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优化语文作业的三个基本原则
语文论文之优化语文作业的三个基本原则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能否以素质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改革教材教法的同时,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乐于完成,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要优化语文作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它是要创造这样一个境界:学生好学喜学乐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是要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绝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我们的教学倘若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成功的快乐,这对孩子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那也不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 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这既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又是每一位为人师者孜孜以求的教学理想。而没有优化作业,没有轻负高效,要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快乐,这又从何谈起? 在实践中,我注意到,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业就是那种机械的、了无生趣的字词抄写,学生感兴趣的是有一定自由空间的作业。可是字词又是最基础的知识,不掌握也不行,怎么办?我尽量少布置抄写,实在需要,就拣最容易出错的写,且因人而异。每周抽一节自习课来互查或进行班内知识抢答,或分散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很多时候,紧跟着课堂教学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自己选题、自由组合、课外寻求答案。初中语文第三册“说明文单元”后,我出了一组题目供学生选做:设想未来的桥梁;实地考察一座本地的石拱桥,并测量它的长度、宽度,准备口头说明;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看是否可以对《松鼠》作补充;从外形、习性等方面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准备口头说明。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但不感到耗时费力,反而热情高涨,乐此不疲。 我感到,语文作业跟课堂教学一样,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被学生认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放性原则 以“大语文”观为先导,《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都昭示着语文作业的开放性势在必行,多姿多彩的自然社会及网络的普及又为语文作业的开放性提供了诸多条件。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特别是要向学生的生活延伸。 初一年级学习了“神话民间故事单元”后,我给出的选做题是:读中外民间故事、神话集子一本以上;访问老人,请他们讲述一则民间故事(最好是本地区的);搜集有关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的资料。去年寒假,我布置的作业是:收集对联十条以上;通过访问或亲历,详细了解一种奉化地方习俗。对此,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收集了许多好的对联,了解了很多习俗(如杵年糕、祭灶神、抛上梁馒头、喝喜酒、吃斋饭、做忌日、滚龙灯等),这样一来,学生就变成了“奉化通”了。学习了《要说普通话》后,要求搜集一些因普通话不标准引起的笑话,结果学生们拿来交流,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真知。我继而告知学生,地方方言虽然有碍交流,但有时却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表达效果,从趁热打铁收集到的林林总总的奉化方言中,学生学到了语文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这片故土又多了一层理解,以后每班又出了《奉化方言》专栏。学生们反映,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对奉化方言了解如此多。在第五册说明文单元后,我向学生提出:从奉化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土特产、奉化著名企业、城乡新貌等,任选一个角度,调查并整理成书面材料,结果学生走亲访友,整理的材料也五花八门。这样的活动,合理地开发利用了奉化的地方资源,也增进了学生对乡土乡情的了解,锻炼了学生设计、分析、思考等方面的素质,促成了知识和能力双丰收,情感和思维共发展。 2。课内外阅读一以贯之。 从初一开始,我就特别注重课内外阅读的引导。首先,在第一周开出一份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时有所依凭。其次,保证课内阅读时间。初一时学校每周开了一节阅览课,初二时,学校不再开设阅览课,我就在六节语文课里抽出一节作为阅览课,我的思路是“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课内外结合”。第三,对于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我还运用相应的检查措施,如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个别了解,并以半个学期为时间段进行书面检查,分数计入学习成绩中。从开始时的强行阅读到现在的自觉阅读,从开始时的注重情节到现在的注重多元阅读要素,学生的变化是显著的,学生的收益是多层面的。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课外读物,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中学阶段,给学生奠定一个“精神的底子”,使学生学会感悟,学会审美,学会辩证地思考,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会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认同、融合,促使他们用人文的目光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丰富人文色彩的语文学习材料,更需要学习者想象、感悟、创造、发挥,语文教学的创新,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体现在训练内容类型的启发性和创造性上,这就使语文作业有不同于数理作业的多样性和多解性。 然而,遗憾的是,有些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出题和解题时,刻板机械,箝制了学生的思维。下面一道语文试题就是例证。“填空:冰化了, 。”考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变成了水”,是浅层面的思考;“滋润干涸的大地”,已有了联想思维的成分;“变成了春天”,简直是诗的语言,不仅克服了直线思维的肤浅,更有心理体验、意境的创造,这正是创新素质最好的体现。而这一答案,有许多教师并不认可。试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如何培养? 我在教学《牛郎织女》后,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写一篇《牛郎织女的今天》。学生作文主题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情感之真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涉及到的星际网络知识更是让牛郎织女超越时空,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学了《桃花源记》,就鼓励学生写《陶渊明在滕头》。在那次作文中,有的学生甚至写出了陶渊明游玩了滕头,既兴奋又不安,不安的是那滕头的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使名扬天下的世外桃源大为逊色,陶渊明甚至想立即重写《桃花源记》。你看,这样写,比单纯地写滕头颂不是要妙得多吗? 语文作业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够减负高效,一石多鸟,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会拒绝语文,怎么会不视语文为他们的理想乐园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