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 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背景材料】 1、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注: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推进文化发展、发挥文化效能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对这种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奉和深层依赖。 2、2013 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 7.79 万亿元,年均增长 21.58%,2012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3、2012 年 12 月 30 日语文期刊《咬文嚼字》正式发布了“2012 年十大流行语”, “正 正能量”位居榜首。“正能量”是 13 亿国人最爱的词汇之一,使用者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 注:“正能量”一词出自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激发出自我的内在潜能,展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后来引申义为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4、2012 年,有 201 名安徽人荣登“ 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近两年,江淮大地出现了太多的“最美”。最美孕妇彭伟平、最美教师焦玉兰、最美护士徐晓霞、最美女孩杨蓉„„一个个普通的名字,镌刻了安徽人的精神史诗,铸就了安徽人道德海拔。有专家指出,安徽好人层出不穷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五连冠”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与江淮热土民风淳朴,和安徽确立鲜明的好人好报价值导向密不可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了崇德向善的沃土。“中国好人”的安徽现象,映射出我省道德建设硕果累累,善行善举蔚然成风,凝聚起建设美好安徽的强大精神力量。 5、2012 年 10 月 11 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 2012 年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也成为了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瑞典文学院指出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 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感言: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6、2012 年 11 月 7 日,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正式出台《 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建设路径、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纲要》确定了文化强省建设主要目标,确定到 2020 年,努力建成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文化事业服务力和产业竞争力、文化发展保障力强的文化强省,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徽风皖韵的文化强省建设之路。 7、2012 年 7 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提出,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教育“十二五”规划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使教育公平制度化,把促进教育公平落在实处。规划提出,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2012 年 12 月 31 日安徽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方案公布,该方案指出,具有我省户籍在外省就读的考生,可回户籍地参加高考;不具有我省户籍的外地随迁子女,在我省具有完整 3 年高中阶段学籍并有相应学习经历,可在学籍地参加高考。 8、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2012 年 12 月 28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 加强网络 信息保护的决定》。该决定共十二条,分别在信息保护、垃圾信息、网络身份管理、部门监管等领域对网络信息保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确定了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的原则和网络实名制、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等制度,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收集或知悉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9、2013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到 2012 年底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 21.5 辆,比 2007 年增加 15.5 辆。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每百户汽车保有量达到 20 辆以上时,就认为进入了汽车社会。因此,2013年,中国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真正迎来了 汽车时代。 汽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现代工业化产品,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汽车文化的特有观念。但我们刚处在汽车社会的初级阶段,汽车消费井喷式增长,汽车社会的提前到来,令我们措手不及。醉驾酒驾、中国式过马路、交通事故等屡见不鲜,带来很多问题。专家指出,我国的汽车公民道德普及才刚刚起步,缺乏一套道德与文明的体系与之配套。培育汽车文明,首先需要提高的是驾车者的素质,也需要行人尽一份力,更离不开交警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汽车时代已经来到, 汽车文明的形成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10、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省政府决定 2013 年实施33 项 民生工程。其中规定:免费开放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站,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2013 年投入资金 1.25 亿元;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村文艺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体育活动运行补贴,进一步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2013 年投入资金 1.55 亿元,全省 15539 个行政村,每村 1 万元。其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每村每年 2000 元,农村文艺演出活动每村每年 2400 元,农家书屋补助标准每村每年 2000 元,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每村每年 2400 元,农民体育活动每村每年 1200 元。中央财政补助 50%,省级配套 30%,市、县(区)配套 20%。 【知识链接】 1、经济生活 (1)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增加,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依法诚信经营、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保证。 (2)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企业凝聚力量,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 (3) 增加财政在教育和文化的投入,有利于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 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 (5)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道德建设,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和质量提高,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自主导航技术,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维护经济社会安全。 2、政治生活 (1)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尊重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等合法权利是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 我国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 (3)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是我国政府宗旨、原则的体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科学执政的体现,表明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5)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与核心,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3、文化生活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学习“最美人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2)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优秀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3)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给力正能量,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4)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文化安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同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 中外文化交流,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带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7)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也是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需要。 (8)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9) 当代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规范网络文化,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10)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最美人物”的高尚品 德,就是要引导人们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哲学与生活 (1)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符合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促进文化繁荣,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本领。 (2)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性活动。十八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3)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正能量作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永恒发展的,事物间联系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6) 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辩证的否定。 (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莫言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他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化和思想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又将反作用社会存在,优秀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9)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10)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能力测试】 1、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 7.79 万亿元,年均增长 21.58%,2012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4%说明 ①国家开始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财政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③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教育公平 ④国家利用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结合《经济生活》有关财政作用的知识,重点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①中说法错误,不能说国家现在才“开始”重视教育事业;③说法正确,但本题并未涉及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向,与题意无关;②④说法正确并符合题意,财政教育经费是国家掌握的资金或资源,能够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2012 年 12 月 28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该决定共十二条,分别在信息保护、垃圾信息、网络身份管理、部门监管等领域对网络信息保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该《决定》出台 ① 旨在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和相关权益 ② 体现了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 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④ 有利于网络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涉及到人大的权力、对人民负责原则等知识。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该决定不仅仅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保护法人和社会公共利益,①项排除;其他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特别是第③项表述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法律性决定属于其履行“立法权”而不是“决定权”。难度较大。 3、2013 年 1 月 4 日,记者从省文明办获悉,20 位皖人荣登 2012 年 12 月“中国好人榜”,全年安徽入榜总数达 201 人,入选人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近两年,江淮大地出现了太多的“最美”,一个个普通的名字,镌刻了安徽人的精神史诗,铸就了安徽人道德海拔。学习“安徽好人”,就是要求青少年 ① 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② 积极投身见义勇为的行动中 ③ 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 参与社会公益和青年志愿活动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文化生活》知识,主要考查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可以学习,但不能要求人人做到,①项排除;青少年尚未成年,见义勇为存在很多风险,不值得提倡,②项排除;③、 ④项符合青少年特点和社会要求,正确。难度适中。 4、2012 年 12 月 30 日语文期刊《咬文嚼字》正式发布了“2012 年十大流行语”, “正能量”位居榜首。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获取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联系哲学知识,熟练地掌握几个原理的内容。审题时一定要抓住“流行语”、“辩证唯物主义”等关键词,首先B、C 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不符合题目要求; “流行语”属于意识,是对社会的反映,也必然反作用于社会,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 项与材料无关。难度较易。 5、围绕“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丽安徽”的目标,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安徽省文化强省实施纲要》。某校高二年级政治兴趣小组以“文化强省”为主题进行探究,通过上网查询、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到相关信息。现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问题。 (1)结合信息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如何做到既要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8 分) 信息一 企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是一种建立在企业硬实力基础上,能够有效吸引和影响利益方和其他社会客体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说企业硬实力是有形的、可见的物化因素,例如资本、技术、装备、土地等生产要素,那么企业软实力应该是无形的、不可见的非物化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新能力、品牌形象等方面的要素。当前,我国企业投资海外正迎来诸多利好因素,但培育软实力依然是国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结合信息二,联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怎样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12 分) (3)结合上述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安徽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8 分) 【参考答案】(1)①企业“走出去”需要“硬实力”,以先进的科技、优质的产品、雄厚的资金进入国际市场;(2 分)②企业“走出去”更需要“软实力”,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积极融入当地社会;(3 分)③作为境外投资企业,要积极参与所在国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承担社会责任。(3 分) (2)①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分)②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4 分)③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 分)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发挥文化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安徽全面发展;(3 分)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文信息二 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信息三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创造的“安徽现象”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2010 年 6 月,在全国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2005 年至 2011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 119.8 亿元增加到 613.47 亿元,年均增幅达到 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 化强省目标;(3 分)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 分) 【解析】(1)第一小题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要求学生联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作答,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材料时,首先一定要抓住信息一中关于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解释,找准答题要素;其次,抓住提问“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限定要求,找准答题方向;再结合企业经营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知识来组织答案。 (2)第二小题以十八大报告部分内容作为信息材料,围绕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命题,要求以《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知识作答,重点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要快速找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范围,结合“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等知识点作答。 (3)第三小题以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强省”为背景,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回答“安徽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审题时,一要明白“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范围; 第二,要清楚主体是“安徽省”,答案要结合安徽省文化改革的实践;第三,要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核心信息;第四,注意答案的落脚点是“意义”,再联系本题背景和相关时政知识,答出“文化强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术语,完成答题。 2013 年 3 月 一点也不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