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让写作扬帆起航——“以读促写”的实践探索
语文论文之阅读让写作扬帆起航——“以读促写”的实践探索 温岭市淋川中学 林仁赟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时常可以发现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分裂现象,这种情况带来的是学生在阅读时感觉无味,在写作时感觉空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依托阅读来促进写作的发展,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着力思索并不断实践的科学方式。本文将结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对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训练 以读促写 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教育。对于祖国语文教育而言,这是一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科目,在语文教育的起源和长期发展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读和写的痕迹,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来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在语文积累和实践中逐步认识语言特点、培养语感和整体掌握技能的重要步骤。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阅读训练是沟通老师、学生和作者之间情感的活动,需要在阅读中凸显出学生的不同感受。写作训练是初中生认知自我、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是文学素质的整体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基本常识中,大量的读写训练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朱作仁教授也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读写割裂现象,学生在写作时无法熟练运用素材或阅读过程中了解的写作技巧。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应当严格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正如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整体文学素养。” 一、加强阅读体验,突破写作的藩篱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侧重一个“读”字,“以读为本”,既能增强学生阅读语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能依托阅读来促进写作的发展。 1.在阅读训练中注重“读” ,奠定写作的语感基础。本人曾对学校九年级全部学生的作文作了一次调查,发现从头到尾语气贯通、语意贴切、文从字顺的文章比例不高。48.2%的学生在作文中随处可见语言不通顺、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语病。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语感较差。语感是否敏锐,不但直接关系初中生能否迅速捕捉到文章信息的丰富内涵,从而达到看山不是山的意境,更是写作情感体味的基础。要想对写作驾轻就熟,就先要捕获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课堂内外进行大量阅读,从而形成一种思维敏感性,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上厚积薄发。唯有在多阅读、会阅读、常阅读中,才能尽快增加语感。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引导学生们博览群书,积累起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中朱自清的《春》为例,对于该段的阅读就应当着重体会语感的重要性。“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样的情景,应当让学生在感受和领悟的同时,要进入那样的生机勃勃的春景中,闭上眼睛想,然后张开嘴巴说,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纸上就是有自己情感体味的作文了。 2.在阅读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写作的创新能力。本人在多年的中考作文阅卷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的一些问题:题材陈旧、平淡直叙,手法单调等。究其原因,本人认为缺少丰富阅读基础是重要一点。阅读是锻炼人的思维和智力的重要方式。聚精会神地阅读,原本就是一个不断思索研究、想象、判断、评价的过程。很多人称阅读是对文章的一种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归纳思维等。这些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够在写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解,同时也领悟了行文的脉络。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很有道理的。 以初中语文课本中泰戈尔的《金色花》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这种拟物的笔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要让初中生体会其中的手法,这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应用到作文写作中,就可以产生一大批类似“金色鱼、紫色笔、粉色手表”等拟物作文。 3.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必须渗透作文的思想。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阅读训练是从语言形式入手,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归对形式的认知。写作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是要先确定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考虑文章的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文学性很强的课文,初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入手展现课题,随后让学生谈一谈该文章究竟写了什么东西,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通过阅读课文,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文章中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是用怎样的表现方法的来寄托作者的情感的。 以初中语文课本中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为例,应当先叫学生根据标题聊一聊荷叶和母亲一般有什么关联,这个标题让学生想到了什么,这也是写作中命题作文的一种分析方式。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和学生一起研究文章的具体写法,作者是如何将荷叶和母亲的伟大慈爱形象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可以慢慢地学会借作者的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了。 二、重视阅读记忆,积累语言 学生在写作中,用词单调,词汇贫乏,语言表现力不强。而初中生记忆力强的优势十分明显,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名家名段,把阅读课上成真正的读书指导课,把花样繁多的分析变成扎实稳定的语言训练。 1.重视课内的精彩语言的积累。当学生们领会理解文章内容以后,就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内背诵精彩片段,起到课程之外无法达到的效果。没有要求背诵的课文,初中教师应当安排学生讲出他们最喜欢和最欣赏的语句,并让学生自己回忆,再现场景,背诵课文中的片段或语句,激发学生去积累词汇语句的兴趣。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这段,找出体现捕鸟过程的动词,再让学生反复阅读,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做过的趣事,试着动手写写,那么学生自然就有内容可写了。 2.重视导读记忆。目前,学生们阅读书刊不只有名作名著,更有集体和个人订阅、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可谓阅读书刊杂志琳琅满目,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往往粗略地浏览一下,效果很小。本人在自己班级里开展我国四大名著的竞赛,难度适中,总分为60分,可以小组合作。结果为个人最高是50分,最低是30分;小组合作的,最高是50分,最低42分,且最高的各有一位同学。学生的真正阅读识记知识的很不够。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导读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记忆背诵一些精彩片段,富有感情的语句,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这样就可以入心入脑,效果大大增强。 3.重视写作追忆。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对课文中优美的章节进行精读细研,充分发挥阅读的效用。在阅读中学习写法,学习语言,学习表达,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在写作中,追忆佳作的优美词句段、句式、结构,从而实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目的。例如《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故乡》里对中年闰土的外貌的刻画,都入木三分。老师在教授时也一定作了细致的多角度的讲解,再让学生多读体会,学生对作者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也会记忆深刻了。如果有类似的写作,就不会出现“无米之炊”了。 三、落实阅读中仿写训练,提升写作的质量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 人做文章,若是仔细看得一般文字熟,少间做出文字,意思语脉,自是相似,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底文字。”又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摹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些话说明了模仿可以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改写句子、模仿段落等训练。 1.改写重点词句,品味原文妙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当选择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用换词、改写句式等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想词汇前后所表达的效果是否一致,在比较中品味不同。以《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例,在皇帝裸体试穿的时候,他的大臣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这句话就给学生以巨大的讽刺感。原本没有衣服的皇帝在大家的恭维下,即使发现了自己没衣服也不愿意承认,而大家看到皇帝说是,自然也不会反驳。对于这一句话的改写,是训练的重点,如改成“很美”,那就不能突出大臣们的阿谀奉承的嘴,也更不符合大臣们对皇帝爱美之心的准确的揣测。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推测不同的说话方式会给这个大臣带来怎样的下场。 2.模仿段落,激发写作欲望。模仿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例如《王几何》一文中“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 这段文字描写富有个性特征,且有几分诙谐,学生阅读时也很有兴趣。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动手写自己的老师,此时学生很有兴趣的来展示自己的写作。如有的学生曾这样写他的科学老师:“咚咚咚”,伴随着铿锵有力而又有节奏感的脚步声,一个衣着朴素、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头发稀疏的先生出现在教室门口。他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端着装有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盒子。只见他先用鹰一般锐利的目光扫视了整个教室,发现同学们都坐的很端正,嘴角微微上扬,然后步履轻盈地来到讲台上……这一段描写模仿的比较成功,把科学老师描写得栩栩如生。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文章后,大胆模仿段落,添加生活中的丰富素材,书写生活中发生的事、见过的景色和人物。 3.仿写课文,提倡有效写作。模仿是一种以课本为范本的以读带写的训练。现在的学生普遍认为作文难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其实,我们现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就是很好的写作范文。这些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裁剪、布局谋篇等方面很有特色,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加以模仿。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让学生写一篇题目为《秋》的文章,要求学生以“盼秋、绘秋、赞秋”为总体结构,指导学生如课文一样先概括秋的景物,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最后以赞美作结。例如“绘秋”:“ 桂树、枫树、常青树,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和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着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鸟儿为迁移忙碌着,蚂蚁正在收集冬天的口粮。雏菊、一串红、矮牵牛,一眼望去遍是的:橘黄的,紫红的,争奇斗艳,铺在花坛里,像地毯,还迎着秋风微笑呢!”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结构入手,提升了写作的质量。 叶老曾说过:“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也随之而增加。” 乘阅读之风,扬写作之航。教师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进行联系,在阅读中借鉴探索写作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做到以读促写,这真的是一种有益而又有效的写作训练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志强,陈明华。 真情失落:作文教学的痼疾[J],中学教育,2003年09期 2.许海霞。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1期 3.骆亮亮。 利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7期 4.黄国强。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5.丁向芝。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做好“读写结合”[J],学周刊,2011年12期 6.王凤军。 浅议阅读积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J],华章,2011年14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