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寻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语文论文之如何寻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目前存有两种偏向:一是脱离语文而讲人文;另一种偏向,是对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缺失,造成了“语文味”的缺失。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因此,只有立足于文本的教学,立足于最小单位——词语的品味,才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那么如何品味词语的表现力呢?下面,就以《荷花淀》一课为例(本课是由教材中《芦花荡》一课而进行拓展教学的课外阅读篇目),谈谈品味词语表现力的一些方法。 一、广泛确立、关注词语张力: 《荷花淀》一文,语言质朴自然,切合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人物生活特点,非常具有表现力。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是以作者擅长的白描手法来真实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为此,在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确立了品味语言表现力的教学重点。面对篇幅较长的小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品读呢?在初读课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圈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并作简要旁批。 1、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 2、关注使用修辞的语句(着重关注本体、喻体的词汇、形容词等) 3、关注使用描写语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及环境描写等(着重关注具体的动词、形容词及能表现细节的富有张力的词汇等) …… 二、巧妙筛选、重锤品析词味: 词语的广泛确定,如同撒网般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品味语言表现力的厚实基础。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顺利寻找和发现许许多多的鲜活词汇。然而,对于作者精益求精仔细推敲得来的语言,我们能仅仅止步于对它的发现吗?绝对不可。究竟如何运用教学策略和智慧,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求一个个小词汇背后的大世界,动一发而牵全身呢?这才是立足文本、砸出“语文味”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个性文本解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么,教师要如何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才能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受益最多呢? 1、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感受的前提下,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巧妙筛选,缩小词语范围。 2、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语境,斟字酌词,品味赏析。 3、要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深入品味词语表现力。 三、读写结合、注重词语运用: 对于词语效果的豁然开朗绝不是品味词语表现力的终点站。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从语文课本的狭小单一的空间中逃离出来,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丰富,而这些都是学生个人写作水平的根本提高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原因机制主要是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和发展了大量的语言、语感和思维。而那一个个鲜活的极富生命力的词汇,正如一个个跳跃的精灵,活跃于学生的思维中。能否让它们长久地停留于此,并为我所用?这也是每一个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师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条件。语言的学习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人云:厚积薄发。所以,只有坚持关注文本、立根词语,才能真正捕捉到学生素质提升的命脉。语言学习和生命感悟定会和谐共生!语文课也定能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素养也定能通过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悄然生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