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意蕴无穷 想象无限—浅谈文本教学中“语言空白”的利用
语文论文之意蕴无穷 想象无限—浅谈文本教学中“语言空白”的利用 意蕴无穷 想象无限 -浅谈文本教学中“语言空白”的利用 东莞市望牛墩镇中心小学 陈建文 提要: 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是老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揣摩文本,深入发掘当中的“空白点”。“空白点”即是语言空白,是指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起作者想象的意蕴空间。这个空白等待读者想象、补充与延伸,引起读者的无穷想象,撞击读者的思维,使读者身临其境,提高个性化的理解,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文从文本阅读教学的“空白点”出发,阐述文本阅读教学中“空白点”的拓展与延伸,努力让学生发掘文本内涵,着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言空白 填充 文本阅读 文章留下的语言空白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理解与想象,丰富文本的内容,有助于对文本的超越与再创造,挖掘潜在的教学价值。因为学生深入读书的时候,能通过文字的表述融入到文本的情景当中,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心灵的契合与感悟,让读者与文本相互交流作用,构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互动,让文本内涵得到了丰富与延伸,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对文本空白的发掘能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把作者没有明确写出来的东西按照已有经历进行理解,积极地展开个性化的想象,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的“空白点”,欣赏作品中的“空白”,填补作品中的“空白”。 利用文本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让补白成为一种阅读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紧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课前背景、文章的插图和文章的结尾等处入手,练习补白,利用文本情境进行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着着实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怎样利用文章中的空白对内容进行补白呢?我抓住下面的几点简单谈一谈: 一、紧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扩展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妙语精句,特别是文章中的关键词,意蕴无穷,想象无限。教师可 让学生通过想象,化“简”为“深” ,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进行艺术性的拓展性的加工,使其更具体、更形象化,变成自己的理解并表达出来。如《草船借箭》一课,我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除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外,还通过关键性字词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例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先让学生找出该句并联系上下文,利用”笑“这个关键词语对本文内容进行想象拓展: 1、 出示句子,读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诸葛亮面对这样的天气,心里会想些什么? 2 、紧扣关键词”笑“ ”只管“体会:(先个人进行体会,再四人小组讨论) 从”笑“中,诸葛亮对”借箭“一事 。 3 、诸葛亮”笑“着说,我认为这是一种 的笑,笑 ;可能是 的笑,笑 ;可能是 的笑, 笑 ……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会轻意出兵。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他的运筹帷幄,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的本色。 二、巧用插图,激起涟漪 插图犹如课文的眼晴,能帮助我们洞析文本内容。巧妙利用它,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情景,领悟文章的中心与内涵,还能形成敏锐的观察力。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教学时,通过观察插图,我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洪水,周围的环境,人们的反应和老汉的眼神、动作,以及一个小伙子被老汉揪出的情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真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揣摩人们的惊惶失措和老汉的沉重与冷静。学生纷纷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独特体会与感受。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弄懂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认识到老汉的公正严明,无私无畏的优秀品质,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及想象能力。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表达: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水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要求人们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人们惊惶失措的冲上木桥。 老汉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并让他排在队伍后面。 老汉和小伙子双双被大水冲走了。 通过这样的表述,使我认识到他们的观察是如此细致,想象是如此丰富,叙述是如此有条理、完整,简直让我刮目相看。而且学生结合插图有条理的简述了课文内容。透过插图激起的千层浪,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学成效立杆风影。 三、妙借课前背景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每篇文章在一定的创作背景中完成。学生透过创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 心思想。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课文构思精巧别致,语言亲切感人,感情真挚强烈,将中朝人们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书籍、互联网等方式去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人物的身份等史实材料,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好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在正式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因为学生已经把文章的大概内容基本弄清楚了,纷纷描述出自己的见解:这句是朝鲜亲人对志愿军说的,这话是志愿军对朝鲜亲人说的。我再问:”是什么让他们互称为亲人’呢?“由于课前做好资料搜集,学生自然明白了作者的思想意图,在把握好了文章主题的同时,也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情谊是”比山高比海深“,离别在即,难舍难离。授课时,整个教室显得特别的安静,课堂上充斥着伤悲之情。学生也能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当时依依不舍的情怀,教室里弥漫着难舍难离的气息,这都是”背景补白“的魅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文中关键性词语填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入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情感的点晴之笔就是那些具有表现力和概括力的关键词。 有些文章的题目有挈领全题的关键词,我们把它称为题眼。紧紧抓住题眼,巧设问,就能训练好学生组织文本语言进行复述,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我紧扣题目的”和“做文章,问学生”将“和”相“分别指谁,将相为什么要”和“好?他们之间因什么导致”不和“?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这种训练可谓一举三得:一是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二是理解了词语”和“,三是训练了复述及口述能力。 五、抓住文章的结尾 不少叙述性的文章读后意犹未尽,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会对文章进行艺术性的再创 作。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原思路或根据课文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继续说下去,利用课文中的”空白“ 进行大胆想象,让课文的内容得以延伸,为课文添上学生自我个性的一抹意蕴。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桥》,我抓住了文章的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我让学生以此为情景开头,说: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面对此情景,你最想说什么呢?由于学生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纷纷拿起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不同的形式写下了对英雄的哀思,对亲人的安慰。 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抓住”爸爸搂着孩子,望着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这一句,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回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窗外的茫茫的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他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段怎样的对话呢?我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具体想法,这样不但发展了文章的情节,也让文章的人文性得以彰显。 六、紧扣课后练习延伸 不少课文中的课后练习都存在着”空白点“,这些”空白“会诱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是学生参与作品内涵再创造的内在动力。这样的一种”空白“会向学生发出呼唤,等待着学生用想象力去填补。魏巍先生的《再见了,亲人》课后有这样一道题:从课文中挑选一件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指导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在依惜别之时,在志愿军战士追忆往事的时候,朝鲜人民一定也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件。当学生在进入文本教学时融情入情,他们所进行的习作训练也分外感人! 课文中的空白,有的是弦外之音,让读者去臆想;有的是言此意彼,让学生费思;有的迂回曲折,在寻根探源中引人入胜。教师顺着文本中的语言空白设置语言补白,通过巧妙设计,水到渠成让学生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真正魅力,与作者的心灵达到共鸣,才能领悟作者在其中饱含的深层内蕴和复杂情感,大大丰富了和完善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空白艺术,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功能。它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扎实,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它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驾驭教材,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