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语文之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享受语文之美

跳出功利圈,享受语文之美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眼前显性成果却忽视隐 性成果的获得,忽视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很多教学活动仍然陷 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时候,语文课堂还可以给 予我们更多美的享受,我们要跳出功利圈,回归语文的本真,以期获 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关键词: 新课标 ; 语文之美 ; 功利 现行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一道难关,那便是高考。为了 高考成绩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单一目标,学生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 悔;老师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度的厌倦。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心 灵的共鸣与人文的美感。当《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无法让学生 喜爱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记录答题技巧的时候,我们的功利心, 已经毁掉了语文的美感,将其变成了一门知识性学科。“亦余心之所 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学生再也无从理解;“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学生再也无从触动。美,脱离了语 文课堂,仅剩了可怜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语言为要素、以语文为本位的课 堂。”应绽放人文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蕴蓄精神滋养。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跳出功利圈,享受语美之美。 一、声音之美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 性的活动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它由眼睛的视觉开始,到达脑部思考, 再传至口腔,成为有声语言,再传至耳朵,最后再回归脑部思考。古 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的效果更佳,它有利于传达感情, 促进思考,获得熏陶。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字正腔圆的 朗读,他们的声音或忧伤或激昂,声情并茂。 可是在常态课上,我们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只看到埋头苦读的 身影,看到笔尖舞动,写着各种对或错的文字。我们用默读代替朗读, 用当堂训练题代替诵读体会。语文课堂成了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应试 能力的乏味课堂,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书声琅琅在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师在组织学习《再别康 桥》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读文本就去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对这种程 式化的分析并不感兴趣,缺乏见地,课堂气氛沉闷,而有的老师先组 织学生充分朗读再来学习,学生发言则积极有效。若再辅以配乐,学 生在柔和优美的音乐中,感情充沛地诵读,更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学之美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 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展现社会生活,叩问心灵,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很多学校、老师教授诗歌、文言文、 现代文只讲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学之美的欣赏。为了一纸成绩,他 们把一篇篇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或蕴含哲理,或优美生动的文章 肢解为字音、字形、遣词造句、段意主旨、写作手法;教育论文把情 感认知、文学鉴赏分解为一道一道的巩固强化习题,为每一类型的题 总结出答题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教成数学” 据统计,在现行的苏教版、人教版等各种版本中,文学性的篇目 都占到 60%以上,可见编者多么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再别康桥》 的诗意优美,《拿来主义》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郁顿挫,《梦 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与失意,《劝学》的善辩与哲理……这一切倘 若淹没在无边的题海中该多么遗憾! 三、人情之美 什么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掘人的生命 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现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 由之美。“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情是生 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 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讲解答 案的来源,却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 在急功近利中失却了心灵的共鸣。 语文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纯真温馨的人情之美无时不在,无 处不有。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紧 紧融为一体,“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经 典。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其文章篇幅长,与高考联系密切的东西少就 弃之不学。文学作品中最触动心灵的地方、最有分量的东西,其实就 是一份至纯至暖的人情美。我们应该拿出时间,让学生却体会《雨霖 铃》中的悲伤离别情,《十八岁》中的拳拳父母情,领会《陈情表》 中深挚的祖孙情,感受《满江红》中的壮志报国情……让学生真切体 会到弥漫于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 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美必 会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对此重视不足,敷衍了事。我们很 少拿时间真正让学生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更没有拿出时间结合现 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用心领悟。我们用太过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 只有在寥寥可数的公开课上才会设计这样的步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却将之称为“表演”。 很多时候,语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 “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人文教育,让 学生的内心蓄满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启迪。学《沁园春.长沙》,就要 让学生领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自信;学《指 南录后序》,就让学生钦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 坚贞不屈;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让学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的高洁傲岸;学苏轼《定风波》,就让学生懂得“竹杖芒鞋轻 胜马”的乐观洒脱…… 很多教师担心注重了语文之美,会导致成绩的下滑,损害师生的 利益。然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胜过一切责任感。”当很多老师在 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埋头苦读的时候,反而使学生消退了热爱之情, 产生了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只能得不偿失。其实,享受语文之美, 并不会降低成绩,反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存在的“美”,绝不是浮华的东西,绝不是表演,语文有 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和责任。面对高考成绩的诱惑,面对喧嚣的 众说纷纭,我们要拿出自己勇气和智慧,勇于享受语文之美,勇于坚 持语文本色,使之独具魅力,张扬生命的活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