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1‎ ‎  2020年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  各级部门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战略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要着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要着力推动高水平开放,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着力强化高效协同,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他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以来,三省一市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抓得紧,有不少亮点。‎ ‎  一是对党中央战略意图领会到位,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扣紧了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加快一体化进程。‎ ‎  三是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在这次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过程中,一体化机制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挥了作用。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这说明,党中央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各方面落实是有力的。‎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2‎ ‎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此次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区域内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片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区位优势明显,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将其强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充分激发出来。‎ ‎  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  一是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各地需摒弃过去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思维惯性,真正在推动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和持续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发展症结、完善区域政策。特别是要在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做好可持续的制度安排,促进各种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一体化发展水平。‎ 二是要紧紧抓住“高质量”这个关键。无论是谋划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建设,还是着眼解决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都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顺应规律、稳中求进。既要着眼“有没有”“够不够”,更要研判“好不好”“优不优”,锚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持续推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更好释放区域强劲且持久的发展动力。‎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3‎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实现区域发展由同质竞争向协同融合转变。‎ ‎  共建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  首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在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其次,培育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树立与新时代和本省实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现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协同攻关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再次,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上海的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国家或长三角地区急需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研究谋划,进行整体战略部署,坚持产业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 产业,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形成合理分工、协作有序的发展格局。‎ ‎  打造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 ‎  首先,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区域内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创资源,借助上海科创中心和合肥国家科学城的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其次,推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队,打通和长三角其它地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联合建设区域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服务平台,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开创长三角科技合作共赢新局面。再次,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打通与上海、浙江、安徽在创新要素流动上的界限,实现科创资源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与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城、G60科创走廊等国家级科学中心的联动,打造长三角创新集群重要连接点,合力建设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创新经济发动机。‎ ‎  建设区域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 ‎  首先,加快交通干线骨架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路线、过江通道等主要交通轴线的架设,打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系统,支撑 ‎“1+3”重点功能区发展。其次,实现跨区域交通的无缝连接。通过推进沿海经济带、沿江生态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宁杭生态经济带等的交通运输规划研究,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跨省市城际铁路、公交、轨道交通线路有效衔接的协调,实现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无缝连接。再次,完善同城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与长三角城市间公交一卡通、通关一体化等的全面实施,支持主要城市间开通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临沪地区城市加快与上海同城化步伐,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其余城市跻身上海2小时交通经济圈。‎ ‎  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战略区 ‎  首先,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重点围绕长江、太湖、洪泽湖、大运河等生态重点功能区,以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江生态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与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实现区域共享、生态共保,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绿色新空间。其次,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大气、水环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动,积极参与长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长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区实行多管齐下,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长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态协同治理。再次,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重点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控、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奖励。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 ‎  实现制度创新的跨区域联动 ‎  首先,要积极配合长三角跨行政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工作,统筹好区域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做好与其它两省一市的协调工作。其次,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和长三角其它地区联手构建协调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同时,与长三角其它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协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问题和相应举措,完善具有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长江经济带下游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再次,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与长三角核心区、非核心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区域性的非政府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发展,不定期地针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问题和举措开展专题研讨,使企业、非政府组织、居民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