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图文结合——使阅读有声有色
语文论文之图文结合——使阅读有声有色 【摘要】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与书不断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①。因此,阅读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图文并茂能使学生自由联想、任意想像,使孩子的心灵在感受和体验中愉快成长。 【关键词】图文结合 个性解读 阅读 创新 【正文】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确实,只有大量阅读,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要想大量阅读,首先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强大的动力,因此必须重视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使文字鲜活起来,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在此,我谈谈利用图画——图文结合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 一、以图引入,使阅读更具引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只有用心去设计,使开头如磁铁般吸引人,学生才会觉得我想读下去,我想去探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来吸引学生,结合阅读内容,使学生欲罢不能。 1、图片对比,激起阅读欲望。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先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小村庄怎样美,在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想象中时,话锋一转,说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并随之擦去了美丽的板图,使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心灵受到震撼,文章如磁铁般吸引着他,就是你不想让他读下去,他也会想方设法的去探个究竟。 2、图片演示,引发质疑。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①。“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为有疑才会引发学生去探究。在教学中,我也常利用形象的图片引发学生质疑。如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我先出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而画的苹果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是什么,在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后,告诉他们都是苹果时,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引出疑问。我因势利导,很顺利就进入了课文,而且学生想弄明白原因,在阅读课文时格外用心。 二、以图贯穿,使阅读有声有色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而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 ,与课文的情感相碰撞产生火花,从而感悟文章语文的内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鲜明生动的形象更易使他们产生兴趣。 图文并茂又为全脑阅读提供了客观条件。传统阅读多是“左脑阅读”,右脑闲置不用,结果大脑潜能只用了1%—10%②。据研究,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头脑中的比例是1:1000.借图读文,据文看图或作画,正是左脑和右脑彼此配合,实现全脑阅读的开智妙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一切可以利用图画的时机,让学生图文结合,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展示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 1、补充图片,加深理解 在教学《翠鸟》一课,当学生读到“它的颜色非常鲜艳”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鲜艳”一词,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为什么称之为翠鸟时,我出示了一张黑白的翠鸟图,让学生自己去读第一自然段,然后选择彩笔给图配色。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爱表现,很乐意去读。另一方面,在学生动手配色时,翠鸟的形象已牢牢的印在脑中,且“鲜艳”一词的意思不言自明了,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2、图文结合,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伊瑟尔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 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这说明文学作品不但只有经过阅读才能获得生命力,其意义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会产生,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批评家去发现的客观先验物。”③由此可见,作品的意义是一个变量,师生的阅读活动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创”读。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学生喜爱的图片来贯穿课堂,以此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阅读对象,审美内容。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字字皆情,但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难以入情入境,因此,我充分利用图片的优势,先出示抗美援朝战争中硝烟弥漫的场景及一些英雄壮烈牺牲的图片,把学生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岁月中,再呈现课文插图送别场面,这样,使学生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感知了教学内容,对文章有了独特的感悟,既有利于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以图结束,使阅读意犹未尽。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④ 因此,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 的感觉。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要根据语言内容,将阅读任务适当延伸。这样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点明课外阅读的内容,以便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为课外学科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喜欢适时的利用学生喜欢的绘画形式,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再通过小练笔练一练,使课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己以新的创意去解读文本,学生往往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例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课的结尾,我让学生自己去画一池荷花,然后比比谁画得更引人入胜。学生都是好表现的,因此,他们为了能画出有特色的、吸引人的画出来,就不断的去钻研文本,查看课外书,观察真实的荷花。这样,就很好的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利用多种感官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使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又如:在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结束时,我让学生以“深山藏古寺”为题画一幅图。有了课文的启发,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的画了一片大森林,山脚下有一条小河,一个和尚在挑水;有的画在大山蜿蜒的山路上,一群人拿着香往上走;有的画当当的声音……在这种动态的创作过程中,既让学生遵循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阅读不是机械的,不是强制的,不是单一的,它是学生心灵的呼唤,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回归,是至善至美的生命化阅读的宏伟诗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丰富生命内涵,提高生命厚度,拓展心灵空间,提升生命灵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读这个世界吧!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②、庞维国:《自主学习》 ③、《小学语文教学》(2005、9) ④、谢榛:《四溟诗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