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论文之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时代不断进步,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更是不断地发展变化,新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中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语文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克服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坚强意志,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一面五星红旗》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我” 面对老板的要求时的举动,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我的行动上。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做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环境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和人们付出的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还可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话剧表演、古诗鉴赏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肚里知识多,手中钥匙多”、“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做到“求之有给,问之有答,授以真知,解以真谛” ,有了过硬的业务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自然得体、生动有力。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他的话可做指导思想: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