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人是知识、科技、信息的载体和创造者,人的培养是最关键的因素。而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来培养人的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定向的学习方式进行深思与反思,寻求一种自我定向的学习方式即当前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成为必然趋势。” 一、自主学习的定位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三者之中,自主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自主学习的本质含义 “自主学习” 顾名思义就是主动学习的意思,主要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它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自我调控,对学习效果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反馈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自主学习的现实背景 素质教育的成效尚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根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有: l.语文教学重教轻学,重认知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2.在教学目的的确立、课程和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很少或基本上没有自主权。 3.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 4.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 5.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把师生的思路、行为都限制在教案的围栏中。课堂中的一问一答,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比较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是自主地学习,一部分学生是被动地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的表现 自主学习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强烈的欲望、浓厚的兴趣,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主动性强。 被动学习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为避免父母的指责或老师的批评而学习,缺少或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依赖于父母或老师,推一推就动一动。有时他们想学习,可又不知从何学起、用什么方法去学。 (二)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差异 被动学习的学生是被老师“牵”着走,只要明确老师提出的任务,遵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即可。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需要自主独立地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评价和判断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计划,设置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且他们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学校与社会的差距、知识的更新时,也可以自发地调动潜能,依靠自主学习所培养起来的能力和习惯,尽快地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或习惯)的方法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容质疑的。主动参与是教学中主体性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是衡量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发挥和体现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明确目标,选择内容 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变为学生想学的内容,使其产生对学习的需要。这样,既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又便于他们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把教和学有效地统一起来,可谓一举多得。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必须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能才得以发挥,个性才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主导重在“导”字,教师是“导师”而不是主体。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目标和见解,教师引导点拨重点,做到师生互动,分析问题,化解难点。 (2)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是一门主观感受性特别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架起师生的感情桥梁,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为他们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造必要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要学、爱学。因此,教师应做到不把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保证自己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做到“微笑进课堂”,也可以借助手势、表情、优美动听的语言及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与本课有关的材料或图片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唤起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 3.朗读感知,研讨解疑 课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般在教授一篇课文前,应要求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并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在课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氛围,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学时,遇到课文的重点章节,教师无法用讲解表达时,不要急着去范读,去归纳,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 4.精设练习,优选学法 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班级中学生基础不同的现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有层次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选,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参与效果。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可以表情朗读、演课本剧;独立研究、同桌研究、小组合作等等。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5.主动参与,发展思维 首先,要克服“满堂问、满堂牵”现象。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精当的问题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精当的提问应是学生想知道、想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学生的回答往往包含其思维的闪光点、独立见解和思维障碍、缺陷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独立见解,要肯定、鼓励;对其思维的障碍缺陷,要点拨、追问。切忌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再次,要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励学生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师生对话解决提出的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参与意识。 6.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肯定会采取主动的态度,学习更是这样,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喜欢的种种活动。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别,兴趣爱好各异,要让他们爱上语文课,必须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现在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以讲代学,学生的以听代学,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求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时,不仅要想办法使自己讲得生动,而且要设计出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空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四、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职责 构建“自主学习”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遵循“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原则,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的广阔发展时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一)转变教师角色,进入互动状态 倡导自主教学,教师的观念首先要改变。教师不仅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大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还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中,可时常让学生当小老师,老师当小学生。这样平等交流、沟通,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样一种和谐氛围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做好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做的好是发展语文自学能力的起点。预习课文不是简单地掌握字词,掌握字词只是预习的一个环节,其价值应该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而逐渐有所淡化。特别是到了中学,预习应该是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从教学角度看,预习应立足于以下四点:积累新的语言知识,整体感知作品内容,自己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了解作品最明显的特色。在学习每一节新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预习,让他们借助网络等有关教学资源,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写在作业本上交给老师。老师课前了解大多数同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时就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质疑、求索的过程,也是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育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就亮出答案,学生答得不好老师就给予纠正,学生答得圆满老师就给予表扬;老师不提问学生不知道思考什么,课文只是个例子,内容只是学习的客体,教学的最高的境界不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是把本来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充满了问题。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并且自主地解决问题。 (四)做学生主动探究的引路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充满了浓重的应试色彩,它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广大教师从事这样的课堂教学,创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教师都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仅必须更新,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历史性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而应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启发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学习过程。要实现教学全程中对全体学生的有效“促进”,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不衰。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学生群体,观察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针对学生的学习效用,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 总之,我们要积极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也是整个教育事业所追求的,我们语文老师更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改中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