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农村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现状与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农村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现状与思考

信息技术论文之农村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现状与思考 ‎ ‎  摘  要:国家对义务教育农村合格学校的建设工程已实施几年,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得到优化,特别是三通两平台的工程给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硬件保障。笔者近期走访了部分农村小学,发现教师应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有诸多的困惑,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 ‎  关键词:运用信息技术  现状  思考 ‎  现代教育理念与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契机、以学生的个体受益程度为标志、以整合为手段的教育革命,其信息技术应该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工具,呈现在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具体组织实施与引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地锻炼与发展。‎ ‎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着力加强务教育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各级各类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均有了质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基本实行了班班通。然而,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效果又怎样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先后走访调查了本地区近30所中小学。‎ ‎  一、现状与不足 ‎  (一)师资队伍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除了近几年充实 ‎  的极少数特岗教师以外,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之辈的教师在包打天下。‎ ‎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今年3月所到的一所中心小学。在这所学校,任教一年级的是一位临近退休的爷爷。我向教务主任了解教师岗位安排情况,其师资状况着实令人吃惊:该校教师平均年龄53年,最年轻的47岁,担任教务主任、体育教学、办公室的工作。这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的情况,其村小或教学点的师资状况又会怎样?像这样的一支师资队伍,要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简直是难于登天: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其个人的信息技术很多为零基础,而要学习信息技术却又是一无时间(整天包班教学,在校没时间学习、在家没有条件学习),二无精力(回家留守孙子缠着他们,田里的农活等着他们),三无能力(老眼昏花,记性又差,想学也无法学)。‎ ‎  因为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尽管班班通已开通,但其使用率都普遍偏低(多在20%左右,相当一部分老师几乎从未使用过),设备被闲置的现象特别严重。‎ ‎  (二)应用信息技术认识片面,整体应用水平滞而不前 ‎  面对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我们的教师呈现出四种不同的认识,从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教学结构,也就有了四种不同的态度。‎ ‎  一是对信息技术的排斥。在农村学校先进的设备武装与亟待优化补充的师资队伍形成强烈反差的今天,部分教师片面的认为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课前的备课准备会耽误教师的大量时间,课堂上不如让学生多练习,媒体演示那是花架子,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不如粉笔加黑板实用,所以这部分教师既不学也不用。‎ ‎  二是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对于那些应用熟练的年轻教师来说,过分地依靠教育技术,不能根据学情选择资源进行教学,认为网上的资源就是最好的资源,使用起来既简单又省事,学生又有兴趣,有时连黑板上的板书也用电子文本代替。这种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 ‎  三是选择或制作的课件实用性不高。个别应用高手对自制课件或运用网上的资源很有兴趣,便过度地关注精品课件,常态课中的实用课件不重视,所以大大的降低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 ‎  四是不能摆正媒体在整合过程中的位置。一节课的教学,特别是常态课的教学,教师课前应在备课时确定哪些是重点,需要媒体强调,哪些是难点需要媒体演示突破,让媒体的运用确实为教与学服务,可是少数教师认为只有过多的展示媒体,才是最好的课,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和教师的精心点拨,一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不佳。‎ ‎  (三)应用教学资源的偏差,导致整合的效果不尽人意 ‎  在现代的课堂上,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来自课本上的资源,有网上搜索来的资源,有生活中的印象资源,有体验中的感受,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只要教师用心去关注,去利用,课堂教学应该是鲜活而精彩的。然而,就目前小学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应用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  一是对网络资源过分的信赖,忽视其他的教学资源。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从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到搜集的相关背景,人情风俗等一一展示,可谓可前的准备非常充分。但没有根据学情去选择、去调整。当学生提出自已亲身体验的感受说桂林的水现在既不清,更不绿时,教师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去分析,而是反复播放视频资料,以其说服该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既误导了学生,也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  二是为了使用媒体而使用媒体,忽略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效果。一节课中,什么知识点需要运用媒体,什么难点需要用媒体的演示或音像去突破等等。作为教师在备教的时候就应有计划,有侧重,有选择,不能什么都用,好像用得越多,课就越好,孰不知这样偏离了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  三是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教师在备教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不准。在课堂中媒体解决的多是怎样教,而对学生学生学习活动的操作设计较少,所以许多学生层面的分组学习的目标任务均不明确。整节课学生看得多,动手得少。‎ ‎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欠科学,致使教师走进理解的误区 ‎  目前,国家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借助义务教育农村合格学校的建设东风,班班通工程发展得迅速,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缺乏全面的考虑,造成资源浪费与闲置。上级主管部门重点关注硬件建设,忽视软件与应用建设,配套的软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且配套的资源应用价值不高,有的无意义,有的老套简单不切合教学实际,有的二次开发的空间太小,致使教师应用的积极性不高。这种重硬件轻应用的建设策略,导致老师们认为有了硬件就是信息化,学校就上了档次,应用与否不在乎。‎ ‎  (五)教师的培训工作跟不上,导致设备设施的闲置 ‎  班班通的设施设备到位之后,如果不加强教师的培训,那么班班通的建设就是一个形式而已。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第一批开通校园网的学校,60%以上班级的设备从未使用过;而近两年实现了班班通的学校,有50%以上的教师从未摸过这些设施设备。‎ ‎  二、思考与建议 ‎  (一)改变培训模式,加强培训力度 ‎  传统的培训模式是集中培优、以优带面。本人认为,在开通班班通的教育环境下,光培优是不够的。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学会应用设备、会选择、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极少数经过培训的老师能将这些零基础的教师在很短的时间里从设备与资源的应用到课件的制作等培训到位吗?本人建议实地全员培训,即专业技术人员、电教部门的业务指导者要到每所学校,进班实地操作指导与理论培训相结合,这才是与当前师资状况接地气的培训方式,让受培教师零距离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受益。‎ ‎  (二)加强校本研究,关注应用过程 ‎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班班通工程,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是一件既新鲜又陌生的事,要让这些设备能够为教学服务,就必须经常使用,否则就会成为闲置的废物。应用设备与资源进行教学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因此经过专业人员的短期简单的培训之后,学校就应该趁热打铁,做好教师运用媒体的助推工作:一是建立教师应用媒体的管理机制,多督促、多鼓励,如要求教师运用媒体进行整合的教学课节要达到一定的比例,资源的上传与下载要有具体的要求等等。二是加强应用研究,学校要经常组织讨论、示范、结对互帮、教研组交流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去学习提高。三是开展竞赛展示活动。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质课评选、论文评选、课件展示与评选、应用反思或体会评选、区域联研等活动,让教师利用活动促应用,在活动中提高。四是学校网管专业人员定期就学校教师应用状况作通报分析,让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目标有任务,激励教师应用媒体、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让应用媒体教学逐渐成为老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  (三)实行跟踪服务,落实常规指导 ‎  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建立应用管理机制外,专业人员更应该到每所学校去实地督查、指导,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一些典型的应用中的问题,要实施跟踪指导,确保应用落实,让班班通工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  总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信息社会需要全体教师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这才是搞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会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