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古文新教,让趣味洋溢课堂
语文论文之古文新教,让趣味洋溢课堂 温岭市滨海镇中心小学 丁卫红 【内容摘要】小学起步阶段的古文学习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热情,有着不忽略的作用,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上。在古文教学前,应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拉近学生和古文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成为“乐学者”。其次教学中还要落实朗读的趣味化训练,做到“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的诵读效果。最后古文教学要讲究训练设计的科学性,趣味性,真正达到古文新教,让趣味洋溢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古文新教 学前激趣 朗读求趣 训练有趣 古文是小学阶段课本中出现较晚的课型,加上平时接触不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就是我们老师也认为古文难教,觉得“之、乎、者、也”之类,挺麻烦的,弄不清,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 虽然古文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篇数不多,但毕竟是学生学习古文的起步阶段,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热情,因此小学古文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换句话说,就是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学习古文,一点也不难”“学习古文,真的很好玩”。 一、学前激趣 因为古文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新文体,加上其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拗口)、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容易使学生产生排除、畏难情绪,因此学习古文前揭开古文神秘的面纱,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拉近学生与古文的心理距离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诗词吟读,走近古文 古文也是汉语言文化长河中一枝美丽的奇葩,只是它美丽的面纱未揭下之前学生都感到陌生而难以靠近而已。为此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学习过的古诗词,教学古文之前,让孩子们背诵了几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词,如:《春晓》、《静夜思》、《长相思》等等,这些诗词对孩子们而言易读、易理解、易背诵,因此读起来自然是琅琅上口,吟诵之味自然浓郁起来。这时候老师可以告诉孩子们:古诗词也是古文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古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哦,原来自己早就开始接触古文了。”这样古文就能悄然走进孩子的心扉,与孩子建立起一种亲近感,从而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2.故事导读,亲近古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我们都很清楚,小学的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他们讲故事。再看看我们教材中编选的古文多数是寓言故事或典故,通过文本为学生描绘着一幕幕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情景,比如《学弈》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叫《小猫钓鱼》所阐述的道理相差无几,《两小儿辨日》中孔子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先贤,由《矛与盾》提炼的文言故事《自相矛盾》同学们都耳熟能详,这些都是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经历和已熟悉的故事情节来引导他们进入古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给予他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顺利揭开古文那神密的面纱。 3.文白对读,触摸古文 所谓“文白对读”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古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译文故事,通过学生熟悉了故事内容后再与古文体裁的故事进行对比学习。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古文故事情节都比较的短小精悍,因此对学生而言短时间熟记故事内容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学弈》这篇古文前就是这样做的: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听好了!请大家快速阅览老师发给大家的小故事材料,并熟记心中,2分钟后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好,开始! 师:看完了吗?记得着了么?好的,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结果学生都讲得头头是道) 师:同学们,这个小故事有11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的文章是古文,那么用古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70个字。来,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样用古文来记叙这个故事的。 实践证明,这样的学前导入是独具匠心的,既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为下一步感悟古文进行铺垫。除此之外,古文教学的激趣方法还有很多,如“古名言导入”,游戏导入等等,一个精心雕琢的导入,三言两语便可营造一种古代文化的磁力场,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走进课文,让古文在现代学生心中“鲜活”起来,超越时空化难为易。 二、朗读求趣 唐德刚曾说过:“古文不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而是‘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因此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文是“国货”,不是“洋货”,古文也姓“语”,教学时理应该体现汉语教学的特色,因此古文教学的味道就在诵读品味之中,通过开展趣味朗读,读中学,学中读,乃至读得津津有味,读出古文韵味无穷的感觉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1、标明节奏,吟咏示范 读古文讲究“断句” 。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我们的课文中为了小学生学习的方便,已加上了标点。在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学生自然懂得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句子的意思一些没有标点的地方也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者也便于理解,听者也容易明白。因此,在初读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标出的节奏尝试着拖长音摇头晃脑地读。比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学弈》时就这样去处理:(师出示标有节奏线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几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得不亦乐乎) 标明了停顿,再加上教师现身说法,加强范读对初学古文的小学生来说尤为有效。通过范读,让学生比较老师与自己读古文时的不同之处,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感悟到朗读古文应该语速放缓,注意读出词句之间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音韵、节奏等等。 2、借助图画,整体感知 小学阶段的小古文大都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比如《杨氏之子》说的是孔君平来到杨家,借杨梅对杨家小儿说:“此是君家果。”机灵的杨氏之子巧妙地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还比如《伯牙绝弦》,讲述了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俞伯牙寄思绪于琴音,钟子期都能听出知音的心境,子期死,知音无,俞伯牙绝弦而不复鼓,多么凄美的生死之相交,多么感人的高山流水情。课文的编者为这些故事都配上了生动的插图,为我们的教学创设了相应的情境,如果有效地加以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文,同时也可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古文的枯燥感,从而在边观察插图边诵读的过程中读好古文。 3、联系上下句,推断猜读 学会正确阅读是理解古文内容的关键,所以要想把握古文的要义,就需要教师引导学会正确阅读,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语句意思,培养其推断能力。比如《杨氏之子》一文中有一句:孔指以示小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的“家禽”是我们现在所在运用的词语“家禽”呢,还是两个词“家”和“禽”,因此在朗读的停顿上就很有讲究,前者就应该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后者则不一样,“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很明显,后者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指的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因此这个停顿的确定意味着学生朗读难关的突破,对语句意思理解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时候,老师只要示意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为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上下两句语意相关,后部分的形式上对称。通过这个例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其实古人行文往往对称,而处于对称位置的语句在节奏、停顿上都相似,发现了这个巧妙之处以后就能运用这一原则联系上下语句顺利开展朗读了。 4、变换形式,多样练读 刚接触古文时,学生会因其新鲜还颇感兴趣,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间一长小学生难免会对朗读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也就会随之而减弱,为了让学生在古文朗读的过程中能保持兴趣盎然,教学中就应讲究方法的趣味性。可以创设情境读,可以变换语言形式读,更可以表演读等等。比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有一位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环节: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搞清三个基本问题:“辩”是什么意思?谁跟谁辩论?他们为什么辩论?然后,将辩论的相关内容设计成填表的方式,将表格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研究:两个孩子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找到的理由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独立研究以后,再小组交流,随后集体汇报:先说文中的句子(表面看来是让学生模仿孩子说话,实际上是在进行古文诵读训练),再用自己的话转述他的观点(让学生用跟对方辩的口气说,在趣味表述中,学生完成了古文翻译。教学难点和学习古文的神秘感不攻自破)。 5.背诵积累,训练巧妙 在反复诵读讲解古文后,往往都安排学生背诵积累古文,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以后就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背诵,师命难为,学生就只得知乎者也、摇头晃脑死记硬背起来,这样一来只能让学生惧怕古文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因此古文学习后朗读积累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巧妙,课堂上应该挤出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训练。比如在课的最后安排读写训练、口头运用等等拓展内容。朱兴华老师曾在教学《杨氏之子》的积累拓展训练中就这样巧妙安排:转换语言形式,将古文文本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先填补对话再进行表演。设计如下: 小杨(为孔设果):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视礼,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小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孔君平(语塞,却抚掌而笑)赞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读写说多方位结合的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少“说” 的定式,以古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为手段,积极发掘古文文本中说的因素,进行说的拓展、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读写说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以演促读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有趣 1.了解古今词义,融会贯通 古文也属于汉语言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就单单看着古文中的“之、乎、者、也”之类,就觉得挺麻烦的,但细细地总结,有些字词古今语义上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说“你这话说错了”,古文则是:“此言差已”,再比如说:“曰”在现代汉语中即表示“说”,“善哉善哉”表示“很好很好”。在学习古文前可以让学生对古文中一些常见的字词意思进行了解,比如说可以设计成“连一连”的游戏,让学生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连一连,对一对,在趣味游戏中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平时嘴上说的、耳里听的,有些还是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的,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也降低了理解古文内容的难度。 2.巧用成语名言,迁移运用 成语名言是学生喜欢积累的语言形式,它与古汉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古文的阅读理解上可以与成语有机联系起来,巧妙加以运用,可以成为搞活古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讲《醉翁亭记》,我们可以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人;讲《出师表》,我们可以用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导人: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可以用成语“负荆请罪”导入;讲《鸿门宴》,我们可以用成语“破釜沉舟”导入。当然成语也可以和古文句子的理解有机结合,迁移运用突破难点。一位老师在教学《伯牙绝弦》中的“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两句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句子的倒装形式,并学会运用,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提供ABCC式的词语若干:炊烟袅袅、人影绰绰、大雪纷纷 ……请运用上面词语补充句子:______兮若______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自然对这几个句子有更深入的理解。 3.挖掘非语言因素,拓展训练 教材中选编的古文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有趣,在学习古文内容后,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完《两小儿辩日》之后可进行表演或辩论;学完《矛与盾》后可以为卖矛与盾的人设计广告语;学完《奕秋》则进行“名师是否出高徒”的讨论;学完《郑人买履》可让学生找找生活之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课文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延伸、创新了课堂,达到 “古文新教”的效果。 总之,古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放在首位,不让学生觉得古文面目可憎,反而能乐学爱学。同时教学中还要牢固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多诵多读,读中学读,再通过老师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古文整体的美,更能体会细节的雅。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警世通言》 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3.《中学语文教学》 迷住学生,文言文教学之道 杜长明 2003年08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