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与学习《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心得所感三篇
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与学习《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心得所感三篇 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 【篇一】 年初以来,**市**县着力选拔、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使乡土人才成为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头羊”,持续为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深挖优选聚人才。建立发现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放宽眼光辨才识才,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等措施,对有技术特长的种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按照“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储备一个”的原则,通过自愿申报和调查填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乡土人才的数量、技能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和综合评定,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五大类,将符合条件的乡土能人及时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按“标签”分类归档、动态管理。目前乡土人才库已入库1138名“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 精培细育强能力。充分利用党校、农广校、远程教育站点及各行业协会等资源,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乡土人才个性特长,依托13个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先后举办党建理论培训班26期,设施蔬菜、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休闲农业管理等培训班50期,重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专业知识指导,组织市县农林牧技术专家进乡村,通过现场专题讲座、解答疑难问题等形式,与乡土人才零距离互动、手把手传授,使专家“真经”与乡村“土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知识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批组织各镇乡村乡土人才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拓展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领头雁。 指导帮扶解难题。由农牧、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42批次196人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指导行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产业基地、合作社、务农人员在“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生产一线中碰到的技术难题。积极鼓励“乡土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着“就近帮扶、自愿结对、因需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1+1”“1+N”帮带模式,组织致富能力较强的乡土人才作为“中心户”,与周边贫困群众结对帮扶,通过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扶,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富民产业链,全县共有1200余户贫困户得到帮扶指导。 储备选拔建平台。落实“鸿雁引才计划”,以乡愁为纽带打好乡情牌,通过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信息,大力吸引优秀民营企业家、技术骨干、复转军人、退休还乡人员、毕业大学生等20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并建立乡贤人才库,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培养,对能力强、素质好、品质优的乡土人才优先推选进入村级“两委”班子,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乡土人才有动力、有舞台、有奔头。 【篇二】 **坚持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扣紧“五个维度”,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引用培育、聚合人才力量,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 把握“高度”,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强**”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职能职责,今年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4次,**委组织部召开5次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工作。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制度,将人才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签订责任书,不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以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为抓手,创新推行“1345”人才工作机制,实施独具阿左**特色的“驼乡英才”制度,进一步规范急需紧缺人才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拓展“宽度”,搭建人才引进桥梁。创新“人才+项目+平台”模式,转变人才引进思路和方式,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医疗联合体、“三区人才”等服务模式,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柔性引进34名专家人才,有效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突出用人单位在识才、引才、用才中的主体作用,跟进“智汇驼乡 鸿雁归巢”、选调等计划落地实施,畅通“绿色通道”,引进高学历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158人,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根据人才特点建立“驼乡智库”储备各类人才,进一步做大人才增量,为各单位融入新鲜血液。 增加“深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沙产业、文化旅游、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四类平台,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8家,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11家,盟级示范园区、基地等13家。分类抓好人才教育培训,依托“干部大讲堂”“双休日大讲堂”等,加强党政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对全**领导干部1700余人开展了专项培训,下派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科普大讲堂等专题讲座140余期,开办岗位练兵、职业竞赛和各类技能培训班25期,提升人才素质,多渠道培养人才。盘活本土人才,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台账”,筹备本土人才资源1.2万人,培育“田专家”“土秀才”2000余人,不断激发激活本土人才主战场、主阵地的内生动力。 把准“精度”,聚合人才发展力量。聚焦沙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切实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力推行“**英才”“**英才”工程,选育“**英才”个人5名、团队2个、人才引领项目3个,共获得奖补资金355.5万元。推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组织实施23个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深化“蓝领精英计划”“百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三区”专家20人,科技特派员67人,服务对象达9000余户,科技扶贫实现了全覆盖。细致制定农牧区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推动富民党建“三链”工程,发挥人才队伍辐射带领作用,新增产业链12条,创建党组织领办合作经济组织12个,多途径、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产值7481万元。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提升“温度”,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继续深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进一步做好高学历人才的关心关爱工作,对“智汇驼乡、鸿雁归巢”计划引进的40名高学历人才进行跟踪回访,组建“鸿雁归巢”学子宣讲团,通过组织交流、宣传活动,给予人才归属感,加大体制外优秀人才关爱力度,选派党建指导员87名,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人才引进工作给予帮助指导。加大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专家人才典型宣传和服务联系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惜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篇三】 近年来,**市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强化牵头抓总职能,抓牢“产才融合”这条主线,依托“院地共建”项目平台,以人才驱动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提升融合辐射、助农服务、引才聚智、党建引领能力,走出一条“人才助农、产才融合”的新路子。 聚焦融合辐射,提升引领带动力。突出抓融合、促辐射,通过“科技小院”模式,搭建起农民与农技专家人才交流、学农联合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平台,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建成“科技小院”16个,其中,**建成核心区、果蔬、小麦、西甜瓜、向日葵、玉米6个科技小院,**县、**区、**建成灯笼红科技小院、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二狼山白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等10个科技小院,“产才”融合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日趋显现。 聚焦助农增收,提升一线服务力。突出抓服务、促增收,通过“科技小院”让专家人才和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科技服务,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提供贴心服务,充分发挥科技转化、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最大效能。比如,**三道桥镇西甜瓜科技小院“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剂”技术比连茬种植增产20%以上;**县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先后引进20多所科研院校、100余名专家学者、30多家企业,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和精细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区积极打造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健全“专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导+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体系,在“三农”一线开展农技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育。 聚焦引才聚智,提升人才吸纳力。突出抓引进、促提升,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柔性引才理念,依托“科技小院”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让更多的“候鸟型”“季节型”高层次人才辐射**,汇聚起助力地方发展的“隐形力量”。通过“科技小院”模式,累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张福锁、康绍忠、吴孔明院士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等国内高层次人才112人,引进9名博士并创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建立自治区级研发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培养8名科技小院人才挂职副**长、副镇长、第一书记等岗位,通过广聚英才为发展“添智聚能”,达到“双赢”效果。 聚焦同向发力,提升党建引领力。突出抓党建、促引领,把党建引领放在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首位,作为集聚人才合力、激发人才活力重要抓手,把人才牢牢吸附在党组织周围,让科技小院成为各类人才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四联四进十带头”“守初心、担使命、联创助农”“助力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系列活动,筑牢人才“政治之魂”;通过产学研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推进人才引进与基层党建“同频共振”;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实现凝聚人心和推动发展“同向发力”,让“科技小院”更具生命力和引领力。 学习《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心得所感三篇 学习《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心得所感三篇 【篇一】 日前,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要切实抓好干部考核条例的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干部考核促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此次会议坚持正向激励总基调,释放出促进干部真抓实干、奋进奋发的强烈信号,为突出提升干部精神状态,做实干部队伍存量、增量文章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治国之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的关键在于审慎举荐,审慎举荐的“密钥”在于识别考察。今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国家事业发展日臻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干部人才。因此,只有画好干部“精准像”,充分发挥干部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树立讲担当、重担当,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方能汇聚起强国兴国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固本培元、锤炼党性,突出政治标准举好“指挥棒”。“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突出干部考核的政治标准、找准把稳干部的政治定位,是我党选人用人的一贯方针,也是保证选贤任能、广聚英才,实现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必须加强源头建设,把紧把实政治标准这个硬杠杠。一方面,要**帜鲜明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政治标准贯穿始终,强化对干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深入考察考核,增强考核政治体检功能,切实将政治上的“伪忠诚”“两面人”辨别出来、挡在门外,督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要坚持强化政治实践历练,鼓励干部到基层一线躬身入事、摸爬滚打,进一步强化党性锻炼、提升政治能力,真正做到接地气、通民声、懂国情,竞相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健康茁壮成长,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选贤任能、奖优罚劣,聚焦实干实效校准“风向标”。当前,有些干部做事“油手油脚”,不出力只出“油”,热衷于耍嘴皮子、玩花架子;有些干部自我麻痹、惧怕斗争,学鸵鸟躲避战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过客干部”把岗位当旅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凡此种种,不仅与新时代党的要求格格不入,更让坚持原则、锐意进取的干部寒了心、泄了劲。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必须精准用人树立新风、弘扬正气。一方面,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大力选拔使用“狮子型”“骏马型”“黄牛型”干部,引导干部争当时代的弄潮儿,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切实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畅通“上”与“下”的通道,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不仅要给敢于扛事、愿意做事的干部“亮亮相”“鼓鼓掌”,还要给“脚踢皮球、等人接招”的干部“清清嗓”“洗洗澡”,真正让敢抓敢管、坚持原则的干部“香”起来,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科学甄别、严管厚爱,夯实制度根基用准“助推器”。“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只有牢牢牵住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这个“牛鼻子”,才能统筹协调干部、培育、选拔、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筛选”出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信任的好干部。一方面,要深化干部考核制度改革,加快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不断提升干部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譬如在考核方式上坚持以“庖丁解牛”式“钻劲”从深从细识别考察干部,在基层干部群众中、乡语口碑中近距离、多渠道“打分”“画像”,不断增强干部考核“精准度”,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工作、考核两张皮”现象发生,切实推动干部考核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另一方面,要警惕“洗碗效应”,牢牢把握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要求,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制度,不搞一“错”否决、谈“错”色变,引导干部放下“干得多、错得多、问责多”的包袱、轻装上阵,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最好的状态、最实的作风担当作为、勇立潮头。 【篇二】 10月23日,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干部考核是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的确,对于组工队伍而言,定期做好组工干部大“体检”,确保“体检”过关,对组工干部健康发展、完善组工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脑CT”,确保政治素质过关。“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对组工干部来说,不断更新政治理论知识,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十分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老实人”。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脑CT”检查时,确保思想上“健康无虞”,保证在政治素质修养上严格过关。 做好“三高检”,确保政策落实过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工作中,组工干部要发扬不破不立的精神,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尽善尽美的追求。要不断强化自身,努力提高调研水平、决策部署能力与工作执行能力。为此,要深入一线、勤于走访调研,努力提高调研水平,让脚下的“泥土”转化为行而有效决策部署的最佳佐证;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不足,提高决策部署能力,为工作推进添加超强“雷达”助力;要追求卓越、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工作执行力,在工作落实中做到精准“瞄靶”。组工干部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三高检”中完美过关,才能切实保障政策落实严格过关、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做好“学常规”,确保作风建设过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组工干部是组工队伍水平的代表与缩影。要知道,打铁必须自身硬。为此,组工干部要做好自检工作,时常钉钉“钉子”、紧紧“螺丝”。毕竟,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组工干部如果作风出现问题,在原则问题上开了“口子”,事后就会被别人当“靶子”,监督执纪就会被别人“钻空子”。“小炎症”如果不被发现,就有演变成“大病灶”的风险。因此组工干部要修政德、思贪害、怀律己,抓作风建设要切实抓细、抓牢,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通过“学常规”检查,保障组工队伍作风建设通行过关。 【篇三】 干部考核是检验干部干事创业成效的有效途径,也是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精准科学、客观公正,强化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加强综合分析研判。这就要求,各级各地要注重把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考核干部,提升知事识人精准度。 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干部考核作为识人察人的重要环节,如果考核不实、方法不精、运用不当,不看具体事、不看实际效果,或者平时不考核、“临时抱佛脚”,就会造成考核失真、识人不准、用人失当。现实中,有的单位开展考核往往临考前才“磨枪”、在考中“走马观花”,有的开展考核时搞“一表通”、不注重区别对待,有的开展考核只注重查资料、看包装……种种简单机械的考核,不但难以考准、察实干部,造成识人失准、用人失当,还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影响选人用人精准度,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得人之要在审举,审举之要在核真。各级各地要切实按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要求,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激励引导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升考核精度。古有李克“五视法”、庄子“九征”识人术、诸葛亮“七条识人之道”等法,不失为古人知人、识人良法。今天,我们提出要“全方位、多角度”精准识别干部,就应注重把正面评价和负面反映、平时表现和危急时刻表现、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看“门面”与看“后院”等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考核干部,提升考核精准性。坚持分级分类。按照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功能定位等不同,精细化制定干部考核内容,拉直考核“标尺”;针对干部所在行业、所处区域和年龄段的不同,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让考核真正成为促进事业发展的“指挥棒”。改进考核作风。摒弃看资料、听汇报的做法,摒弃“上下一般粗”的考核方式,真正走出资料堆、走到工作现场,综合评判干部实绩,客观准确了解和评价干部。注重群众评价。走到群众中去了解干部,听听群众对干部平时表现、一贯状态的反映,了解干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把干部能不能担当、敢不敢扛事、能不能成事作为识别、评判干部的重要标准,真正把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作为干部评价、选用的“试金石”。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挂钩,对那些实绩突出、一贯考核优秀的,及时提拔重用;对那些考核名次靠后、群众评价不好的进行约谈提醒,对不合格者坚决调整。通过立起考核“度量衡”,推动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实干者实惠,营造良好选人用人政治生态,促进事业健康发展。 立政之道,察吏为先。新时代新征程,各地要切实抓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的落实,改进干部考核方式,精细、精准制定考核内容,强化干部考核作风,用好用活干部考核结果,不断提升知事识人精准度,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凝聚推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奋进力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