效益意识。效益意识是现代社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单纯从任务要求的角度出发,不注重效益意识和质量问题,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讲求效益,质量好坏,只图完成任务。 3.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前瞻意识。学校德育工作者不从整体发展、改进竞争的角度看待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未能树立科学变化发展的观点;与此同时,未能树立正确的前瞻意识和突破思想,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创新性。学校德育工作死板僵化、墨守陈规,不能创新盘活。 4.德育的横向配合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整体育人网络,甚至出现“学校小气候”顶不住“社会大气候”的情况,蚕食了学校德育功效。 5.教育、教学“两张皮”没有把德育较好地渗透到其它诸育和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去,未整合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 6.德育的宏观管理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教育途径尚未形成教育合力。 二、新时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多种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并存的当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青少年;在提速扩大对外双向开放信息化社会,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需辨别与正确处置的复杂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担当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主要措施 (一)德育内涵 1.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的性质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3.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5)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二)德育内容概述 主要有: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那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的自律,是花雨润无声。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兼有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身心和个性发展教育等。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主旋律,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也是最基础的两项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学生的行为规范则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具体内容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作出安排,激励学生“树德立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提高。抓好了这两项基础工作,德育也就找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实践训练 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该花大力气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教育与实践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把持“知为先、行为重”德育原理,在长期全方位抓好各项德育常规任务落实的同时,始终把抓好学生的基本道德认知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列入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在抓学校行为规范教育与实践训练上,探索出一条有效可行之路,提高工作的实效。我校适时提炼出《兴隆中学德育目标》(简称形能观),归纳制发《兴隆中学四条禁令六条常规》,对我校德育工作具有明确导向性和规范性。 2.抓住重大时事契机,多种渠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可抓住长征胜利多少周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宇宙航天飞行的成功、抗洪救灾伟大胜利、共和国华诞庆典等重大事件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所有的活动,联系实际,注重教育的内涵,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抓教育契机,感寓教于乐、求教育实效。 3.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做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德育工作中,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力助推学校德育工作让学生后续发展。 4.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教育。要认真研读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经典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如郭明义、林秀贞…)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引导辨析“英雄流血又流泪”失德现象,弘扬“彰善举、惩恶行”社会大德。有条件可编写适合不同年级层次学生的校本读物、拍制视频片,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我校文化大厅“新旧24孝教育”和“校园文明用语教育”,花语润无声。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探讨 1.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的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德育大纲、教材、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性评定标准及方式等都要据此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1)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师德严谨、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采取措施,肯定和稳定德育骨干队伍,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政教处职能不能淡化)。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要创造条件组织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研究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2)要健全表彰制度,增强德育队伍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及成就感,使他们的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为他们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3.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贯穿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地稳定教育序列。中小学应紧扣社情有自己特色的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材。要建立和健全升降国旗、重要集会唱国歌等制度,积极组织缅怀英烈、学习杰出历史人物、参观文化古迹、革命遗址、祖国山川以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充分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氛围。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无论在社会发展改革每个时期,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辨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积极诱导有“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久久为功之公德心。结合廉洁教育进校园活动,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引导他们接触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组织他们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要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青少年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而,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他们关心和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逐步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4.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由于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中比较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扩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产生些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与父母的冲突、同学间人际关系的障碍、青春期出现的情感困扰等等。诸问题如不及时正确疏导调适,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的发展变化,为学生的绿色心灵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5.重视校园文化熏陶。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艺活动,建设以现代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抑制低俗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共建鲜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通过“小手牵大手”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6.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结合” 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施力普及家教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德育向校外延伸。要借势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警校共育”、校外德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动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四)德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如果德育工作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德育工作的创新则是为它开掘新的活力源泉。世界充满着挑战和竞争,而这一切挑战和竞争都集中在一种主要的决定元素──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顺乎潮流,知难而上,百舸争流,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极大化发展找寻“水源”,贡献心智。 1.更新观念,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社会永处于改革的时代,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如果滞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教师还局限在校内、教室内讲道理、开班队会,特别是面对多层次、信息化的新形势,如果还是沿袭传统思维方式,不敢跳出“框框”,呼吸新鲜空气,对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视而不见的做法必是误时损教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不到创新。因此,我们要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更新观念,放眼社会,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除学校常规活动和传统项目活动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工、学农、军地共建等渠道,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变“封闭式”的“圈圈德育”为“开放的”的“ 社教互动共育”。 2.突出主体,变“被动式”为“主动式”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一切由教师作主、由教师包办,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这是传统教育的流弊。德育工作内容由教师主观臆定,过程由教师一人主宰,活动由教师全面指挥,也是德育低效模式。这实际上违背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但要使学生置身于德育环境,使之接触客观德育因素,而且要调动其主体元素,能动地参与德育实践。作为教师要提高能动意识和前瞻意识,扫描过去,立足现实,预测未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防”为“预防”。 3.情理交融,变“强压式”为“引导式”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是贯穿于德育于作过程中的重要原则。那种不看对象,不顾后果,习惯于讲授式教育办法只能带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实现创新是必须的。通过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心智潜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德育目标的定位在于“培养”与“引导” 。因此,教师要变强压式为引导式,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设计,情理交融,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正确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由广汉市宏华学校汤健辉校长总编的《初中生学习心理能力训练丛书》值得学习借鉴。我校探索让学生学会自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提高自我”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德育途径正在进行中。 4.整合渗透,变“分块式”为“复合式” 德育与智育、体育不同,它有渗透源的功能,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蕴含在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它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超脱教学之外形成了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学工作的分块结构。其中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工,一般学校管理的格局是: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各科教研组(年级组)──各科任教师;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德育三支队伍(即团队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这种格局分工明确,各守一摊,形成学校德育与教学的“两张皮”现象。现代学校的德育模式,应力克这一弊端,校长要通过有效的协调,使多种途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各种活动、各种规章制度、各类人员的言传身教等)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使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同向同步、复合渗透。 5、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指导思想。学校德育还应重视学习——实践——科研交互式过程。使之服务于德育决策,服务于德育实践创新,支撑德育方式的全面转变,促进学校德育更好为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综合实力,全面形成教育的特色和品牌提供保障与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