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想5篇与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感悟6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想5篇与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感悟6篇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想5篇与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感悟6篇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想5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坚持唱好“四部曲”。‎ 把牢选人用人“方向盘”。“选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打击一大片。”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就是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及时把那些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任用起来。通过巡视巡察、专项调研、民主生活会、一线考察、座谈交流、年度考核等方式,全面识别了解干部政治、作风、能力、实绩、廉政等各方面的情况,把政治上的投机者和行动上的“两面人”辨别出来,大力选拔和重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基层一线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要自觉防范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匡正党内政治生态风向标,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抓实教育培训“动力泵”。“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把提升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要聚焦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新要求,主动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着力在筑牢思想之魂、补齐能力短板、提升培训实效上下功夫。按照《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部署要求,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近平台和线下专题培训与常态化学习,突出政治标准,坚持按需供给,实行“量身定做”和“精准滴灌”,让“套餐式菜单”变为“点餐式菜单”,为干部提供丰富的“营养套餐”,着力培育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用好考核奖惩“指挥棒”。“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要制定以实绩为导向、奖惩并举、能上能下的考核制度,优化干部考核方式,整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专项考核等结果,建立干部信息“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注重“一把尺子量到底”,把干了什么事、干成多少事、干好哪些事、群众是否满意、身边同事是否心服口服等作为重要评判标准,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让优秀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物质上有“甜头”,精神上有“靠头”。防止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让“千里马”歇步,不让“老黄牛”撂挑。‎ 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化人才发展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感,对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布局、优先发展,栽好“梧桐树”,引进“金凤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人才保障,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生动局面。‎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必须练就真本事和硬实力,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彰显党员干部的“硬核”力量。‎ 抓准自身建设的中心要点,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硬核”。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在诸多繁杂而又任重道远的前行路上,我们能够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力量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这是我们在政治建设上的“强弓”“长箭”,党员干部不仅要会用这样的天然优势,更要善于用好长处。细致来说,党员干部就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实践中努力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信仰、忠诚,更是担当。要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情怀,牢牢掌握“强弓”和“长箭”,忠诚党的领导,坚决听党指挥、为党尽责,坚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意识,锻造崇高的政治素养,把政治素养外在于行动之中,攻坚克难,战无不胜。‎ 把握中心要点之精髓,诠释党建引领助推器作用。叠叶与高节,具从毫末生。党的建设是我们前行的星火之源,是我们党员干部理论知识的“活水源”。因此,党员干部要大力推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将学习理论素养作为必修课,脉准中心点,使得思想受到洗礼与理论得到熏陶,坚定理想信念,并身体力行。新时代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经紧密切合时代要求,努力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员干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将理论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要让自身有所作为,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必须补“精神之钙”、扬理论之帆、稳思想之舵,铸“铜墙铁壁”,营和谐社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飘扬鲜艳党旗,强作风,抓落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直戳难点痛点,以朝气磅礴之势奋战在新时代征程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先锋模范作用。以“夙夜在公,忘我工作”的态度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钢铁意志,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迅速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调度资源,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推动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彰显了党的号召力。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党员干部要用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行动来取信于民,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力奋战,啃下困中之困、贫中之贫的“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不断迈向新征程、开创新境界烙上“红色基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党员干部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让青春因奋斗而精彩,让生命因奋斗而升华。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将青春奋斗的身影摄进新时代美好篇章中。‎ ‎【篇三】‎ 近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任人唯贤,有德有才之谓也。”德与才偏废哪一方面都是不妥的,“德”与“才”就好比两股绳,党员干部要做到德才兼备,就要将两股绳拧成一股绳。‎ ‎“两股绳”各自都要硬。德与才虽各自含义不同,但两者都重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员干部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担当起新时代的重任。党员干部的德包含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第一位的是政治品德,看一个干部政治素养高不高,主要看是否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党员干部的才主要是指能力突出、专业过硬。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做到重视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勇于实践,在急难险重的任务和艰苦环境中的磨炼本领;践行担当,在扛起时代使命中提升自身能力。‎ ‎“两股绳”彼此有联系。党员干部要做到德才兼备,不仅德与才都需做好,也需正确地把握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不是相互独立,它们彼有着联系。一方面,有的干部工作能力欠缺,尽管在德的方面无可挑剔,但会影响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德也会因此失去感召力;也有的干部离德的有关要求差距明显,虽然才华出众,不过其才华的发挥会因为德不足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一个干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工作,他的工作经验、能力才干等自然会不断增强;如果一个干部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考虑问题周全,这工作中很有创造性,这对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贯彻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尊重群众、依靠组织,都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两股绳”要拧成一股。德才兼备并不仅仅意味着党员干部有德有才,而是要将德与才有机结合,将德与才拧成“一股绳”。要坚持以德为先,用德来规范才。德之要是作风,作风是德的外在反映,关系到干事创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党员干部要始终讲政治作为第一要务,必须在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用德规范才,使才沿着正确的方向与目标前行,充分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所用;要坚持以才立身,才必须体现德。面临着发展的新形式、新任务,党员干部要练就真本领、硬功夫,面对各种急难险重问题时临危不乱,面对风浪好不动摇。要将好钢用到刀刃上,将聪明才智用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到人民最关切的地方,让德在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展现。‎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人们注意到,在以往提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基础上,新增“优者奖”的论述,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 树立干事创业的导向。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实施奖励制度是激发干部动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按绩授奖、奖不虚置,采取及时奖励与定期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对忠于职守、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干部进行奖励,树立“谁干得好就奖励谁”的导向,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从而树立干事创业的标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褒奖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激励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树立争先创优的导向。奖励的功能在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按照好中奖优的方法,对在处理急难险重任务、承担专项重要工作和在履职尽责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干部进行奖励,有利于形成“人人争上游、事事创一流”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奖励对象进行公示,组织宣传报道先进事迹,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大力营造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着力体现奖励的先进性、示范性、引领性,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机制。‎ 树立埋头苦干的导向。对优者进行奖励,可以让干得好的干部,在职务职级晋升受到职数限制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激励,形成以提拔使用来激励干部的必要补充,进一步丰富激励干部的途径、扩大激励干部的范围、提高激励干部的效应。通过健全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让干得好的干部在没有提拔晋升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得到组织的认可,不让流汗者流泪,不让吃苦者吃亏,从而激励干部立足岗位职责,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树立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踏实干事的导向。‎ 树立关心关爱的导向。奖励不仅是对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干部的关心。通过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通报表扬,对做出重大贡献、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通报嘉奖,对做出特别贡献、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给予记功、颁发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发放一定奖金,让干得好的干部得到组织的关爱。注重把奖励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先创优和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让那些埋头苦干、担当作为的干部受到器重,让那些攻坚克难、实绩突出干部受到激励。‎ ‎“优者奖”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动力。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形成正向激励,增强干部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切实激发干部全身投入大战大考、全力推动决战决胜,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组织部门是执行者,组工干部是实践者,要努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当工作中“最美匠人”,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以“一针一线缝”的执着,精益求精抓落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组工干部,既要做“通”才,更要当“专”才。面对新时代组织工作新要求、新部署,应常怀“归零心态”和“空杯心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成为组织工作的“活字典”“政策通”;要固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对每件工作、每道程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以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工作态度来工作,把每一项组织工作都做成“精品”。‎ 以“一锤一锤敲”的坚韧,心无旁骛干事业。保持埋头苦干的奋进激情,苦干实干抓落实是组织工作的基本功。当前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工作,每一项都来不得半点虚功。组工干部带头要在“实”字上下足功夫,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带头形成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作风,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正融入工作,做行动的巨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紧扣工作部署,增强处处争第一、时时扛红旗的意识,确保工作任务抓一件实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以“一关一隘夺”的闯劲,追求突破趟新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精神也是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要有一颗敢变的心,紧跟新时代新要求,将创新力根植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决摒弃“靠、等、要、看”的守旧思维。要有能变的能力,不断强化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锻炼,增强知行合一能力,才能拥有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涉足“盲区”的“金刚钻”。要有善变的行动,创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瞄准问题,深入调研,问诊号脉,才能开出对症良方,创出崭新业绩。‎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感悟6篇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感悟6篇 ‎【篇一】‎ ‎2019年10月28日-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时代使命。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一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二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三要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四要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五要准确把握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要发挥好“领头雁”作用,把全会作出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必学内容,学原文悟原理。在思想上受到洗礼的前提下,将这种思想灵活转移运用在业务工作中去,发挥职能优势为群众办实事。更要忠诚于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共产主义,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锻造良好的思想品格作风,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紧紧向党看齐,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 ‎【篇二】‎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和明确了我国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方法。如今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阳光大道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不可少,中华“身”仍需适合中华民族的“中药”来补一补。‎ 中华“身”需“中药”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将表面的病征及发病征的源头都一起根治的方法。人们不断认识事物现象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过程。《商君书•更法》中有云,“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手段。从根源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深入探寻、认清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把握好我国在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身”需“中药”强筋壮骨。强筋健骨是用具有强筋健骨作用的方药,使筋骨强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最好的“强健筋骨”之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际,国家展现出的军备力量,让国内外数亿双眼睛对我国“八块腹肌”瞠目结舌。落后就要挨打,国强则民安,没有过人的现代化军事实力,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过去这一剂剂“强筋健骨”的方药辅助下,通过自己不断锻炼和成长,让自己虚弱无力、伤痕累累的身体焕然一新、朝气蓬勃。‎ 中华“身”需“中药”扶正固本。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巩固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一剂扶正固本之“良药”。两百多年前,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正在苦苦寻找着革命的办法。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维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先辈们深知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中华“身”还需“中药”补。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正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途。‎ ‎【篇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为提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仅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促进领导干部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总体上是比较强的,但也应该看到,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少数领导干部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不足、科学决策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依法行政能力不足、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变革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这些不足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领导干部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方向,坚定不移提升治理能力,切实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始终做到依法行使职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改革创新,以良好作风和精神状态投入到改革发展实践中,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 领导干部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就不会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就应自觉把提高治理能力摆在关键位置,在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以“过硬”治理能力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进步。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坚持从提升系统谋划能力入手,树立全局意识,系统谋划推动改革发展的思路,找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确方法;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建立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提升科学决策能力;要自觉树立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树牢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积极解放思想,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当好推动改革创新的领头羊,推动各项工作推陈出新、跨越式发展。‎ 对领导干部来说,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基础,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需要过硬作风作为保障。因此,每名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实干担当作为鲜明底色,注重在实践中提升担当作为的真本领,锤炼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勇气和能力,不断树牢敢于担当、实干苦干的精神,在实干中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坚守初心、永葆本色,推动改革发展和治理能力上新水平。同时,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鲜明价值指向,始终做到以“人民需要”为根本导向,以“为民谋利”为根本追求,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标,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 另外,提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还要完善领导干部责任机制的链条,督促领导干部正确行使职权,要科学用好考核和选人用人 “指挥棒”,注重把科学素养和治理能力纳入领导干部培训教育、考核评价、选拔使用过程中,发挥好考核选拔使用的“杠杆”作用,激发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引导领导干部自觉提升治理能力,提升推动改革发展实践实效。‎ ‎【篇四】‎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之治”将如何获取新思路、新方向?又将如何给予人民群众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随着主题教育与基层工作的有机融合,这些问题在我们学思践悟中逐渐明朗。新时代“中国之治”需要的不是循规蹈矩的“模板”,不是虎头蛇尾的“面子”,也不是避重就轻的“形式”,而是“内外兼修”的“大治慧”。“大”在智慧决策、科学施策,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共建共治,共同推进“中国之治”向纵深发展,共同收获长治久安、文明和谐的幸福感。‎ 法律制度之“治”,既要追根溯源强化建章立制,又要保驾护航推动落地生效。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切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离不开稳固完善的制度基础,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没有法律制度的有效支撑,就没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背后,更多的是基层干部们恪尽职守的付出。可见,要想切实解决群众问题、社会问题,在不断强化建章立制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严守法律制度“红线”,推动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基层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每名党员干部都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公里”究竟有多远?取决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能力素质和奉献精神。如果不能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就无法带给群众幸福感。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既要有敢作敢为的担当,也要有善作善成的智慧。力求盘活政策制度,发挥治理实效。‎ 社会道德之“治”,既要由上而下培养公民道德,又要平行推进弘扬社会公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整个社会崇德向善的根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要求道德建设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当下,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强化德治成效,国家大力宣传,学校加强教育,企业纳入考核,公民道德显著提升。但仍有许多“漏网之鱼”,社会公德面貌有待改善。并非因为“湖”大“网”小,而是需要一种来自公民之间的平行推力,仅靠由上而下的力量无法织密这张“网”。这就要求每个公民争做生活中的道德楷模,时时以身作则、处处率先垂范,在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同时,积极带动身边人,影响更多人。感召是激发群体活力的重要力量,只有将榜样精神的正能量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发挥社会群体间的感召力,才能织出“疏而不漏”的德治之“网”。‎ 生态环境之“治”,既要精准施策加强污染防治,又要正向激励引导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关系到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做到“软硬兼施”。一方面,要将全盘规划与因地制宜融合起来。既要有全局意识,制定环保总体规划方案,又要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性开展治理工作。要考虑当地自然资源、人文风貌,也要考虑人力财力、群众意见。另一方面,要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融合起来。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离不开基层干部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但守护美丽家园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还需借助学校、企业、城乡居民等全社会力量。通过正向激励,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能力,共创文明城市,共建美丽乡村,共同谱写生态环境治理新篇章。‎ 群众的幸福感来自全民凝心聚力的“大治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也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之路上,我们要用“内外兼修”的大智慧助推新时代“中国之治”走向新征程。‎ ‎【篇五】‎ 近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复兴征程上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上下要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深刻内涵,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筑牢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牢记责任使命、勇于担当尽责,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速”前进、砥砺奋进。‎ 筑牢“主心骨”就是要在理想信念上毫不动摇。陈希部长的文章全面分析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内涵,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全党前进的唯一出路。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理论上的“突破”,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全面解读,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座谈交流、深入分析研判、讨论辨析,推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全面加强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切实来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观念上的大变革,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坚决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牢固树立“主心骨”意识,以“全方位”“无死角”的政治立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稳定、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器”。‎ 筑牢“主心骨”就是要在担当尽责上敢作敢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的宗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誓言,怀揣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成效,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共产党一直从未放弃自己誓言,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更不能忘记初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锚定目标,专注当下,保持节奏,持续努力,与祖国共奋进。要保持起而行之的使命感、“马上就办”的紧迫感、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安专迷精神、工匠精神担负起使命、承担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忠诚履职尽责,决不能把“说了”当作“做了”、把“做了”当作“做好了”,要有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以诚实的“行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稳步器”。‎ 筑牢“主心骨”就是要在直面困难上永不懈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也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才迎来了全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想要站稳脚跟,还需广大党员干部不懈努力和全力奋斗,特别是面对困难时,应始终保持昂扬的斗争精神,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不停步、永向前,才能登顶最高峰。“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我们就要做那把最锋利的钢刀,俗话说“好钢用到刀刃上”,我们就要冲在最前线,以“指哪打哪”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砍断前进路上一切困难,全面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加速度”。‎ ‎【篇六】‎ 连日来,中央宣讲团成员分赴各地,向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此举犹如“星星之火”,推动了基层理论宣讲战线呈现繁荣景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必须抬高标杆,把学习和宣讲的责任立起来,让理论宣讲“色香味”俱全。‎ 理论宣讲要“绘声绘色”。在基层,理论宣传“照本宣科”的情况普遍,讲故事、说道理的能力不强,说教式的宣传对群众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之缺乏本土化的解释,极易造成群众的理解困难,直接影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有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增强“理论话语”的亲和力,才能让老百姓想听、爱听、听得懂。要将理论宣讲与文艺、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探索推出宣讲“定制服务”,让群众按需“点单”,用群众想听、爱听、听得懂的理论宣讲方式,“绘声绘色”地把新思想、新政策、新精神的精髓描绘出来,送进群众心中。‎ 理论宣讲要“唇齿留香”。优美的诗句,会让人唇齿留香,生动的理论也可以。理论宣讲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用一系列拿得出、叫得响,讲得透、传得广的宣讲形式,使宣讲方式从传统单一的集中式辅导报告,向分散式百姓化、特色化、文艺化等多元立体宣讲方式转变。要让群众真正愿意听,宣讲员就要走进群众中间,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选择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把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唠嗑”“谈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乐于倾听、易于理解,群众再通过同样的形式传播开来,就能实现理论宣讲“一时一地”向“随时随地”的拓展。‎ 理论宣讲要“回味无穷”。基层理论宣讲,“灌输式”难以入脑入心,要让群众听过后“回味无穷”,就要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白话”。可以尝试现场互动,不仅活跃了气氛,激发了群众想听的兴趣,还能把宣讲的切入点置于群众视角,从大家最关切、感受最深刻的问题现象出发,引导群众从浅层面的认知向理论深度的认识递进,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也可以先让群众阐述生活、工作、家庭、社会中的所见所闻,宣讲员再由此“借题发挥”,从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准契合的理论层面加以概括、提炼,使得宣讲紧紧贴近现实,不空洞、不乏味,在意犹未尽中提升对宣讲的期待。‎ 学懂弄通会用是理论宣讲的目的,但怎样才能让群众学懂弄通,既要有技巧也要有智慧。当理论宣讲实现“色香味”俱全,就能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群众受到党的理论的惠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