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释放心灵 张扬个性——还习作以本真风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释放心灵 张扬个性——还习作以本真风采

语文论文之释放心灵 张扬个性——还习作以本真风采 ‎ ‎  【摘  要】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儿童作文的改革,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进行自由表达,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习作,提出了“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的小学习作教学建议。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开放自由空间,释放儿童心灵,让学生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张扬儿童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习作。‎ ‎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个性化习作 ‎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面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第一学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强调“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儿童作文就是要在作文中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张扬儿童的个性,还习作以自由风采。但我们教师总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审视儿童作文,总是把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儿童作文,使得儿童不敢越雷池半步,所写的习作只是重复别人的意思,无自由和个性可言。其实,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中,还习作以生命风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开放自由空间,释放儿童心灵,让学生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追求个性化的习作,本人在十来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也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  一、个性化习作,凸显个性化需要 ‎  1、个性化情感传送的需要 ‎  “言为心声”,作文应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最真实、最朴素的关系,是学生表达情意的一种工具。在教学中,学生一旦找到了情感源,“习作语言”便会不由自主地倾泻出来。如,一次我生孩子请产假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学校虽为我请了代课教师,但我还是有种种担心。当我把真实的想法告诉学生后,学生却把无限的安慰给了我,说了许多祝福的话,我们还约定互相通信,彼此交流。籍于此,我在书信中总能感受到学生对我的牵挂和思念,浓浓的师生情意凝于笔端,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感人,那么真实,那么流畅。此时,“习作”已成为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的最好工具。‎ ‎  2、满足个性化体验的需要 ‎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为获得某种体验而进入角色。在平常生活中,教师应抓住天时、地利、人和,使学生及时体验、尽情体验。如大自然神奇美妙,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晴空万里,或大雨倾盆,或浓雾弥漫,或大雪纷飞……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体验。如,前年下了一场难得的大雪,我及时让学生置身雪中,观察雪花,触摸雪花,感受雪花,让他们尽情地玩耍、观光,满足他们自我体验的需要。有了亲身体验,一篇篇佳作便奇迹般地诞生了。如:一位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下雪时的美景。“渐渐地,风停了,雪花变大了,漫天飞舞着,像无数白色的蝴蝶。它们铺天盖地地飞舞着,像无数白色的蝴蝶,像柳絮,像鹅毛,悄无声息地从高空落下来,那情景真像无数的伞兵从天而降。看那雪花小巧玲珑,晶莹剔透,不停地飘呀,飘呀,它为什么总是六个瓣呢?我真想细细地看看它呀。于是,我伸手接住了一朵,可它转眼间就消失在我的心里,变成一滴小水珠。”另一位学生在写结尾时抒发了对雪的赞美之情。“雪呀,你总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把美丽留给人间,给庄稼带来了温暖。你是那样纯洁无私,我从心底赞美你的品格!”‎ ‎  二、个性化习作,设置开放的习作时空 ‎  自由习作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结构,是学生心灵和感情的一次倾诉和释放。在自由写作训练中,教师并不需要在语法、词语、句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自由习作教学中,我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 ‎  1、题目自拟 ‎  自由习作从拟定作文题目开始。走出传统作文教学“‎ 教师统一命题、学生奉旨作文”的禁锢,给学生一个灵动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命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自我介绍”的作文时,我就允许学生采用多元化的命题方式,可以写“什么样的我”、“我是一个××迷”、“××眼中的我”、“未来的我”等,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教学要求。请看平时学生命的题目:《麻辣老师》、《快嘴“灵宣”》、《天为何这么高》、《“抢”老师》、《梅大头》、《我心中盛开的花》、《给乒乓球治病》……学生都有一个自由灵动的空间。‎ ‎  2、角度自定 ‎  不可否认,现在仍有不少教师痴情于习作前的指导,审题、选材、立意、构思,一条条技巧方法给学生套上了紧箍咒,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其实,生命个体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他的心理、思维方式也有差别,对于同一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应该允许多元化。 比如同是《登山》之作,有揭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之理的;有写通过登山观景,领悟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有写在登山时出现意外的;有写由“山”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多维的角度,才能使一篇篇佳作焕发个性鲜活的风采。‎ ‎  3、内容自选 ‎  《语文课程标准》将原“大纲”中的“写作”改为“习作”一词,目的是要明确“习作”‎ 的性质是练笔,允许学生在习作内容上的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既能写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也能写花鸟虫鱼,点缀人间美色……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来源于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作文要“言之有物,”首先要“言之有情”,情动而辞发。例如,指导学生写“一次野炊活动”,我特别强调,可以写野炊时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特写),可以写最精彩的瞬间,也可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也可以写野炊时发生的事,还可以写在野炊时你所想到的……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丰富学生的体验。要使孩子表达真情,就必须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动机,激活他们的情感。又如:在野炊活动中你主要的任务是捡柴火呢?还是煮饭呢?还是搭锅灶呢?……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由此搜集野炊中的写作材料,积累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一位负责搭灶台的学生写到:我和李小明先用铲子在地上挖了一个坑,四周摆上石头,架上锅,然后宣布灶台搭好了。可正在我俩高兴时,要去淘米的柳青突然大声笑了起来,我和李小明愣住了,只见柳青边笑边指着灶台说:“看!你俩搭的炉灶没有灶门,怎么烧火呀?”这时我和李小明才恍然大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内容自定天地宽。‎ ‎  4、体裁自挑 ‎  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文体写同一题材。诗歌、读后感、书信、小散文,每种文体自由选择,尝试改变文体去习作。例如,同是写“老师”‎ 的文章,有的同学喜欢用“诗歌”的形式去颂扬老师;有的同学则以“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用“小说”的形式回忆老师的点点滴滴;有的以“小散文”的形式流露师生情……如一位学生在结尾中写到: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是那么尊敬敬您,您那精彩的讲解,和蔼的笑容,将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的一幕。学生情趣盎然。‎ ‎  5、文友自找 ‎  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并愿意将自己的学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鉴于此,我特别重视“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习作不仅能愉悦自己,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主要采用的形式有:吹毛求疵式(文友商讨,完善文章)、采英撷华式(互相欣赏共同进步)、针锋相对式(在批改中共成长)。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取得进步,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如:你真是位模仿大师呀!你的文章写真具体,我要向你学习;你能把动作描写得更具体吗?希望你能把字写的更漂亮一些;这样写太夸张了吧……‎ ‎  6、时间自定 ‎  我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周记,写自己在一周中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但不是每天都有特别的新鲜事,因此在时间上我也不做统一要求。学生哪一天观察到了新鲜的事情就在哪一天写,在一周内上交就行。学生只有在自由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情表象,才能写出富有真情的作文。‎ ‎  三、个性化习作,需要和谐的心理氛围 ‎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力不能强求,但人们完全可以制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主。因此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 ‎  1、师生融洽,让学生心理安全。‎ ‎  改善教学环境,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由以往的居高临下转变为真诚与学生交流,由教育的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尽量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世界本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的内涵也不是惟一的,站的角度不同,可能发现的问题、思考的侧面就有所不同。教师要用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与学生交流、共鸣,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承认、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继而使学生勤于质疑思考,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探索学习。‎ ‎  2、体验成功,让学生心理自主。‎ ‎  托尔曼认为,一个期待被证实,它的概率值就提高,如果一个期待没有被证实,它的概率值就降低。即证实优于强化,成功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成功会激励新的需求。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揭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希望获得成功,成功能激起兴趣。心里学研究指出:一个人的认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使他们能自由地思维,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中,从而使学生由成功的体验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内心世界是产生力量的源泉。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有学生人格的自由舒展,才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才有潜能的进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操作、游戏中,把写作当成是“聊天室”“游戏坊”“大操场”“旅游线”,使他们在各种类型的游戏、比较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调查中积极情感体验,搜集情感体验,搜集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写出个性化作文。‎ ‎  四、个性化习作,在表达手法上提倡无限创意 ‎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习作的表达手法可谓丰富多彩,教师的习作观察也有了极大的转变,不再单纯地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不局限于“三阶段”“四要素”这种僵化的表达形式,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不被传统的模式所禁锢,提倡无限创意,追求个性。如一学生写《水的自述》,按小标题“喜”“怒”“哀”“求”四部分完成,极具创意。《我的一周生活》以遁入黑暗--星期四,漫长的等待--星期二,一丝希望--星期三,黎明前的黑暗--星期四,最长的一天--星期五,快乐幸福人--星期六这种形式写成,生动风趣,别具一格。《爱唠叨的妈妈》通篇以对话的方式表达,清新,流畅。《野炊,一步三回头》以“梦想成真”“野炊泡场”“老天有眼”‎ 为小标题写出了五年来难得有一回野炊活动的高兴,遇到下雨、野炊不能成行的失望,最后又能去野炊的激动……一位学生在写《爸爸的习性》时采用诗歌的形式。‎ ‎  早上,下午,‎ ‎  爸爸像一只公鸡。爸爸像一只老虎,‎ ‎  “起床,起床了,”地吃个不停,不是冲着妈妈来,‎ ‎  吵得我们无法睡觉。就是冲着我来。‎ ‎  中午,晚上,‎ ‎  爸爸像一头勤劳的牛。爸爸像只肥猪。‎ ‎  一台电脑在手中不到半小时,我们看电视看得入迷 ‎  电脑就安然无恙。他却“呼呼”地睡大觉!‎ ‎  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学生个性各异的风采,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  传统的作文教学,遵循的是“主客分体式”教学,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活动受制于教师的“命题--指导--修改--讲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消极地位,他们的聪明才智被压抑,创作激情被消磨殆尽,通常会犯“语言贫乏,内容干瘪,情感苍白”的通病:内容不真实,脱离生活;说成人话,失去了孩子所特有的情感;说空话,堆砌课文词句。当然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同一模式的,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化的文章。赞可夫认为:“‎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充分发挥高度的、有意义的作用。”写作教学中,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特点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内在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呼唤儿童的灵性,张扬儿童的个性,还习作以生命的风采,追求个性化的习作。‎ ‎  参考文献:‎ ‎  1、《教学月刊》  2006年-3(上)‎ ‎  2、《小学新课标资源库》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  3、《小学作文教学艺术》  江苏教育出版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