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总复习中如何善待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语文论文之总复习中如何善待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如今,“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怎样对待这部分“学困生”呢?特别到了学期末 ,应该用怎样的新理念来善待他们?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地。它以“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为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面貌,首先要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由于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同学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恳求”下才来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也并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很“茫然”的样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由于学习策略问题 , 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生学习策略如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 , 导致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有些学生由于过分担心成绩不理想,或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的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的嘲笑,因而随着考试临近,常出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常的学习或考试等,考试后又不能及时松弛下来投入下一轮学习。 2、 抑郁是个人焦虑不能改变或控制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压抑状态。其主要表现有: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学习、缺乏自信、自尊心减弱、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等。这种情绪常常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形成阻力。在现实中,造成学生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紧张、生理异常现象等。 3、 人格缺陷是学生长期形成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其表现是自私自利、无责任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不肯承认错误等。这样的学生本身对学习不在乎,往往又由于他人不愿与之交往而无人帮助,结果导致学习的困难。 4、 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导致学习困难。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多,心理崩溃,丧失了迎困而上、奋力追赶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强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 5 、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方式导致学习困难。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 它固有的弊端和教师家长制的作风 , 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 这种师生关系的冲突性 , 无论对教育者自身的工作 , 还是对学生的发展 , 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久而久之 , 成了“学困生”。 6 、家庭教育导致学习困难。 家庭是学生的避风港 , 学生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学困生”家庭有两类 , 单亲家庭的学生 , 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 养成了孤僻、任性、贪玩、专横、说谎、狡辩等坏习惯。隔代教育也常常导致学习不勤奋 , 怕艰苦 , 怕困难、没规矩等。另外 ,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 怎样来善待和 关注 “学困生”呢? (一) 改变座位排放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教师越是靠近学生( 1 米到 2 米之内),学生的态度和表现似乎越好。特别在低年级,教师的靠近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来合理安排座位的排放形式,使处于边缘化的学困生摆脱被遗忘、被忽视的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定期为学生换座,会让学生体验到他的班级不是静止不动的,增加他们与更多同学的交流。适当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座位,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班级的喜爱。当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的座位安排,一方面需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需考虑到学困生的特殊情况,不使他们游离于班级之外。 (二) 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一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而学困生更应该得到尊重。虽然他们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优秀生,但却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正像高尔基所说:“世界上最好的职位是做一个人。”教师要学会角色转换,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相信学困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只要老师方法对头,学困生就可以获得成功。 其次,根据后进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办法。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摸清学困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气质、性格等情况下,把学困生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设计教学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困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业及练习布置上,应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的指导。即使过关测试,也通过复习、测试、分析、矫正、复测几个阶段,给学困生提供足够的补偿机会。 第三,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加学习自信心。 成功是一个人在前进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对于差生来说,更是他们不可多得的精神力量。成功动机是激励人克服困难,达到优异标准,获得有效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地尝到甜头——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学生转化的一个有力杠杆,是其他转差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他们所学的东西。” 学困生缺乏学习的意识,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有密切关系。他们由于主观原因的影响,难得到他人的正确评价和精神鼓舞,常常成功率较低,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退缩行为,形成了特有的失败者心理,越发减少了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遇,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多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特长,有意识地让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要认真观察、应用教育机智,沙里淘金,找出其闪光点,进行适度的表扬,肯定其点滴进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发展,使学生感到成功且被尊重的愉快,并从成功中树立信心。要大胆使用“好,很好,好极了,说下去,妙极了,非常准确,实属高见,完全正确”等等简短而令人精神愉悦的赞赏性的词汇。一个学生,一个集体,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被肯定、被激励、被尊重的氛围里,那么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就会逐步形成,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也能迅速得到转变。 教育者对学生的各种进步都要注意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反复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和诱导,促使学生自我认识,把偶然出现的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因素方面的表现逐步转化为稳定的成功心理,形成健康的稳定的成功者心态。 第四、让“学困生”感到“能学”,努力提高他们个体学习的参与度。 布鲁姆在分析了学生能力倾向差异后,认为占 90% 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提倡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要让“学困生”感到“能学”,从而提高“学困生”个体学习的参与度。 1 、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困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学困生”吃透教材的内容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主。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 学困生”不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章节、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宽。 2 、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学困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学困生”是班集体的组成部分,教学效果应当追求全班的整体效果,“学困生”的反应和笔记速度慢,因此上课不能勉强赶速度,应当照顾学生的全体,不能忽略“学困生”。例如,在讲重点内容时,就要放慢速度,并尽可能重复一二次;在要“学困生”回答问题前,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有关知识。 3 、分散难点,化难为易,使“学困生”感到易学。 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容易接受,把“学困生”看来是难的知识变为他们容易理解、消化的知识,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只要广大教师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全心全意为学困生开辟展示自身潜能的舞台,为更好的挖掘学困生的潜能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把爱心献给社会,以诚相待,以爱相对,坚信“学困生”决不是荒原上的一株杂草,而是花园中未竞之蓓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