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品文味,咂滋味,久玩味——批注式阅读教学法初探
语文论文之品文味,咂滋味,久玩味——批注式阅读教学法初探 环山中学 凌兴敏 【内容摘要】 钱梦龙先生曾说:“一种凌空蹈虚的所谓感悟,只会害了语文,语文学习应通过对语言文本的体味和揣摩来落实,而且来不得架空。”这便是对文本的“细读”。怎样让学生细读文本?集自主性、差异性、审美性等特点于一体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而批注阅读培养的就是学生边读边思边批注的习惯。如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指导技巧,使学生学会批注,爱上批注,习惯批注。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批注教学 学习习惯 一、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由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感兴趣,而且效益低,尤其是学生的现代文可持续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难而慢。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首先,我注意到,对话的三方中,学生放在最前面,强调对话的主体应是学生;其次,“对话” 的内涵并不仅仅停留在用“口”阅读、以声对话的层面上,更需要用“心”去阅读,让学生沉潜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亲历阅读历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 如何降低阅读教学的难度?怎样让学生能主动而有效的阅读?“批注”不失为一剂良药。批注这一阅读形式非常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批注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在批注过程中,学生必须用心阅读。这种学习形式下,学生学习有面有点,有浅有深,有同有异,有多有少,有文有道,有读有写……既面向全体,又因人而异,形式灵活机动,思维又不乏深邃与灵动。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 诚然,坚持批注式阅读教学肯定会让师生都受益匪浅,但是,如何让学生会批注、爱批注、善批注,并且乐此不疲,需要教师不断地“引路”、“铺路”,才能让学生顺路前行。 (一)为学生批注“引路” 俗话说:“榜样的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批注”热情,我首先列举了伟人、先人是如何利用批注进行阅读的,从而让学生心生向往之情,燃起他们的“批注”之火。 1.读大师之批注,心生向往之情 “什么是批注?” 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我印发了毛宗岗父子批注的《三国演义》片段和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片段,让学生总结批注的特点,可以从批注的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去分析。学生很快总结如下: ①内容广泛,都是阅读者的自身感受; ②形式多样,圈圈点点; ③语言简洁精要,三言两语。 接着,我告诉学生,批注是一种古老的阅读方式,在明清时期,曾为批评大师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纵情挥洒的舞台。毛主席读书无数并能活读、活用,与他一贯喜爱的批注、再批注的阅读方式不无关系。 “我们写批注有什么好处?”有学生这样提问。我把这个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说说。学生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接受了“批注”这种新事物。 然而,学生在看了先人和伟人的批注之后,还是会担心:我会写批注吗?于是,我利用学生手头的作业和笔记,开展如何进行批注的教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2.看作业和笔记,消除畏难之绪 当我告诉学生,实际上我们作业本上的很多题目都是在促使学生批注,记在语文书上的课堂笔记也是师生共同生成的批注时,学生惊讶地说:“原来批注就是这样的,我也想试试。” 我顺势印发《学写批注》的学案,以朱自清的《春》作为范例,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批注的分类、操作办法,指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不同的层面去发现,从修辞、句式结构、立意等角度去揣摩……通过点滴的指导,学生对批注这一新鲜事物更了解,对写好批注也更有信心。 “怎样写好批注?”学生总结了三点:静心,善思,勤批。首先,学生在阅读时,只有心静,才能“有感而批”;其次,阅读与思考是同步进行的,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是“多情”的空中楼阁,在阅读中善于思考,“批注”才会丰富多彩;再次,在阅读中产生的感悟,想法,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烟消云散。 有了激情,有了信心,教师还要给学生有操作性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想写批注,而且会写批注。 (二)为学生批注“铺路” 1.策略之一--就地取材(以八年级下册课文《春酒》为例) ①课前自由批注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主题、人物的表现手法、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此时,学生不会受到教科书编者的“提示”,不会受到语文教师的“点拨”,自然也不会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人云亦云。让学生自由批注,还可以得到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 由于是预习,批注的要求也较低,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批注之初,可以让学生采用符号式批注,如波浪线“~~~”或直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圈点“〇〇〇”,标在文童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以让学生随读随想随批,一定要给批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②课堂专题批注。 也许课前的自由批注是学生的“孤芳自赏”、海阔天空,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专题批注就显得十分必要,以此来规范、补充学生的自由批注。 首先,确立批注的主题。 确立恰当的批注主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开展。 师:品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你觉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生1:应该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学生朗读) 师:作者“如法炮制”,酿酒的材料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还“不是道地家乡味”呢?“真正的家醅”里有什么特殊材料呢? 生2:作者写春酒,实际上写的是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生3:作者故乡的春酒,味道特别美!美在故乡的风俗,美在故乡的人情。 …… 师:同学们这些感悟就是很好的批注! 师:这篇文章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写得非常有情趣,原因是什么?因为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将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那么,今天,我们就把“品味细节描写的妙用”定为本次批注阅读的专题。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心地朗读这篇散文,勾画你觉得有味道的词语、句子,美美地读几次,把你的感受以批注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用以下句式: 我读 ,其中 这一细节,让我想象到(感受到了) 。 …… 当然,教师在确立批注的专题时,应当把批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尚未达到,而恰恰又是有一定教学价值的对话层面,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如果,教师好高骛远,确立的主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就没有兴趣,更没有能力来完成批注,也就不可能开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批注阅读。 学生批注时,教师要参与其中,尤其是关注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同学,督促其自觉阅读、思考及评点,提示他们可以围绕词语、句子、人物等方面进行评价、鉴赏。对其迸发的思想火花及时地予以鼓励表扬,增强其阅读的信心。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引导其在深入文本上更进一步。这样,既关注了后进学生,也激发了先进学生的学习激情。 最后,交流批注成果。 师:下面小组交流2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你的批注成果。 生:分小组讨论。 师:开始汇报批注成果。可以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汇报,也可以派代表汇报。 (现将交流片段摘录如下) 生1:我读这一句:“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贴切,我到各家喝春酒,吃得肚子鼓鼓的,和蜜蜂到处采花酿蜜,腹部也鼓鼓的非常相似。) 生2补充:我也觉得这个比喻特别贴切,你想啊,肚子圆鼓鼓的动物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小蜜蜂呢?因为小蜜蜂与小女孩有共同之处:都很可爱! 师:那么请你读一读,读出那种可爱劲吧。(生2读) …… 生3:我读这一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其中“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欣喜。 生4: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每到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妈妈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也像文中的母亲似的,“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她们都是贤妻良母的形象代表。 众生笑…… 生5:我批注了这句话:“花匠阿标叔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客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品味“亮晶晶”“ 呼呼呼”等词,我仿佛也置身于当时温馨热闹的氛围之中,况且,作者对当年的这些细节记得如此清楚,足见她对故乡的深情啊。 …… 生6:我读这一句:“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个人喝春酒表示酬谢。”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凑齐十二个人?为什么要起会?起了会又怎么办?我觉得作者这里没交代清楚。 (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 生7:我读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一句,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回到家乡的痛惜之情。这也使我想起了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 师: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 在这堂课中,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阅读,并能在阅读中随手写下品读细节之后的感悟,有对文章遣词造句的评价,有对文章内容的质疑,有由文章产生的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拥有了自主的精神。这种阅读方式极大的改变了原来老师条分缕析,学生埋头死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人。 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见解,然后给自己的批注作适当的修改补充,以达到批注的内容更加完善,更加具体。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发言自然、灵活地作补充,还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课后补充批注 一篇文章学完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深受感染后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或情感。假如教师此时能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便会文思泉涌,跃跃欲试,课后的补充批注便水到渠成,再拿教学《春酒》一课为例,我在课末设置这一任务: 同学们,现在你们正处在人生的花季雨季,刚刚离去的童年的影子仍是那么地清晰,你们现在还在家乡求学,不久后的将来,也许你们会背起行囊,到异乡去求学、谋职……从今天起,用眼观察你的家乡独特的民风民俗,用心珍视你少年生活的独特体验,用笔记录下你们最真实最本色的生活吧!当逝去的光阴永不再来的时候,你会发现童年和故乡就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 2.策略之二--自由选材 批注的内容与阅读教学内容一样,都不能只局限于课文,打开视角,我发现学生批注的内容不仅可以是课文,而且可以是名著名篇,甚至是学生自己的作文。 ①名著名篇,细读细品。 案例1:一学生读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在阅读中圈出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进行评点。他写到:我体会到了主人公翠翠的无奈而又充满希望的复杂心情,可以说这句话直指小说的主题--这是一首凄美的爱情牧歌。 思考:这是批者在动情之处的感想。确实,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 [案例2]一生在预习杨绛的《老王》时,读到老王的住处,作者“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该学生这样批注--问:“那里是不是你的家。”回答一般是“是”或“不是”,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是为什么?显然,在老王的眼里,那里只是他的住处,不是家。由此可见,老王心中的孤独和悲苦。 思考:这是批者于疑惑之处的质疑。“读者必要先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只有在阅读中打开心扉,边读边思考,真正与文本对话,阅读的内容才会走进读者的内心。案例中的学生有了第一次的这种顿悟,我想,他不会忘记他的批注,更是一辈子不会忘记他批注中的“老王”。 [案例3]一生阅读《皇帝的新装》写下如下批注:如果说,皇帝和大臣荒唐可笑,那么全城的百姓呢?“指鹿为马”的故事与此童话故事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世间荒唐可笑之人多矣。 思考:这是批者在共鸣之处的联想。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式批注就能有效地达到知识的迁移,信息的整合。 [案例4]一生读名著《围城》,其中一处鲍小姐为自己的懒散找理由:“这船走着真像个摇篮,人给它摆得迷迷糊糊只想睡。”苏小姐反击:“那么,你就是摇篮里睡着的小宝贝了。瞧,多可爱!”这个学生来了个精要的批注:多么妙的讽刺! [案例5]一生读《小王子》,在“我就这样认识了我的这位小王子。”这处旁批:“我的”这两个字能够表明小王子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在作者心中,小王子已经真正成为作者的亲密朋友。 思考:这是批者于细微之处的发现。阅读绝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能发现如此细微之处,并用自己凝重的语句阐述自己的思考,说明学生真正沉入了文本。 ②学生作文,交换批注 名著所表现的时代可能会离学生太远,名著的作者可能在思想和观念上与我们的初中生读者有代沟,可是学生阅读并批注同学的作文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如此,交换批注可以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批注方法如下: (1)批。在作文空白处批注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 (2)划。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 (3)改。修改错别字、运用不准确的词语、病句,乃至中心、选材、结构、语言等; (4)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 我发现,学生对同学写的批注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教师给他们写的批语的程度,有时他们还为一条批注是否准确展开热烈的争论。 (三)为学生的批注“续路” 教学生写批注,重点当然不是知识的掌握,内容的了解,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而培养学生这些能力、这种习惯是一朝一夕的事吗?当然不是!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历练,更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平台,为学生续路…… 1.课文细读常批注 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批注。 在阅读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思索。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一段:“梦里也记得元旦的,……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此处“无声”中的“有声”,并让学生写长妈妈的潜台词。 再如教学《台阶》一文时,课文后半部分写父亲挑水闪了腰,父亲自言自语:“这人到底怎么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写儿子对父亲的一种爱和感怀,并由此而拓展“你想对父亲说的话”。 2.课外作业设批注 把批注作为作业来布置,并规定批注作业的内容、主题、数量等。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所以我采取以下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第一,小组轮流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抽查1-2个小组。由于人数少,一般以面批为主。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第二,小组交流、互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言,各抒已见,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组长随时记录组员精彩的发言,在大组进行交流汇报。 把课文和作业作为批注的平台,学生会自觉地把批注当作一种常态的学习任务,批注成了他们习以为常的事,学生自然而然养成批注的习惯。 3.竞赛评比亮批注 为了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批注更有深度,也为了让学生在批注中获得成就感,我把每月一节的阅读课作为批注展示课,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中新颖、深刻的批注,并署名。另外,我还把优秀的批注集中起来,编成小册子,供学生传阅。这些办法都让学生产生农民收获庄稼般的喜悦。 三、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效果 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使阅读充满独特的魅力。学生批注的不仅是文章,更是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感受,他们的个性。 1.批注给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就一个同学而言,批注可以给他更多的静思默想的时间,他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也细细梳理。 而就一个班的同学而言,在批注的平台,人人都是主人。在这里,不存在观众,也不存在听众,而人人都是思维者、交流者、发现者、批评者。 2.批注给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批注时,面对着学生们一个个埋头奋笔疾书,耳畔听到的是笔尖与纸张摩擦而发出的沙沙声,那是学生智慧之苗生根、发芽的声音,那也是孩子们思维倾泻于笔端的欢畅。在静思默想中,孩子们的思维向纵深延展,他们凭借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情境,又凭借文字,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大师对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们的感情也是真挚的。 3.批注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契机。 批注的过程,是每一个个体捕捉灵感,点燃智慧火花的过程。一个人的发现毕竟有限,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争辩、智慧的迸发、真理的发掘由此产生,是批注为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民主的平台,它让课堂上的生成更为精彩。 四、后记与思考 1.如何提高批注的质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个体的知识结构、鉴赏水平、思维能力并未完善。从最初的实践来看,学生的批注往往只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由文章的内容而产生的一般的肤浅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的联想上,缺少对文章深层的鉴赏和评价。因而,教师只有有目的有专题地进行一些阅读、鉴赏方法的指导,才能更有效提高批注的质量。由免费教育文稿网提供http://www.eduwg.com 资源全部免费 2.如何处理好自注与互注。批注式阅读当然强调自注,但是自注的质量是有高低和差别的,在自注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收获甚丰,有的学生可能却是收之甚少。如果只停留在自注的基础上,不仅会影响阅读的效果甚至影响到批注的兴趣。处理好自注与互注,是提高批注式阅读效果的保证。 3.如何发挥教师在批注中的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批注式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不能把这个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这样的话,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作用就不可能得以实现),也不能参与的过多(批注式阅读又可能变成了讲读式阅读了,学生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又得不到完全的实现)。如何发挥教师在批注中的作用,还很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7-8期 3、孙立权,《批注式阅读:“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