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有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有感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有感 温先生在《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中有很大章节用来论述语文教学的,对这部分内容我做了深入研读。试图通过这些文章来领会温先生语文教育的真谛。特别是在了解了语文教材的编写的体例、特点之后,必然要回归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操实练中。我谈如下收获:‎ 一、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要求中,“读”占据第一位。‎ 温先生这样说“读说听写”,“读”是最重要的,关乎学生在成长中甚至步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和接受熏陶的能力。因此他倡导开展“海量阅读”,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容许有很多书可以“连滚带爬”地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持久的阅读兴趣。这个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构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维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而精读也就是精读,自读也就是略读,课外阅读则是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中长期以来以精读、教师讲读为主,部编版教材引入略读课文单元,就是引导在精读之余,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不能全是老师牵着走,要让学生自己去试试水。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开展略读教学,是在教师完成阅读方法示范、阅读步骤之后,对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迁移,能力的检验。从精读到略读,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构建起了完善的阅读体系,也是真正帮助孩子们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做好略读教学呢?我想谈谈自己学习的想法:‎ 充分理解为什么要进行“略读”教学 精读课中精讲精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学生被教师程式化的教学设计牵着鼻子走,很难有自己的阅读感受,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也是造成很多孩子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孩子们不喜欢语文课,不喜欢阅读,课后的自觉读书就无从谈起。而略读课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放手让孩子们去读书,完成和体验读书的方法,激发读书的乐趣,从而走上自觉地“海量阅读”之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 如何进行略读指导?‎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略读教学单位。就是专门引导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略读方法,为开展自主阅读、整本书阅读打下基础。我想要落实好本单元的目标,要做好以下几点:‎ ‎1.必要的略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方法的指导。略读教学单位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在单元教学中贯穿默读、跳读、扫读等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方法中很重要的就是学会抓住段首句,快读提取文章信息;对文章重点句子进行深入阅读,如“双重的悲哀”“深重的苦心”等词句的段落,把握人物形象。既有略读,也有细读,结合起来很快掌握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以及他在待人、作文方面的风格。还有本文“写话”风格的主张和叶先生倡导的简明、通俗、质朴的文风暗暗契合。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本单元教学就看教师如何落实略读方法指导,也是看教师是否深入研读课标、教材,在教学之前做到教学目标清楚、明晰。否则再精彩的课堂也没有用。‎ ‎2.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突出每课的特点和学习重点。‎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修身正己”,选取了散文、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多体裁的文章。来指导学生学习略读,那么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确定各不同的阅读重点,教师略加指导,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会,才是正确的教学姿态。同时要注意处理好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自主获取信息,查找问题,再进行重点词句赏析,感悟,精彩之处细细品读,就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单元的教学。‎ ‎3.采用“1+x”方法,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 ‎“1”即教材中的课文,“X”可以是同作者的文章,也可以是同类型,同话题的文章引入。也可是教材中,单元中课文的重新整合或若干篇课外阅读文章。学生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可以快速学习更多文章,扩大阅读的范围和视野,对领会教材文章内容起到深化作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可以让学生读叶圣陶先生一些文学作品或关于略读的论述,可以读张中行其他写人记事的散文,深化对作品主人公及及作者的认识,增加文学底蕴,丰富课外阅读。有的老师也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负暄琐话》中自己喜欢的篇目,也是非常好的。‎ 通过教材中文章的精读教学、略读教学,最终走向整本书阅读,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最佳的路径。至于整本书阅读,没有那么多的技巧,学生已经通过教学掌握了必要的方法,读整本书只是正常的应用而已。教师主要在“导”,也即引导孩子读那些书,必要的方法指导即可。核心在于放手让学生静静地读书,不宜过多干预。不要带有很大目的性的读书。‎ ‎4.以有限的讲读引导学生走向无限的阅读空间。‎ 阅读教学最终在于让孩子们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的阅读,拓展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激活学生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阅读空间,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促进学生个性的真正发展。温先生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牵住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多读书。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以有限的讲读引导学生走向无限的阅读空间。‎ 二、还原孩子们的语文生活,给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 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注重阅读,将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基色,如果孩子们能在这个阶段建立起阅读兴趣,将会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受益一生。所以温先生说“阅读是中生活方式,无论教科书,还是闲书,如果学生没有喜欢上读书,没有学会怎么读书,对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有所损害的”。网络时代信息充斥,但这种阅读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层化,学生过多接触画面和音响,反而会忽视文字,文字的感觉,语感的形成会受到很大干扰,也会造成思维能力的弱化。‎ 还有一种我们常常会强制孩子读一些书,目的性太强的阅读,孩子没有兴趣,孩子失去了该有的阅读空间。不如放手让孩子们选择一些适合年龄段、个人兴趣的一些书来读。至于经典不是不读,而是慢慢读,不能求全责备。我非常认为温先生说的“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读一些闲书又何妨,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写博客、QQ聊天等,都是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成长和语文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尽可能地在语文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那学生读书的兴趣、读书的习惯还用愁吗?‎ 三、教师以身作则,让阅读成为良性的生活方式 教师要读书,语文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带头读书。我非常认同温先生提出的读写能力培养是一种思维训练,也是习惯、品味和优雅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写作是锻炼大脑的最好的方法。能使大脑更清晰,更有深度,更有创意。鲁迅作品为什么一直要读,就在于他作品的批判性和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让我们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不随波逐流。教师不读理论性书籍,只是拼凑教学设计,缺乏对教材整体的认知和自己的教学主张,是很难把语文课上好,也很难提高自己的学养,成为名师的。提高学养,还得靠读书。主动做研究型的教师,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敏感,拓宽视野,不断提高更新知识。“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要留有精神的自留地”。我会一直按照这样的要求来提醒自己,时时保持专业的敏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阅读,读语文教学典籍,读专业杂志,修炼内心与专业,走上研究型的教育者之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