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满目云山巧“给力” 蓬瀛花月翠生烟——浅谈语文老师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语文论文之满目云山巧“给力” 蓬瀛花月翠生烟——浅谈语文老师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温岭市石塘镇中学 庄爱琴 内容摘要: 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现象,有些语文老师不愿细细琢磨文本,就匆忙上阵,还美其名曰:“还给学生自由空间”, 这导致语文学科失去了与其他学科最本色的区别,导致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蔑视语文老师的地位。为了恢复语文学科该有的尊严,为了提高语文老师应有的崇高地位,我们就应该巧妙有效地参与语文课堂。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来阐明语文老师巧妙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即在课堂对话中巧妙“给力”; 在文本朗读中巧妙“给力”;在课堂写作中巧妙“给力”。通过这样的途径,与学生一起营造“蓬瀛花月翠生烟”的语文世界。 关键词:巧妙 对话 朗读 作文 给力 曾几何时,我惊叹某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之独特,佩服该校领导的放手胆识和气魄,敬佩老师的角色转换之随机和灵敏,信服他们中考成绩的起死回生。可每当看到他们的语文课堂,他们的语文老师就这样呆板地站在一边做个旁观者,能不说则不说,或者沉默不语时,我的心中不无升起一股悲哀的感觉。语文课非同其他课呀,她是熏陶的课堂,是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熏陶的课堂,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课堂。而语文老师更要活出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特色。一节课的默然不语或沉默寡言又怎能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个体生命的特色呢?可见,片面地强调将课堂归还学生,误解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失去语文教师本身诗意与个性的存在,削减了自己教学的热忱与风格,也会成为自我放逐、不再追求的有力借口。 最近看到流行网络语“给力”,若有所思,我想一节有效的课堂,将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老师的“给力”无疑是一节语文课精彩生成的最好保障。那么,在课堂的满目云山中,语文老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给力”,才能使“蓬瀛花月翠生烟”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在课堂对话中巧妙“给力”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者必须融入教育对象中,避免师生精神和情感的分离。”因此在课堂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对话中适时插入你的看法,或相同,或不相同,与学生产生共鸣,或与学生产生分歧,那是美妙无比的。 1、在精彩生成中“给力” 加拿大教育学家史密斯曾说:“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订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进入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着的传统中去。” 语文教学本身不是传递教师的知识的某种程序操作,而是立足于教会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领域的运用,重构所要理解得文本。生活的存在,教师的存在,学生的存在,课本的存在,必须通过师生的对话,发生真正的际遇。 记得曾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孔乙己》时,他让学生找出三句酒客戏弄孔乙己偷东西的话。 生:(读第一句)“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生:(读第二句)“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生:(读第三句)“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师:(提问读第一句同学)大庭广众之下,酒客为何叫着说道? 生:渴望让所有的酒客都听到。 师:目的仅仅是让其他酒客听到吗? 生:让酒客知道孔又偷东西了。 师:(提问读第二句的同学)你为什么嚷啊? 生:因为刚才孔乙己没反应,所以再嚷,让所有人都听到。 师:你觉得自己嚷得怎么样? 生:不怎么样。 师:那让老师来示范一下:“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故意压低嗓门的读)你觉得老师嚷得怎么样? 生:(笑了)太低了,应该高声一点。 师:(再范读一遍,但老师凶狠地读)你觉得老师这样读得可以吗?请同学点评。 生:(哈哈大笑)太凶了吧,当时酒客是在嘲笑孔乙己,应该读出嘲讽蔑视的语气才对。 师:噢,那你读一读吧! 生:(以嘲讽的口气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以上的教学片断让我回味无穷,面对《孔乙己》那深刻艰涩的作品,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可能无法适应,导致气氛紧张,当老师故意用沙哑的声音来读这句话时,学生私底下就觉得好笑,原来老师也这样幽默。学生因此而感到轻松。当课堂气氛一轻松,学生的智慧就被开启了,他们很快意识到酒客是在嘲笑孔乙己的,他们是那么无聊与冷酷,反应出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此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被学生很快的破译了。这不得不归功于语文老师的积极参与,主动投入。他的幽默“给力”就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打破一切沉闷的气氛,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的笑声就证明了这一点。 2、在高潮对话中“给力” 被选入人教版的文章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他们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而不同的老师执教相同的文章,常常有着天壤之别,原因在于有些老师钻研深刻,有些老师钻研肤浅。所以,学生要想理解得深入,老师需要引导得深入。特别是在揭示主题这一高潮阶段,学生的理解就需要老师的鼎力相助了,老师的适时“给力”宛如拨云见日,让学生肤浅或不成熟的见解在师生对话中柳暗花明。记得有一位老师执教《杨修之死》,接近尾声时,他非常巧妙地问学生: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将怎样与狡猾的曹操相处才平安无事呢? 生:杨修应该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了! 师:不要太张扬,这岂不与我们今天张扬的个性相矛盾吗? 生:我是说在猜疑的人面前不能太张扬。 师:老师是认为张扬是可以的,只是不能过了头。若是过了头,就跟文中的“恃才放旷”的“放旷”一样,也就是变成了张狂,而我们是不能张狂的。 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上主题:张扬不张狂 从以上的课堂片断我们已经感受到由于老师的第一次“给力”,全新的主题开始被揭示,而且揭示的水到渠成。 但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给力”,问:假如杨修的身边多一些像你们一样的好朋友,经常提醒他,杨修就不会只在34岁就中止他的生命,可怜啊!他死后葬身在华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附近,仅存墓碑一座,墓碑上只刻了7个字--汉主簿杨修之墓。生前才华横溢,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古今行人少问津,不仅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悲。下面我请同学拿出笔,给这块墓碑写点东西。内容可以是挽联,墓志铭,可以是打油诗,你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 此时老师点出悲凉音乐,让学生在浓浓的氛围中完成作业。 结果学生写出了好多精彩纷呈的墓志铭。 如:可怜可怜,踌躇满志人先死;悲惨悲惨,君乃才人未遇明君。活该活该,招摇张狂需有路。 又如:才华横溢做主簿,恃才放旷保命难! 到此为止,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了文本,学生的语文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师“给力”的本领差不多发挥到了极致,谁知我们的老师继续做最后的深沉“给力”,他说:这一堂课,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的心情还是很凝重,我曾经这样想,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曹操多一些宽容,杨修多一些谦逊,那该有多好啊!我把我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了文字,并做了配乐朗诵,请看屏幕、、、、、、于是在苍凉悲怆的音乐中,我们的老师带着深沉的思索写下的文字赢得了台下一片静默,于是在袅袅余音中下课的钟声悄然响起,于是这堂课留给了学生好多遐思的空间,正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节课之所以赢得全省教师的好评,除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得当之外,还在于老师“给力”有方啊,那高潮处的连续三次“给力”,犹如钱江后浪推前浪,层层推进,势如破竹!给整节课营造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高潮和结尾,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在文本朗读中巧妙“给力” 海德格尔曾说:“存在是一种显现,一种绽放。” 正是在显现于绽放之中,我们才给予形式以真实的内容。只有在我们与学生真实的交往中,只有凭借学生这一对象的存在,作为形式的老师才有了真实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显现自身作为教师的存在,就是要在真实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显现语文教师的本质。 1、在集体演读中“给力”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诗歌是可以用来进行集体朗诵的,这就需要进行朗读设计。集体演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一齐参加的群情激动、撼动心灵的朗读活动,是一种偶尔可用的精美动人的课文诵读形式。这种活动类似于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非常有凝聚力,非常有震撼力,非常有语文的味道。这样的朗读活动若安排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尾声,以优美的气韵形成教学高潮,将给人留下深刻的美感和久远的回味。 下面就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演绎而产生的《星星变奏曲》的群情飞扬的集体演读实例。 (女领)星星变奏曲 江河 (男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师领)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女合)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众合)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在这样的一段集体演读中,因为拥有语文老师的积极介入,激情“给力”,使得气氛活跃,场景动人,有着优美的意境,传达出美好的希望,表现出诗意的世界。既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又让老师得到美的提升,语文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2、在重章叠唱中“给力” “重章”原本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 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叠唱”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将这一技巧借用到我们语文课的朗读中,同样起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授课《蒹葭》时,她就是采用了这种歌唱技艺的。 当学生讲到这篇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时,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要求一生合作,进行轮读。 生读“蒹葭苍苍”,师慢两拍紧跟着读“蒹葭苍苍”;生又读“白露为霜”,师慢两拍紧跟着读“白露为霜”,就这样依次轮回读完。读完之后,再反复读第一节,生读“蒹葭苍苍”,老师紧跟着响应读“苍苍”,生读“白露为霜”,师又紧跟着响应读“为霜”。就这样,叠唱下去,唱完第一节。这一过程中,语文老师激情地“给力”,用情地朗诵,叠唱式地朗读,推波助澜,层层推进,一波三折,回环往复,在反复吟唱中蕴藏变化,形式的整齐与内容的差异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老师读得入情入微,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个课堂融入深深的语文味,生趣盎然,风光无限。师生之间巧妙地配合完毕之后,全群学生主动地热烈鼓掌,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那凄迷苍茫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 、在课堂写作中巧妙“给力” 有人说:“作文无定法,它是随性的。”我觉得不然,作文教学最需的就是教师的“给力”,教师若能在形式方法或措词造句上多多指点,那么学生作文也就轻松自如了。 1、在形式方法上“给力” “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不懂方法训练,有如盲人骑瞎马,瞎碰乱闯,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从模仿开始,教给学生作文方法。我喜欢在上课之前读读美文,喜欢推荐一些形式丰富的文章,方法独特的考场佳作,如日记体、童话体、拟人化写法、小标题写法等等,读后让学生模仿着写。多种形式的刺激,不断变化的方式,会不断地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模仿多了,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趁机在教室里布置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效果会更加显著,如佳作交流园、自我展示栏等;再组织一些比赛、课前三分钟演讲,创造机会参加投稿发表……都有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和增强。 2、在措词造句上“给力” 英国诗人勃菜克在《天真的预言》中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是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云、历史沧桑、人生浮沉、天地万物、中万古今,上下数千载,纵横几万里。小至尺水微澜,大至宇宙裂变、、、、、无不是语文世界里的一朵浪花或一汪海洋,一片绿叶或一方森林,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而这无比精彩的外部世界在经过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观照、折射后,再用生花的妙笔去描绘再现,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风享,则是乐中之乐,美中之美!而这生花妙笔的呈现是需要语文老师在措辞造句上,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中,多做典范,多多“给力”,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记得有一回,我要求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写作训练,在讲清楚了什么叫描写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有关身边的环境,有一生是这样写的:天空是蓝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远方的山模糊不清,绿色的田野散发着好闻的香味。这是描写,然而我觉得过于概括,缺乏具体细腻。于是我抓住时机也“下水”一回,我是这样写的:天空是孩子们画中的那种天空,彻头彻尾的深蓝色。绵延的山峦看上去就像电视里那种背上长了“锯齿”的恐龙脊背一样,青翠的田野散发着阵阵新刈的苜蓿草的清香。我把自己的下水作文写在电脑上,再让学生比较,学生心领神会,明白了描写的具体细腻性。这比老师苦口婆心说什么叫做描写的效率要来得迅捷。 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是热闹的冷漠者,活跃的麻木者,而是装着生命的热情者。我们的心中装着跳动的生命与真切的感受,装着人与人平等交流的希望,装着不怕被排斥的精神性追求。我们恰到好处的“给力” ,将让个体的生命得到更新,学生的生命获得发展,语文的生命走向“蓬瀛花月翠生烟”的盎然! 文献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论》 2、《谈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2001年第一期) 3、加拿大教育学家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4、陈家生主编《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 5、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