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 温岭市泽国镇第二小学 陈建卫 “主体参与”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美”、“审美需求和趣味丰富”,“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他还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束缚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而,如何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得生动、主动、得法,学得轻松,学出效果,即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又能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已成为当前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课题。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参与机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要构建参与机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突出“学”宇,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即会运用“学法” 学会知识,掌握运用技能;突出“思”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引导培养学生“学问”上来,即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大胆发问,大胆质疑;将课堂教学始终置于积极而和谐、欢愉的气氛之中。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使学生想参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是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可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这样,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才会最主动、最有效,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教师和蔼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然而,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1、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环节,往往教师要设计精心的导语。出色的“开头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一开始就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兴起探究的欲望,迫切地想参与课堂。 ① 、开门见山式:这种导入直奔中心,化时少,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新的课题,说明学习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使学生具体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教师便可直接谈话导入:夏大的夜晚,深蓝的天空里撒满无数颗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多美的星,多静的夜!同学们,你们有谁数过这珍珠般的星星呢?大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张衡的孩子,也很喜欢数星星,终于发现了星星的秘密,最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 ②、谜语式:是指教师采用“猜谜”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情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在他们积极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蜜蜂引路》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ong ong ong,weng weng weng,成群飞进百花丛,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待学生得出谜底后,师再谈话引入:你们想知道小蜜蜂的家在哪里吗?你只要悄悄地跟着它们走,你一定能找到它们的家!你们想:小蜜蜂成了什么呀?(引路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蜜蜂引路》。 ③、问题式:也叫设疑式。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特点,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解的兴趣和愿望。如教学《火烧赤壁》一开始,教师便可设置以下悬念:“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调兵三万迎战,兵驻赤壁,两军隔江相对。从兵力比看,曹操几十倍于东吴,必胜无疑,然而结果却是曹操败走华容。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学生处于愤排的心理状态,教师乘势引导一语:“是因为东吴采用了‘ 火攻’的办法。那么‘火攻’的妙计是谁想出来的?又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学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④、背景式:是指在进行新课学习前,教师介绍课文中人物或事件所处上午历史或现实的社会、自然和政治环境,从而使学生进入课文的特定情景,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早发白帝城》始,先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背景:有这么一个晚上,李白在灯下挥笔作诗,写着写着,听见窗外传来一阵狗叫声,接着是咯咯的脚步声。李白刚想出门看个究竟,门哗啦一声开了,闯进来几个手持刀枪的官兵,不容分说就把他押走了。一家人望着李白远去的背影呆呆发愣,个个哭成了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在一个大宫人的手下做事,这个大官人要谋杀皇帝没成,被皇帝全家斩首,还罚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到边疆服罪。这样,李白受牵连也成了“犯人”,被押往边疆。当到白帝城时,忽然传来了皇帝的一道圣旨,宣布释放李白,让他回家了。你们想想,当时李白是什么心情?(喜悦)一天早晨,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要回到他原来住的地方——江陵。李白在返回江陵的途中,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气势雄伟的诗篇。这样以故事结合背景介绍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清。 此外,游戏式导人、故事式导入、小品式导入、观察式导入和情景式导入等导人的方法,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广泛地运用于小学生的课堂中。它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教学机器及带、片、课件为媒介,来传递教与学的信息。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越来越普遍。因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很乐意参与课堂。如教《黄继光》一课,因为黄继光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光盘,让学生走入这战争年代,感受炮火纷飞的战场,亲眼目睹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壮烈牺牲的场面。如此一来,学生对黄继光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敌人的仇恨自然就喷涌而出,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课文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激励策略,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向心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以“需要”激励学生 需要作为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是人对某种事物、某种对象的期求、渴望和欲念。它因人的内在要求、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表现为人的思想、行为的动机,是产生人的思想、行为的原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在课堂上,教师要会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使它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的作用。如教《火烧赤壁》这一课,教师可这样问:“赤壁之战可真是一场不简单的战斗,仗打完了,可总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么总结大获全盛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记住哪些失败的教训?谁愿意当周瑜?谁愿意当曹操?”这样,就刺激了学生的表演欲,产生了想当众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愿望。于是同学们的兴致便会来了,大家会争着上讲台表演。 ②、以“目标”激励学生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如能事先了解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便会有助于他们提高实现目标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及时提出明确而适度的目标或是引导学生自己来定出恰当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就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五彩池》一课,首先引导学生制定出学习本课的目标,感受五彩池的美以及语言的美。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内心处于失调状态,迫切需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他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且便于他们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③、以“情趣”激励学生“情趣” 指人们对外界刺激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积极的人愉悦的情感,是满意、愉快的体验。情感具有感染性,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情感具有曾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刘胡兰》寸,可先用投影仪打出一幅刘胡兰豪气万丈、大义凛然站在敌人铡刀边的画像,又以充满激情的语调介绍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在庄重肃穆的课堂氛围形成之后,教师又用投影片在画像旁打出一首儿歌:“刘胡兰姐姐真英雄,面对钢刀挺起胸。那年她才15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让学生齐诵数遍后说:“好,让我们面对英雄的画像来学习课文吧!”教师如此就以面对英雄的“情”和吟诵儿歌的“趣”激励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④、以“成功”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实行异步指导,使人人都能获得一些成功的机会,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局部的成功,实质上也就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又会刺激产生更高更多的需要。 ⑤、以“竞争”激励学生 竞争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力进取的动力,调动、激发人和团体的积极性。合理的公平的竞争可以育人才、出效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小组与小组、座位与座位、排与排、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以调动学生强大的内驱力。如一位老师教二年级语文《水的脾气》这一课,其中有一个生字“暴”,不仅笔画多,而且字型长,笔划复杂,学生不易认记,不易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两块带大田字格的挂板,开展了“小组接力赛”写“暴”字的活动。两个小组,每人上来在田字格中按笔顺只写一笔,然后跑下去把粉笔传给后一人,让后一人跑上来接着再写一笔,如此传下去,看那一组先写完这个字,而且经群众评定谁写得正确,而且写得好。于是,在一片“加油” 声中,人人都为集体争得荣誉而十分努力,不仅要写得快,还要注意写好笔顺、笔画形状、间架结构。显然,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益,不是学生作业本上自己写能够达到的。 (二)多渠道、全方面地创造时机—一使学生能参与 1、创设学习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里的“学习情景”是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现,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我们认为创设学习情景对于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的方法很多,或让学生表演,或让排练课本剧,或开故事会,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实践操作等。 如教学《詹天佑》时可举办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学生做事迹展览管特聘讲解员。课文《伞花》教学中组织课本剧的编排。教学《说茶》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按照正确的程序上台沏茶。 2、安排小组活动,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员参与”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为“自读、书面作业和小组讨论”三种。教师可着力使学生之间形成由“个体学习”到“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的人人到位,直至最后全班讲评点拨的活动方式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积极参与课堂。 其中,小组讨论能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多向交流活动,扩大了信息交流量,提高了教学成效。同时,由于小组环境创设一种表现自我的氛围,便于形成宽松的心理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提倡偏爱差生,达到全员参与 教学过程中,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所得外,更要关心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这些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中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例如:在课堂提问时,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再说一遍”的特权;在课堂练习中要让这些学生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上台表演、操作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则及时了解情况,调整教学,积极鼓励他们参与。 (三)教给各种参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参与 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他们会参与。 1、鼓励质疑问难,形成质疑习惯 ①、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是要靠好学、好问。 ②、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它不仅固定在某一教学环节之中。传统教学常在新授结束学生看书后提问:同学们,对今大所学的内容有问题吗?这种无任何意义的所谓的鼓励“质疑”,完全是形式主义的翻版。我们应让学生的质疑时刻穿插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不仅在授新课前,课后练习前,还可以在组间交流、教师精讲时发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③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其学习,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谁提出的问题好,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2、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了,教师还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在必要的地方加以点拨、启发,使学生逐渐能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 如初读《找骆驼》一文后,学生提问:“骆驼怎么丢的?”“为什么要找骆驼?”“能找到骆驼吗?怎样找到的?”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有深度?通过分析引导,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 3、积极引导释疑,增强参与强度 质疑问难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学生产生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维和主动创新的过程。 对此,教师要从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地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致力于问题的精心设计,化繁琐的课文情节分析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内容或文章中有些看起来“自相矛盾”之处,让学生自主理解、体会,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巧妙地以问激问,就会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教给小组活动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时,要落实四个“定”。 ① 、任务定向。即在小组讨论前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定向思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使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时间定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单位时间里分组活动一定要有时间控制。因此,教师对讨论内容所需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估计,要求学生对研讨论问题处理要及时,尽可能缩短思考的时间,形成“抢答”的情景。这便会造成紧迫感,让学生有适度的亢奋,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③、方式定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逐步教给学生各种分组讨论的方式;中心发言式(即选一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充或指正);辩论式(指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将不同的意见归类,相同的意见为一方,相互争辩,表达不同见解,让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联唱式(即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依次发言,如对句段的质疑等,学生每人提出一个答案,然后进行比较筛选,评出最佳答案)。④、骨干定位。即在小组中选出一位具有协助合作精神,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让他在分组活动中发挥组织带头的作用,引导组员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