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

2020 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3 篇 【篇一】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一)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新的突破。总投资 500 万元的 12 个乡镇综 合文化站全部竣工,实现了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建起了砚城镇李家口村、 前所乡右所村、南坪村、孙家坪乡阳坡村等 30 多个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实现 了以篮球场为主的农村体育场地、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等新的“全覆盖”。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投入使用,县图书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二)文化体育事业日新月异。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实施“2131”电影 惠民工程,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歌咏比赛、文艺晚会,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活动, 成立了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太极拳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广大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三)文化强县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随着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扩大,文化 产业快速发展,我县文化企业开始涌现,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动物标本制作、根 雕、手工地毯逐渐形成规模,八大角秧歌、黑肉烩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 XX。 积极实施“十大文化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场地数量大幅 增加,健身组织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四)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农民体育健身 设施等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圆满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南庄窝古塔 等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二、存在困难 一是文化馆职工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素质偏低,艺术人才青黄不接。 二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乡镇综合文化站急需配备专职辅导员,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三是群众文化团体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开展活动难度大,缺乏激励机制和政 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场所的使用率不高, 有的成为摆设。还有些体育健身场地成为农民的打谷场。 五是农村基层文化消费意识不强,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不愿花钱购 买报刊书籍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重物质消费轻精神 消费,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 力度,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 业绩考核,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基层文化建设。 (二)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 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 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 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 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 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三)建立健全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根本,是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 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群众的文化取向。在逐步加 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综 合文化站专职辅导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积极 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并对民间文化团 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 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将真正具备各类文化素质的 人才充实到文化队伍,提高文化工作质量。 (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载体 一是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二是要适时组织开展 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三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 化活动,使群众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四是加强对民间歌舞、民风民俗 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五是 切实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充分利用起来, 发挥作用。 (五)改变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 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 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 加强引导,使广大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 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购买书刊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 益的大文化社会。 【篇二】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人民大众既是文化的拥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 者。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 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需求的调 研,深深感到基层文化建设是任重道远且十分艰巨的工作。 一、盂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以建设忠义文化 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几个亮点,统筹县、集镇、 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盂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 化五个平台,真正让乐起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 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的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文明廉洁家庭标兵户 10, 学习才艺型家庭标兵户 10 户、好婆媳 10 对、好夫妻 10 对、好妯娌 10 对、好邻 里 10 对。全县创建 44 个文化活动室、历年来表彰诚信经营户 350 个为全县的群 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提升了盂县人民的整体素质。目 前,盂县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新建了 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农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 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县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 级文化阵地。 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设施总量不小而实用量不足民间文艺队伍庞大而文化工作专业人 才欠缺。目前全县农村文体活动的设施总量为 875 个,其中包括篮球场、乒乓球 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 厅等真正成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却是少数。我县绝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在相关 产业的从业人员。全县 14 个乡镇只有 14 名文化员编制,同时多或少地兼干其它 工作。文化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 缺乏。另外各类文艺下乡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层生活的 题材不多,艺术品味虽高但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够。县图书馆藏书总量为 769120 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外,很多内容都已经落后过时,适合当代 农民阅读的作品极少,而且一些地方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普及程度不够,许多基 层群众无书可读。 二、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精神, 全面实施“文化塑县”战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为抓手,着 力打造“崇文、忠义、争先、包容”的“盂县精神”,推动盂县各项事业健康发 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 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条 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体事业自我发展 的新路。具体讲,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引导基层文化中心创建工程。二是构建适 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起 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使文化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二)、构建覆盖全县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构建全县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充分发挥阳泉百度优势,逐步建 立县、乡(镇)、村三个级网络体系。在坚持政府为主导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兴办公共网络文化事业,提供公 共网络文化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等等各项网络文化建设 事业,以增强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力,促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事业的 发展。推动盂县规划和建设公共网络文化设施,填补图书馆、艺术馆的空白,并 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方式,实现县级网络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标准。 (三)、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1、制定完善各类文化产业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 目补贴、后期赎买、奖励、贷款贴息以及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如组织 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产品评奖推介等。 2、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县现有文化资源和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制造方面的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重点建 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演艺、休闲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 化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县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根据我 县北、西、东、南部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度假 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观光园区,在藏山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 系列节目。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扶持 3-5 个有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培 育小型多样、具有我县特色的剪纸、编织、木刻等农村民间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 形成民间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逐步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 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自 身建设,发挥其推荐、联系、协调的桥梁作用,创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4、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塑造忠义文化品牌,推出盂县精神。举办具有 影响的地域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博览会、交易会,运用舞台 艺术剧、影视作品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 展示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县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响 的文化品牌的同时,为艺术品交易搭建展示、营销平台。 (四)、根据目前我县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盂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建 议按照申报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条例,规 范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产机制,确定全县重点专业艺术院团 名录,出台精品奖励办法,政府举办艺术节。建议盂县要确定重点专业艺术名录。 制定《盂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励实施办法》,把艺术创作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列入 年度财政预算,保证艺术生产和文化活动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为繁荣创作和组 织引导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对在全国或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 精品给予重奖,对宣传盂县和树立盂县良好形象。同时要创新艺术节投资模式, 引入多元化的投资,将各种要素资源集中于营造环境,提高艺术节的品牌价值上, 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使艺术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建议制定盂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 方法更为科学、效果更为明显的基础。鉴于我县文化资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门较 多的现状,拟组成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全面开展编制盂县文 化产业规划工作。编制文化产业规划要与文化产业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 摸清家底,为筛选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依据。各部门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 基础,找准发展的切入点,为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 业门类结构打好基础。 3、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议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 作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设 立盂县文化人才奖励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战线贯彻尊 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公民文化建 设,相关部门要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凸显忠义文化为主体 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逐步构建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选举文化、机关 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节会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多 渠道的文化建设格局。 从盂县文化建设的整体看,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 的文化需求,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使群众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使群众的民族凝 聚力、创造力、发展活力得到实质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把精 力放在管理上,投资落在群众中,是政府从办文化、送文化逐步转型为政府管文 化、发展文化建设的种种积极探索。 【篇三】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在对南溪等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运行现状“解剖麻雀”过程中,我围绕基 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谁的需求、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如何来满足这些需 求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和梳理,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总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加强也要统筹推进,既要尽快做长短板、补齐欠账, 又要搞好总体设计、坚持协同推进,实现资源利用和惠民成效的化;二是要持续 实施也要创新发展,把文化惠民工程的“接力”建设和创新发展统一起来,努力 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三是要全域覆盖也要中 心集聚,在全覆盖、保基本的基础上,克服设施建设条块分割弊端,加大跨部门 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重点向人口相对密集的中心村集中,加快培育 形成若干小的区域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四是要长“送”文化也要深“种”文化, 一手抓“送”,一手抓“种”,兴民间艺术、育乡土人才;五是要加大投入也要改 进服务,在坚持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渠道加大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 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多开展流动、网点、上门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 化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具体来讲,我们有五条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着力在中心村整合打造“农民文化乐园”。就是构建满足学教礼仪、 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需求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农 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时 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将结合全省开展的美好乡村建设,以改扩建为主、 新建为辅,以设施建设为基础、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场地、设施 以及闲置的学校、祠堂、厂房等,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村文化活动室、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及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 童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进行整合提升。目前已在六安等 6 个市选择 20 个不同类型的中心村进行试点,明年起逐步在全省中心村展开。 (二)相应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标准。去年底安徽将国家有关经费与 省、市、县配套经费合并起来,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 1 万元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 运转专项补助。下一步应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增加并用活用好。一是将每村 2400 元的文艺演出补贴增加到 4800 元,以适应目前一场演出 40005000 元的成本。以 县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群众意愿统一采购文艺演出送到行政村,让群众一年 能够在家门口观看一场正规文艺演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争取让群众一年看上两 场。二是将补助农家书屋的 2000 元资金增加到 3000 元,其中 1000 元由村里给 书屋订报纸,2000 元由县图书馆根据农民意愿集中采购图书和期刊。建立“县 总馆+乡镇分馆+村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县图书馆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半 年对农家书屋图书和期刊进行一次更新,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 1500 册、 流动图书 300 册,报纸 10 种、流动期刊 50 种。三是将农村电影放映每村 2400 元增加到 3000 元(即每场增加 50 元),从而保证租片质量,多放映一些群众喜 欢看的影片。 (三)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适应“三网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数 字化、信息化趋势,尽可能扩大县乡村三级有线联网覆盖,并积极探索多种工程 技术路径,解决非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本地节目难问题。引导地方频道针对受众特 点安排播出内容,多办诸如农技服务、地方戏曲、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农民爱看的 节目。采取在乡镇设立维修点、预置备用设备等措施,方便群众及时维修、更换 损坏的直播卫星设备。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免收农村或贫困地区有线电视收视费, 将其作为“村村通”工程的后续项目列入民生工程,进一步巩固扩大电视作为主 流媒体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配齐配强、专职专用乡村两级宣传文化工 作人员的基础上,建议参照教育按学生数、卫生按服务人口数核编的做法,科学 核定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编制。逐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对行政村配备的专 (兼)职宣传文化干事,工资待遇参照村“两委”干部标准;对服务时间长、成 绩突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长,比照财政所长、计生办主任等享受副科级待遇。加 快提升队伍业务素质,分类型、分批次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辅导员和农 村文化能人等进行培训,争取三年轮训一遍。通过“选育用”结合,组建更多的 农村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群众文化辅导点;把志愿服务作为职称评定、考核奖励 的重要依据,促进专业文艺人才踊跃为基层文化服务添砖加瓦。 (五)切实加大财力投入和绩效考评力度。建议参照教育、科技投入的做法, 明确文化建设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保证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高于财 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力争“十二五”末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应减少或免除文化惠民工程县级配套资金。改进投入方式, 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 施,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把基 层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提高其在科 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置公共文化 设施建设、城乡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投入等指标予以量化硬化,同时在宣传文化 系统内也要加强对惠民工程投入绩效、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 设落到实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