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3篇
2020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3篇 【篇一】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 泸县二中地处泸县县城。初创于1941年,1996年建成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建成四川省示范性高中。 校园占地256.8亩,建筑面积13.35万余平方米。学校由校本部和城北分校构成。本部74个班(高中55个,初中19个),分校16个初中班。全校学生5798人。教职工344名。267位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2.7岁,33.3%的教师接受过研究生课程培训。 泸县二中在贯彻“三个代表”、实践“三个转变”的过程中,自主发展、强力竞争、实现办学效益的突破;更新理念、多元筹资、实现办学条件的突破;党政重视、打造“航母”、实现办学规模的突破;抓住机遇、争创品牌,实现办学层次的突破。1990年以来,连续14年保持高考泸州第一的位置。近年来,连续两届保持“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的称号。学校在创牌过程中,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做到同步发展,与时俱进,发挥“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作用。现汇报如下: 一.明确的工作指导思想 泸县二中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杰、创造、创业”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认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通知》、《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普活动纲要》,按照《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实施条例》和“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全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蓬勃开展。 二.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为了确保科技创新教育的健康有序开展,成立了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处室主任为成员的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教育科研处。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师特别是数、理、化、生、信息技术教研组教师的履职考核范畴,在打造名师队伍的同时,着力抓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层机构设“七处、一室、一中心”,教育科研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工负责职能管理。教育科研处有2名副主任负责奥赛与科技创新的指导协调。学校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管理,突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中心,抓好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对象。组织一批有特长爱好的青年教师参加泸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辅导员协会的活动。完善了目标责任制、成果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技创新教育成绩卓著的教师可申报“教育科研标兵”荣誉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教育科研标兵”享受学校的特别津贴。学校为教师科技创新才华的发挥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年初有计划,过程有检查,记载有资料,年终有总结。 三.常规的科技创新教育 1999年,校行政发87号文制定了《泸县二中关于创建科技规范学校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青少年科技示范校的创建工作。2001年12月20日,省科协、省教育厅联合行文,确定泸县二中为首批“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川科协〔2001〕51号)。学校制定了《泸县二中“十五”期间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规划》,科技创新教育从此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1、利用学科课堂主渠道,有机渗透科技创新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努力实践着几个传统观念的变革:把青少年科技活动升华为教育,变“活动”为“教育”,由外向内、内外结合,将科技教育全面地由课外向课内各学科渗透,变少数为多数,由表层向根本发展,力求形成有机统一的完美和谐的科技、文化、品格的教育观,让学生得到科技规律、思维规律、创新品格方面的体验和收获。数、理、化、生等各自然学科主要担此重任,社会人文学科亦相应承担这一任务,将科技创新教育融注于常规教育教学之中,启迪鼓励帮助学生在“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亿利达”杯青少年发明奖等各类评选活动中展示聪明才智。 2、编《教科苑地》进行理论辅导,投巨资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 教育科研处定期编发《教科苑地》,作为让广大教师增强教育教研能力与科技创新教育能力,并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导向性刊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按照示范性高中的要求,打造一流的实验、科技教育环境。2001年,耗资350多万元,新建六艺楼,面积5400多平方米,建设规范的实验、科技、图书用房。投资500多万元,配置理、化、生、科技教育实验设备设施,按双Ⅰ类标准配备。2001年,建成200多个信息点的校园网,建成校园网网管中心及外部信息接口,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媒体演播系统,并与全校教师家庭计算机联网。全校各班基本建成多媒体电教室,“管、建、用”均衡发展,成为首批“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目前,新校区建筑面积为11266平方米的科技大楼正在紧张施工,学校的科技教育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校社联合,在龙脑桥镇设立生态园基地。 3、开展科研课题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教育。 学校在“科研育师、科研兴校”理念引领下,围绕“三成两创”办学思想,实行了课题资助金制度、坚持科研教改实验研究,形成了领导带头、理论先导、教改开路、分层推进、规范管理、成果显著的特点。已结题的《电化教学策略促进中学生优秀学习品质培养研究》获中央电教馆成果评比三等奖,《中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终身化培养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普教科技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9个课题获市、县政府奖。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教育技术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省级课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市级课题《学科创新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都与科技创新教育紧密相联。学校组织编写的校本课程《科学的天梯——科学方法36》将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学校是“泸县科研成果推广先进单位”、“四川省中小学创新知识和技能教育实验研究实验学校”。 4、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拓宽科技创新教育空间。 学校从2001年起,重点在高一、高二及初二年级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勃勃生机。 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原则上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师生培训,提出课题,各备课组推荐课题供高一学生选择,高二年级则以自拟课题、教师提出参考意见后确定,这两种方式都实现了师生互动;课题见面,各科教师与学生见面,为课题做广告,吸引学生选择,选题分组,根据学生的“课题申请表”所填志愿分组;可行性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组自陈研究方案——导师团、学生质疑——学生自评和导师团评议。实践体验阶段:各课题组运用观察法、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实验法、讨论法等认真开展研究。成果形成阶段:各课题组整理、分析资料,并以论文、调查报告、实施图片、科技小制作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课题就地取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科学。涉及到科技创新、经济、文化、环保、饮食、审美、法律、心理等方方面面。高2004级的课题达66个。高2005级的课题23个、高2006级的课题48个、初2005级的课题25个。择优在全校展示受到好评。如“化学魔术”课题组成的“夜光灯、会跳舞的木炭、电解食盐水、烧不坏的手怕、晴雨花”等20余种化学趣味小实验,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科技的热情;《泸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状况调查》、《泸县九曲河生态调查》、《泸县退耕还林调查与研究》等课题受环保部门与人民的关注。 5、组织开展科技节活动,让创新智慧闪光。 在部分年级开展了《实验探索与制作》科技月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学校科普领导组的酝酿设计,形成为每年一届“科技节”的制度,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的目的明确: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批判反科学现象,开展有意义的科普宣传、学习、实践活动。活动坚持了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兴趣性、多样性原则。活动内容丰富:“大手拉小手”活动,先后特邀高84级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艳研究员,现任国防科工委副研究员、“神舟五号”设计者之一的陈有荣校友,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魏泓教授等来校作科普报告;高科技教育主题活动,组织科技活动,内容包括数、理、化、天、生等基础学科和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如“太阳能利用系列活动”、“怎样防止污染系列活动”、“土地与国情”、“生活中充满化学”、“模拟火箭发射活动”……等系列活动;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少儿科学幻想绘画活动;计算机网页制作及机器人制造活动。活动力求做到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富有教育性、创造性。 6、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争取科技创新大赛获奖。 在科技创新教育普遍开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激发创新思维的闪光,组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的攻关队伍,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中重点指导,凝聚师生智慧,攻克技术难关,分析理论依据,确保让一批优秀项目在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榜上有名获得奖励。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理、化、生的奥赛亦大致按照上述精神办理,为一批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信息技术大赛以数理化生奥赛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四.可喜的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教师带动,学生的科技创新之光就会在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中点燃,创造发明就会在细心观察科学思考的生活中诞生。向学生倾注爱心,让他们对科技“创新”不陌生,从而接近它、走进它、实践它,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1、2001年7月26日,年仅27岁的青年教师李开贵的“高中气体三定律综合演示仪的设计和制作”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展评壹等奖,并获国家专利。本次展评,在全国各省、自治区推荐的507件作品中,仅产生一等奖20名。李开贵作为我市获此殊荣的对象,实属来之不易。该同志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科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2、2002年,在“四川省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吕旭,蒋小琳、王静等3人的《浮力产生的原因》荣获省级优秀项目一等奖,“不锈钢采水器”、“适用电话检修仪”等2个项目获省二等奖,另有2个优秀项目和2个优秀活动获省三等奖。在市级大赛中有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学校荣获省、市优秀组织奖。尹朝勇、李开贵撰写的《废塑料可乐瓶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荣获市、省科协举办的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3、2003年,在“四川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省级优秀项目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 高2005级7班刘颖制作的多功能台灯,在普通台灯上增加了两个功能:一是在晚上来电时触发台灯点亮,方便你接听电话,这样就可避免许多麻烦,接听完电话,延时一段后自动熄灭,这样也方便你回床睡觉;二是用电话触发延时熄灭,制造假象,这样就可让小偷产生一种错觉,同时台灯的调光、计时、闹铃等功能不变,而且白天自动锁定。科幻世界杂志社《飞》编辑部的《创新指南针》(2003年金秋号),卷首篇《榜上有名》,称“四川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一等奖获得者们为科技太阳系里最耀眼的九颗行星;刘颖名列九大发明新星之首。《飞》编辑部将拟于今年4月中旬请院士来我校作报告,并开展科普宣传联谊活动。 初2005级3班刘蓓蓓同学,一次在家中发现她爸爸所用的拖帕被打湿后不易拧干,拖地后用手去拧易脏手,她经过反复思考、设计、制作出《“不脏手”拖帕拧水器》,荣获四川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一等奖。该项目还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2L.02245111.0]。 2003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编导毕晓华到校采访;12月3日及12月23日下午5点半,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异想天开”栏目两次播放了泸县二中科技小发明节目。 4、2004年,在“四川省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高2005级16班学生罗象宏的“等和式中的乘积规律”获省优秀项目一等奖,另有3个项目和活动分获省优秀项目、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 5、信息技术大赛,2002年荣获“成都数码广场杯”四川省首届中学生信息技术竞赛高中组二等奖、初中组三等奖;在2003年举行的第八届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2人荣获二等奖;在2004年举行的第九届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3人荣获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6、2003年,泸县二中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战绩辉煌。我校共获一等奖1人(全市1人),二等奖11人(全市共14人),三等奖14人(全市共25人),省级一等奖4人(全市共8人),省级二等奖11人(全市共16人),省级三等奖27人(全市共48人)。泸县二中该年奥赛共计获奖26人(全市共40人)、省级以上奖68人(全市共112人),创校史纪录。 7、2003年,荣获四川省第九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评选活动组织工作奖、四川省第十一届少年百科知识竞赛优秀集体奖。 泸县二中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虽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还存在挫折与困难。我们决心弘扬“治学严谨、学习勤奋、作风踏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在全面迈向一流示范性高中、打造西部中学教育航空母舰的进程中,让科技创新教育与各项工作一道同步发展,再上台阶,再铸辉煌。 【篇二】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 一、调查研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 全省关工委系统,认真调查未成年人保护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工作。X市关工委对未成年人的状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X市人口440多万人,未成年人61万多人,占人口总数的13%左右。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其原因: 1、家庭环境影响。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90%以上家庭残缺不全,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亡故、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等,致使孩子缺少直接的管教和正确引导。 2、农民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3、普法教育弱化。 4、缺少管教的孩子容易受网络里各种暴力游戏及影片中反面人物的影响,有的孩子甚至模仿黑社会老大。 5、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健康,逆反心理强又缺少疏导。 犯罪主体呈六种态势: 1、文化水平低的多,初中生和技校学生占很大比例。 2、低龄犯罪比例增加。 3、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增加。 4、独生子女犯罪率高。 5、在校生和辍学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6、女性犯罪率上升。 针对这种情况,X市关工委主动配合检察机关,积极推动对符合条件的犯罪未成年人依法启动特别程序,在惩戒的同时加以保护。X市关工委率先携手X市检察院开展“附条件不起诉”工作,基于其犯罪事实、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及犯罪后的表现等因素考虑,实行附条件不起诉,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一定的义务,并视其履行义务的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对其提起公诉。 基于上述考虑,X市检察院制定了《附条件不起诉操作规程》,规定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适应程序,监督机制及考察帮教机制。X市关工委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犯罪嫌疑人在考察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犯罪嫌疑人按规定时间和方式向相关部门报告,相关部门将考察情况及时向关工委汇报,关工委拿出考察建议并及时转送给检察院。 由关工委牵头,建立帮教机制。协调指定专门帮教人员,帮教主体由基层关工委、家庭、学校及社区机构等组成。将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纳入社区矫正适用范围,进行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建立检察机关定期考察回访制度。教育部门做好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的留校、复课、就业、升学有关工作。 五年来,X市关工委、检察院关爱团先后参与检察院办理附条件案件8件29人;同时对犯罪轻微、认罪态度良好、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初、偶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采取相对不起诉11件34人。至目前,涉案未成年人63人,无一人发生违法犯罪现象,大多数已升入大学、中专就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X市船营区检察院未检科,受委托管辖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审查起诉工作。X市关工委及船营区关工委主动跟踪“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成立了法治关爱团,开展了“护航青春”志愿服务工作。 法治宣讲团聘请退休的高级法官为成员,深入到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联系学校发生的案件,给学生讲法治课,还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举办模拟法庭、建立关爱书屋等形式强化法治教育。 护航青春”的志愿者们对涉罪不诉未成年人以各种方式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使他们走上正轨。10年来,船营区办理不批捕案件93件276人,通过帮教,不捕不诉案件无一人重新犯罪。2017年,X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对涉罪不诉未成年人进行帮教,3人已顺利升入大学,3人进入中专学校就读。 二、在全省推广“青少年模拟法庭”普法教育经验 省关工委通过调研,总结了X市中级人民法院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普法教育的经验,并在全省关工委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进行推广。 X市关工委从2010年开始,在市X中学等16所学校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教育活动。X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把支持院关工委办好“青少年模拟法庭”,作为在青少年中开展法治教育和法律普及的重要载体,与X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团市委、X师院、X中学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订方案,保证“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操作性。 市法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孔繁明亲自动笔撰写“脚本”,认真进行“庭审”准备,逼真地演绎法庭的神圣、法律的尊严。使台下的学生在“庭审”震撼中,感受到法律的后果,守法的必要。X市法院关工委在每次模拟法庭结束后,都把庭审全过程录制光碟,组织学生收看。 8年来,市X中学等16所学校先后有100多名学生在“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有2000多名学生现场观摩,全市的学生观看了录制光碟。X市16所中学实现了连续8年零犯罪。X市法院关工委还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选派法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名誉副校长。到现在,全市共选派法治名誉副校长127人,进入119所中小学对接,还有80名在职法官和退休法官经常参加法治教育活动。 全省不少地方运用“模拟法庭”的形式教育未成年人。不久前,X县政法系统关工委与X县人民法院在“绿色家园”中,开展模拟法庭教育活动。X县职业高中80多名学生参加本次活动。这次“绿色家园”青少年模拟法庭庭审展演的是县法院提供的真实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活动由县政法系统关工委主任孙晓红主持,形象逼真,针对性强,活动结束后,县政法委书记作工作部署。X县政法委已连续8年送法进校园,效果很好。 2014年以来,X县连续5年实现了未成年人零犯罪的工作目标。集安市运用“模拟法庭”开展教育,95%以上的乡镇、村、社区、学校已经实现多年无犯罪记录。 三、加强法治教育,深入推动“两法”落实 全省关工委系统在法治宣传教育中,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简称“两法”)作为重点。X市关工委和市司法局从今年开始联合组织“五老”,参与社区服刑、戒毒(康复)青少年矫正矫治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培训,让“五老”志愿者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目前各项工作均已到位。延边州关工委与州司法局成立依法治州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开展“十百千万”法治教育活动,即全州组建10个宣讲团,聘请199名法治宣讲员、每年进行1000场次报告、受教育者10万人次。 他们深入到中小学、社区、村屯宣讲“两法”,效果很好。伊通县关工委和县政法委、教育局关工委贯彻实施“两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16年以来,全县51所学校、9个社区、187个行政村,实现了未成年人零犯罪。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组织宣讲。县政法委关工委联系实际编写“两法”宣讲提纲。县关工委组织有宣讲能力的老法律工作者、老教师和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律顾问成立宣讲团,深入到学校、社区、村屯宣讲“两法”。全县共有法治教育宣讲团成员77名。 2、固化教师学法用法制度。县教育关工委起草了《教育系统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意见》,以县教育局名义下发,在德育教育和相关学科中突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3、落实部门责任。县关工委与有关部门协调把贯彻落实“两法”作为常态化的重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形成规范,形成制度,强力推进“两法”实施。 4、形成帮教体系。县关工委与县政法委、教育局关工委,广泛发动“五老”,采取“大手拉小手”“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为特殊关爱对象排忧解难。他们采取以案释法和现身说法等方法对帮教对象进行法治教育。 5、运用“两法”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实行“三个坚持”,即坚持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坚持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坚持对未成年人严重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 【篇三】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 一、前言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尚未形成自己的个性,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二是青少年大都通过角色模仿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所以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也易把不良行为作为自己模仿和参照的对象;三是情绪和行为倾向于两个极端;四是个体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伤害。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的个性,而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区域除了家庭、学校就是社区。相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往往是社区文化环境欠佳,亚文化盛行的区域。“社区文化为社区居民所共享,同时也强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样一来,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求开展有效的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给予青少年一片干净、祥和的成长空间。 二、开展社区工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 (一)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是他们的主要成长空间 据粗略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一年中约有170多天的节假日和双休日,而这么多时间里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社区里度过的。他们在社区完成课后任务,在社区里玩乐。所以社区内的状况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区是青少年直接接触的外部环境,社区环境和社区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个性的形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个性还未形成,边缘性强,可塑性也强。从他们接触的人和事上可以看到他们社会化后的影子。社区文化会被青少年所内化,当然也包括黄赌毒等糟粕文化。甚至是社区结构布局对青少年都有重要影响。如果社区楼下就是游戏室,这无疑会增加楼上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打游戏的机会和时间。因此开展正式、系统、专业的社区工作对这些进行管理就显得很必要了。 (三)青少年会有许多要求寄托在社区上,包括学习的机会、劳动就业的培训、提供解决日常问题的途径、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等等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会把很多人甩在精神或者物质的困境中无法自拔,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能自立的青少年更需要借助专业社工的力量。在成长期的青少年不仅对外界依赖性强,而且对资源需求量也大。两个同样资质的孩子,一个投入大资金、大精力进行培养,一个则是有限的经济支持,甚至是食不果腹,两个孩子的未来也极可能是天壤之别。这就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使它得到配置,让每个人都获得健康成长的保障。 三、社区青少年服务的现状 (一)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活动、计划无法付诸实践 由于目前社区青少年工作开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再加上许多工作都依靠政府实行,所以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捐赠也非常有限。 (二)对社区青少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有部分社会工作者都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把青少年社会化的责任完全归于家庭和学校,似乎没有社区、社工什么事,忽略了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三)专业的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薄弱 社区工作者多是年龄较大、缺乏专业培训和专业素质的人,很少有能够根据专业知识和理论提供专业服务给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吵就劝,错就骂,行不通就撤”的现象大量存在。 (四)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认识不到位,导致服务定位不正确 许多年以来,社区各项服务都是由政府倡导和组织的,社会大众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缺乏,而且这种由上级命令式的服务工作在执行时会缺少灵活性,各级工作人员难免在工作中加上自己的价值因素。 (五)我国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实践还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青少年服务工作的发展滞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社区开展了服务内容有限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地域差异大。此外服务的制度规范性不强,一方面制度不完备,另一方面存在有规范不遵守的现象。 (六)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最初提出社区服务概念的时候就带有很大的经验性色彩,不同行业的人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进行解释的。他们着眼于多种多样的具体工作,始终不能站出来顾全社区整体的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发展始终滞后,没有深刻的突破和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开展也失去了活力,与专业化道路有了很大的偏离。 四、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思路 (一)拓展服务经费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这是发展此项工作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鼓励社区经济实体的发展,为社区工作发展提供资金,充分发挥这些经济实体的作用,并保证资金确实有效地用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上。要调动广大居民积极性,扩大社会参与度,赢得更广泛的社会捐赠。此外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服务对象进行有偿服务,以服务养服务,这种经营的方式也会促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要让全社会包括社区工作者对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加大社区工作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树立正确、全面的认识 通过社区内宣传、社工服务上门、新闻媒体宣传等改变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以寻求社工帮助为耻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可以找社工,想到社工。同时工作者也应把服务青少年视为自己的天职,不能拒绝、推脱。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 (三)提高社区青少年工作者专业素质 成立一支专门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对工作者进行培训,实行考试上岗,实施严格的按能力晋升制度。同时可以招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聘请离退休社区工作专家,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 (四)肃清社区文化环境,弘扬传统美德,活跃社区气氛 青年文化是一种从属文化,它永远被镶嵌在特定的主导文化之中,且大多数情况下与主导文化是一致的。不良的社区文化必然导致不良的青年文化,在不良文化下成长的青少年就是不良青少年。社区工作者可以向社区居民讲授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对好行为加以称赞、奖励,对好精神加以弘扬等。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养成正派的生活习性。 (五)扩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服务范围,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工作不能局限在对少数青少年提供已有的几项服务。而应满足居民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应设法开辟各种渠道,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学习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化解纠纷,摆脱困境。 (六)解决理论的深度问题 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可以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本土化,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前进,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二是鼓励从业人员、各大高校学者、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奖励对理论发展有较大贡献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