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寓创新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寓创新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论文之寓创新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句话,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中,我们应该高举起创新教育的旗帜。‎ ‎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关于创造力,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中学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 ‎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要求、心理需要和思维发展特点。‎ ‎  启发学生逆向思考 我们的思维常常是顺向思考,按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等顺次进行,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变换思路,不要困于常规,换个角度想一想,从它的反面、对立面思考,常常会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  比如:我们从“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等故事中概括出狐狸是狡诈者的象征。但有的学生却认为这是聪明机智、善于应变。这种打破常规的思考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诸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见异思迁”、“近墨者黑”、“这山望着那山高”以及谦虚、骄傲等等问题,换下角度就是个新见解。适当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不被常规思维禁锢住,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学生独特评价的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创造性。但需要注意不能让学生进入诡辩的误区。‎ ‎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 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则是很好的例证。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宁鸿彬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开学之初他就向学生提出“三不三欢迎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欢迎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像宁老师那样鼓励学生,那么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开发。‎ ‎  引导学生做否定性假设 即假如不是文中所说情况又将如何。对理解对象做否定性假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因为你否定这种情况就必须提出新的主张,并提供充分的论据,而这新观点就是学生创造的表现。比如,学完鲁迅的《孔乙己》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孔乙己考中举人、丁举人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那情况又是怎样的?假如孔乙己挨了打后,又像范进一样考中举人,再回到咸亨酒店面对酒客,又是如何?再如,学习《曹刿论战》时,引导学生作否定性假设:长勺之战一始,曹刿即同意击鼓进军;齐师败绩时,曹刿亦即同意驰之,又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由此正反对比,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曹刿讲究战略战术这一结论。这样的假设思考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一定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从已知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少用“是”、“非”、“对”、“错”回答问题,作文一题多做等,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创新能力。如:学完《愚公移山》后,学生写读后感,有写愚公挖山不止精神可佳,有写京城氏遗男助人为乐,也有反其道而行之,指出愚公工作方法不对头,挖山之苦完全可以换为搬家之乐,还有写智叟善于发现问题等等。再如学完《扁鹊见蔡桓公》后的多角度作文,大多数学生能从五六个角度立意。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独到见解,就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  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超常的想象力,即我们常说的创新想象力,它是构成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新想象以联想为基础,但远高于联想,因为它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新生形象,这对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至关重要。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好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讲课用启发式,以启动学生的想象;设疑问难,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布置作业,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开展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想象等。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以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学完《向沙漠进军》后,布置学生思考:假设派你去大西北改治沙漠,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再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出数种治沙方案。学生除详细地列出课本上已有的植树种草等方法外,还有的学生提出引天山雪水、运冰块等办法,甚至还有的学生想象出大规模克隆耐旱植物等方法。随着一个个方案的提出,学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阅读写作的技能,培养了创新想象的能力。‎ ‎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我们社会的发展,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那样的话,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师也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  ‎ ‎    (本文获日照市语文优秀论文一等奖、山东省山东教育社百佳论文二等奖、山东省教科所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