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语文论文之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 ‎  因地制宜    扎实有效 ‎  --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  摘要 ‎  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扎实有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交际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地域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类。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自读积累、调查研究、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等活动形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调查了解、分析比较、体味感悟、想象生成、辨析争论等方法。另外,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  关键词 ‎  实践活动      能力      综合     探究 ‎  正文 ‎  “综合实践活动”‎ 是新课程改革推出的课程。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江泽民同志曾经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所以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对片面强调知识掌握忽略情感价值的反思,是对教育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是对封闭性学习的调整,它通过趣味浓、范围广、效度大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直观的操作,并由此产生交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目的。下面就自己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类型、形式、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 ‎  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语文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尝试和探索的机会要比课堂丰富得多。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1、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 ‎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和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级中的班长、组长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他们在活动小组中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一般学生也有可能成为领导者,要组织小组的活动。领导是一种组织能力,同样被领导也是一种合作能力的体现。‎ ‎  2、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 ‎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如学生在“家乡奇树”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采访社区领导和咨询生物教师,探讨社区绿化、美化工作,就是学生文明交流的最好锻炼。‎ ‎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学习成果,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  3、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新课程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更开放更多元,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道理、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学完《地球的孪生兄弟》后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实践活动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搜集,然后整合成小组的学习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4、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的探索过程中。动手实践是最容易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我在教学完《黄山奇松》后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家乡奇树”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查找家乡奇树的种类、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培育知识,进行统计设计、向全班宣讲等,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创新能力。‎ ‎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类型 ‎  松散的知识形不成智慧,零散的技艺构不成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学生发展过程影响的充分性。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任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 ‎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应脱离于语文教学的需要,应顾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够增加学生的负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切实地安排在课内或课外,实行专题与个性并行,整体与个体结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提供机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地域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类。‎ ‎  课堂实践并不是单纯地依托课堂来单独训练,而是把活动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由此倡导的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丰富、灵性、和谐的教学情境,真正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 ‎  课外实践的外延很大,但语文课外实践即小小课堂与大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如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过“字读半边”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去社区寻找“字读半边”时出现的错误或笑话,然后说服别人把字读正确,再把当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丰富日记内容。回到学校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以积极的心态关注生活,参与交际,积极合作。同时经过交流,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秀才不识字,遇字读半边”有时是错误的。这比空洞的说教、反复的训练更为直观,效果也更好。‎ ‎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各个年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通过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交往性教学和综合活动性教学,改变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 ‎  1.自读积累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收集好词佳句,积累人文、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布置学生写读书卡,把读书卡制成集子,装订成册。‎ ‎  我还根据课文内容涉及的知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堂学习引入课外阅读。如:教学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时,组织学生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知道的民族》。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资料,了解了有关少数民族的许多知识--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节日、少数民族的英雄人物……学生用知识抢答、歌舞表演、诗歌朗诵、办手抄报、书画等形式,展示了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 ‎  2.调查研究式:老师带着学生或学生自己组织,到一些地方参观采访,深入调查,可以收集资料。然后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学习进入生活,体现对知识的探索研究和综合运用,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 ‎  例如针对我校附近“标新化工有限公司”水污染事件,我倡议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关注起我们生存的环境来。于是,在我的帮助下,学生选择了研究的专题,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有关破坏环境的各种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设想未来的环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汇报活动中,学生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照片,谴责了污染环境的行为,表演了自编的小品,向大家介绍了废气、废渣、废水对人体的危害,生动有趣。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  3.口语交际式:老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听说和交际的能力。如:《一张珍贵的照片》,教师先布置学生收集照片。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照片的来历。最后让学生看照片编故事、讲故事,看谁说得又快又好。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非常轻松自然。另外,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此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很好的口语交际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  4.书面表达式: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写作,使学生有话可说,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在“出墙报”‎ 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准备材料。待学生编辑好墙报后,教师又组织学生交流作品,互相评议。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搜集、整理、编辑材料,制作出了一期期漂亮的墙报,语文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 ‎  引导小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还应该根据儿童生理、心理与学习特点以及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恰当的,富有个性化的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与体验,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技能。我经常运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  1、调查了解法。通过考察、访问、参观、问卷等形式获取相关的信息,得出结论。如在《热爱我们的家乡》的活动中,学生调查了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名优特产、路桥工程等,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调查了解还可以通过书报、电视、电影、电话、上网查询等途径,搜集资料,经过筛选、加工、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如教完《负荆请罪》后鼓励学生开展“写对联”‎ 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书店、网上搜集对联。再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学生通过阅读《中华对联辞典》等书籍,上网查询,请教家长与老师,搜集资料,了解对联的来历、内容、形式等知识,最后用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学生写到:“文丞相如斗秦王,武将廉颇保赵主”。横批:“齐心协力”。在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中,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知道了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了祖国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 ‎  2.分析比较法。通过比较、分析,集思广益,扩展思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 ‎  3.体味感悟法。通过反复阅读、领悟,或参与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形成和加深认识,获得知识技能。如在指导学生学了《牧童和狼》等寓言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特点,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心中的寓言》。寓言故事的学习重在理解、感受、欣赏和领悟。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读、讲、演、议、写,被一个又一个的寓言故事所吸引、所打动,并在一次又一次地参与、中,加深了对寓言的认识,感受到学习寓言的趣味和愉悦,感悟到了寓言的特点和寓意。同时,还在充满情趣中感悟到寓言文学的魅力,激发了创编寓言的热情。‎ ‎  4.想象生成法。通过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结论。如《走近世博,畅想未来》活动,先让孩子们从多种渠道搜集世博会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类处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世博会的历史;再通过编辑《世博快报》等形式展示本届世博会的风采;最后引导学生畅想未来,写一个片断。‎ ‎  5.辨析争论法。通过比较深刻周到的思考,辨析,争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如《唐僧值不值得学习》活动,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围绕“唐僧值不值得学习‘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辩论。活动中,老师不仅不强求观点统一,还不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正反方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竭力说服对方。学生们在倾听和辩论中,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雄辩能力,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 ‎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与途径很多,只要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可以采用。但并不是给一点事让学生做,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了。语文实践活动必须是一种精心编排的具有连续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不然,实践性学习就只是一个提法而已,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  另外,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时采用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议等形式,激励内在动机。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避免评价的负效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和谐民主、充满自信的环境。‎ ‎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也要求教师自觉更新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整合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教学能力;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应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以课堂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参考文献资料:‎ ‎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学校印发 ‎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            郭元祥、伍香平编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郭元祥 ‎  [4]《江苏教育研究》                      2010年3A ‎  [5]《从活动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张建芳 ‎  [6]《小学教师培训》                      2010年   第四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