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习言得法:为说明文教学植一片“语文”的绿洲
语文论文之习言得法:为说明文教学植一片“语文”的绿洲 横峰小学 柯巧慧 潘红萍 [内容摘要]小语教材中的说明文是语文教学中一块无人问津的“荒凉地”,尽管有“勇敢者”也尝试着去“开拓”,但还是沦陷在“科普”的沼泽中无法自拔。说明文入选小语教材,进入语文教学,它该有其认知任务,我们应关注其呈现知识的语言现象和文本情趣。本文针对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说明文教学案例,以“习言得法”为制高点,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实施等三方面为说明文教学注入语文元素,给说明文教学植一片“语文”的绿洲,为实现说明文趋向语用性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说明文 习言得法 语用性 语文 有那么一个名叫说明文的肥沃园子,它静静地伫立在“语文”的天地间,然而,它的平淡却遭到了“语文”族人的歧视,大家视它为园中的“瘟疫”,远远地避而逃之,甚至还企图将它逐出家门,赶出“语文”园。于是,它自生自灭,流离失所。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块无人问津的荒凉地…… --题记 审视一段现状:荒了“语文”田,肥了“科学”园 说明文是小语教材中一种常见的文体,它没有诗词般的激情,也没有散文般的柔情。就因其文体简洁的特殊性,得不到老师们的“青睐”,从而沦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灾区。即使有“勇敢者”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可还是难逃“科普”的魔爪。很多老师认为说明文教学,就得关注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呈现的科学知识。课堂上得讲清相关科学知识、讲透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说明文文本特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综观当前说明文教学:老师“独揽大权”,滔滔不绝地把说明文中的科普知识讲解得“炉火纯青”,把说明方法传授得“出神入化”。于是,语文课就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学生也就被动地成为了接受科学知识的“大容器”。更严重的是: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中,很多老师甚至把课堂演绎成了课外知识的“科普剧场”。导致原本就平淡的说明文,往往被肢解得只剩下条条框框的科学知识;原本就简洁的说明性语言,常常被分析得只剩下泛化的“形象准确”。就这样,老师们一步步把说明文教学推向“科普”的深渊。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知识是落实了,内容是讲透了,但文本没有了生命,语言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方向。孰不知,这样的教学会荒了“语文”田,肥了“科学”园啊! 探究一种策略:为说明文教学植一片“语文”的绿洲 为了让说明文教学不再“涛声依旧” 地重蹈覆辙,为了让说明文教学“认祖归宗”,重新回到“语文”家园。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语文”本土,重新审视说明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说明文是语文,隶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说明文教学就是以“语言”为地基的语文大厦。正如特级教师赖正清先生所言:“语言是语文课的DNA,教学缺乏语言性,那就绝对不是语文课。”因此,说明文教学,我们不能因为文体不同而动摇语文的根基。近年来,我们教研组有意识地走进说明文教学课堂,或倾听或实践,或翻阅资料……我们认为:说明文教学中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语言,领悟写作的方法。 一、在“目标定位”中树立语文意识--“标”当凌绝顶,一览众“教”易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更是语文教学的导航。说明文教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创设说明文高效课堂的前提,它能使说明文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少走歪路、不走错路。因此,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全面、具体、适宜,既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全面确定,又要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那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如何以学生为本,以文本为主,达到三维目标地有效整合呢?我们认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要关注以下两点: 1.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定位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只要我们把这杆标树好了,课堂教学就会渐渐走向成功。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说明文通过语言文字客观陈述,让读者透过文字了解事物的特点。因此,老师一定要紧扣说明文中的文体特征定位目标。 如《假如没有灰尘》目标定位,我们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设计其中一条目标: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如《新型玻璃》的教学目标之一: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明白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并领悟文章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着眼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定位目标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和写作技能的悟得。说明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徜徉在精确、生动的语言中,从典型的词句中吸取语言的汁养。因此,不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说明文教学都应以学生的言语发展为基点来定位教学目标。 如《新型玻璃》中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基点,设计了其中这样一条目标:明白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领悟各种玻璃的不同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我们本着立足文本特征,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其中这样一条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以及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在“内容筛选”中挖掘语文元素--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狂沙始得“精” 小语教材中的说明文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章法,文章通过细致的叙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常识形象化。文中处处都是语言中的“精髓”,也是教学中的“圣典”。然而,一节课40分钟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把文本中所有的“经典”都带给学生。都说“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要想让说明文教学活力四射,我们就要多元地解读文本。因此,老师要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点的提炼,筛选出适合说明文教学实践的最佳内容。 1.火眼金睛:于“言语精确”处选材 说明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知识与语言的融合和渗透,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说明文中也屡见不鲜,这也是说明文的最大特点。它或许是一个词,或许是一串数字,或许是一段话……他们的表达方式都突出了说明文的特性。因此,说明文在教学选材中一定要关注其言语,挖掘言语的“增值”点,也就是言语的品味点。我们老师只有擦亮眼睛,瞄准文本的精练点,才不会使我们教学不走歪路。 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的教学选材,我们应选择“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对于学生来说,本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作者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了解地球的样貌,把地球比作学生熟悉的晶莹透亮的球体,显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学前,老师一定要对文本细细推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选出文本精练的言语。 如《松鼠》一课中的教学选材,我们根本文本特点,应选“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因为这段是对松鼠外形的描写,语言非常的形象生动,是学生习得语言的好地方。 2.慧眼识“法”:在“方法习得”处选材 文本是我们习得方法的最佳处,语文教学必须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的语言表达、知识渗透、方法习得等都是学习说明文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发挥其辐射作用,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突显方法习得处着手,给予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模板。 (1)在“说明方法”习得处选材 说明方法的运用是说明文特有的表达方式。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某种事物的特点和某种自然现象,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这些说明方法都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重点之一。因而,我们在“教什么”这一环节,应在适合学生习得说明方法处选材。 如《鲸》的教学,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藏着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这些说明方法都是学生学习的模版。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得根本文本特征,在说明方法习得处选材: 说明方法文中选材处 列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打比方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作比较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都大肥猪那么重。 如《只有一个地球》这课的教学选材,我们选择“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这段话中作者为了形象的把地球的大小展现在读者面前,列了很多数字,通过这些数字,我们虽然不能用肉眼去看,但却能结合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形象感受得到那远的距离。而且文中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学生对地球的大小感知是比较抽象,作者通过这样比较突出了地球渺小,学生对地球也有了更加形象的了解。 (2)在“写作方法”习得处选材 教材中的每篇说明文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用心表达的结晶,文章不管从篇幅设计上,还是句式呈现上都是独具匠心的。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文本就是最好的“榜样”,老师在教学中就该选择些能帮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的典范,为学生学习方法树立了标牌。 如《新型玻璃》一课,文章介绍五种玻璃的表达方式基本上相似,而且每种玻璃的写作方式都是以并列形式出现的。每种玻璃都是先介绍这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再介绍它的好处,因此,我们只需选择一种有代表性的“夹丝网防盗玻璃”来介绍,为学生学习其它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作典范。这样的选材明示了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凸显了学生习得写作方法的性能。 如《松鼠》一课,作者对小松鼠的外形的描写甚是详实,语言非常地形象、生动。而且在描写外形的顺序有条不紊,作者从面容、眼睛、身体、尾巴等方面,形象地写出了小松鼠的可爱。而且文中语言非常的形象、生动,博得学生的喜爱,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我觉得这是学生学习写喜欢的小动物的绝佳机会。因此,我们在此处选材为学生学习写小动物的铺下基石。 “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说明文教学的选材,教师应该独具慧眼,立足于文本特有的表达形式和特色言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于恰当处、重点处精挑细选,才能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最大化地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才能为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指明方向。 三、在“方法实施”中彰显语文本色--“趣读与精品”齐飞,“远拓活用”共一色 定位了目标,选择了内容,也就明确了说明文教学的行走“路线”。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旅途”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关注对语言文字的频度,注重对表达方式的借鉴,说明文只有融入了多元的语文元素,才有可能真正从无趣低效走向有味高效。那么,该如何借助说明文教材本身所蕴涵的语言元素,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浓浓语文味呢?我们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应该在语言上做文章,带领学生在涵咏精彩文字中识言语之妙趣 。 1.“悦”读中迸发语文活力--“课堂”哪得乐如许,“读”出语文味道来 读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以读为本更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说明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果老师只是一板一眼地讲解说明方法和科学知识,学生将被灌输得索然无味,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将被全部扼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聚焦“读”,充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学生在读中解意,在读中生情,让“读”为说明文课堂教学平添一份浓浓的“语文”味。 (1)趣读解“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应做足学生“读”的文章,要以文本为“诱饵”,“诱”学生读书,趣意盎然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会读得更加用心,文本的深刻含义会在趣读中领悟。 如《新型玻璃》的教学中,本着与“阅读分析式”说再见的教学理念,我并没有自己分析讲解新型玻璃的特点,而是为学生创造读的“场”,采取让学生讲解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扮演会展中心的讲解员、高级讲解师等角色。我还进行了梯度的设计:讲解员只需讲解新型玻璃的主要特点;高级讲解师就要会根据新型玻璃的特点从容应对观众的各种问题。不管是哪种角色,学生都得经过用心读,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才能胜任。其实,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的扮演,而在乎语言的表达。浓浓的语文味在学生的解说中尽显。这课文的学习方法也如“春雨润物”显得无痕。 (2)深读生“情”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生命的,字字句句都散发着生命的韵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真情实意。说明文表面上看是一位冷酷的“无情大侠”,它简洁、大方、朴素,不曾流露出半点“情义”之语。然而,说明文是语文,我们只要从语言文字入手,运用语文的基本教学手段--读,你就会发现:其实,所谓冷漠的说明文也是“有情有义”的。 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第一段,文中数字颇多,这些数字如果离开文本,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然而,进入课文的语境中,它就是有温度的语言,让学生走进这段话,给足学生读的时间,用心去感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反馈交流中收获颇多。 生1:一连串的数字让我感受很深,我从一连串数字中明白了黄河带给我们的深重灾难。 生2:我不但明白了他们的深重灾难,还对祖先表示深切地同情,想不到中华民族的摇篮却是人民苦难的源泉。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那你认为该怎么读才能把你的那份情读出来呢?请回到文本,继续读。学生接受了任务后就又绘声绘色地去读。这样的读,读出了言表之情,探出了言里之意,更悟出了言外之法。 读中自有趣味在,读中自会情义生。说明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明确“读”的重要地位,想方设法地引学生“读”。我相信:浓浓的语文味会在朗朗的书声中渐渐弥漫开来。 2.“精”品中酝酿语文味道--咬定“赏析”不放松,立根原在“言语”中 品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的教学策略。说明文的用词准、生动、形象是其文体本身的一大亮点。因此,说明文教学,教师必须聚焦文本的语言现象,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品析过程中悟得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1)抠词揣摩--体会言语表达的精确 小语教材中的说明文大多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往往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因而,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阅读、赏析,感悟讲述的客观性,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这种牵一“词”而懂全“文”的品析方式,凸显说明文语言“准确、形象、生动”的特征。 如《松鼠》一课中的“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我在朗读的时候故意掉了“经常”、“好象”两个词,让学生评议我读得怎样,引发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生1:老师,您读得很有感情,只是,老师您掉了两个词? 师:是吗?哪两个啊? 生1:“经常”和“好象”。(此时,底下学生也点头表示同意)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啊?他们有这么重要吗?掉了不行吗? 生2:当然不行,因为经常是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 生3:“好象”只是作者的猜测,并不是松鼠真的怕日光,所以绝不能掉。 ……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松鼠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其实,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艺性说明文的一种方法,抓住关键词了解事物的本性!恭喜你们又学会了一种方法! 通过上述引导,学生不但明白松鼠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深切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抠词中揣摩是理解说明文语言最好的方式。 (2)赏句比较--探究言语建构的奥秘 说明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语言呈现和表达方式都颇具特色,状物绘景、记事论理都能给学生无限思考,例如怎样细致地观察事物,怎样发挥联想组织材料,怎样合乎逻辑地构思……这些都是训练学生理解、品析语言的好材料。故教学说明文要充分发挥文本优势,抓住关键语句进行赏析比较,透过各种语言现象细细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之“妙”,探究文本语言所蕴藏着的奥秘。 如《松鼠》中松鼠外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松鼠外形之后,用了“狭义的松鼠体形细长,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千克。毛色有灰色型和蓝灰色型……”这段话进行比较,引发了以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老师课外也找了这样的描写松鼠外形的语句,(多媒体出示)同样都是介绍松鼠外形的语句,你更喜欢哪种介绍方式?为什么? 生1:我喜欢课文中的那段描写。课文中描述的松鼠很可爱,我一读就喜欢。 生2:课文中的描述松鼠的词语很生动、形象,把小松鼠都写活了。 生3:我特别喜欢“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尾巴多么奇特啊! …… 师:同学们,同样是描写松鼠的外形,然而却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也跟同学们一样,因为喜欢松鼠这小家伙,所以,它笔下的松鼠是活灵活现,因为他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比较文本关键点,对松鼠外形的语句的赏析,感悟,形象地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探究言语表达的奥秘,悟得对文本所隐含的哲理。 (3)悟文得法--破解言语布局的密码 说明文教学,旨得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悟得方法。因此,教学中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明白文章语言安排的奥妙,这对学生今后说明文写作是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 如《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文章先从鲸的大小入手,再写鲸的种类,接着写鲸的生活习性,最后写鲸的生长特点。从谋篇布局来看,行文表达上以人的认识顺序来安排层次,注重语言前后的逻辑关系,思维缜密,条理清晰。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显著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局部细化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老师要引导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其因果关系。借助文本精妙的语言,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的意思,理清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明白了文本言语布局的奥秘,更是对他们以后读懂一篇说明文做了方法指导,无形中授他们以“渔”。 3.“远”拓中丰富语文天地--拓一“资料”,向“文本”更深处漫朔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绝不会仅局限于文本。特别是说明文,它是以科普知识为主的文章,老师更应以文本为底色,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画笔,涂鸦出适应学生、适合文本的课外“美景” 。因此,老师在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以说明文的语言发展和知识拓展为制高点。这样的拓展中既有内容的延伸,又有语言的训练,达到了“语言”“知识”两相和的美好境界。 (1)拓之适文--以“本”为主,注入“语文味” 说明文教学中,我们选择的课外资料必须紧扣文本内容,或与文本内容相关联,或与文本表方式相类似。切不可游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进行拓展,否则会把学生带入“歧途”。因此,老师应用教学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归队”,步入正道。 如《假如没有灰尘》这课的拓展资料选择中,我们就从文本中的灰尘着手,选择故事《一粒灰尘能怎么样》,学生在课外资料中了解到了灰尘的样子、特性作用等知识。这种紧密结合文本中灰尘重要性,并以故事形式出现的课外资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增长了课外知识,这样的融知识和语言为一体的课外资料为说明文教学注入浓浓“语文味”。 (2)拓之适生--以“生”为本,凸显“儿童味” 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入教学一线。课堂教学中应时时刻刻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拓展也一样,切不可喧宾夺主,让其成为教师的“资料拼盘”。我们在选择拓展性资料内容时,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现有知识、年龄特点等。所选择的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使学生通过阅读拓宽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 如《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外资料拓展选择中,我们不能选一些什么太阳系、宇宙什么的远离学生实际的大道理的课外资料,而是要根据文本的主旨“保护地球,珍惜资源”,可选择一些当前破坏自然环境严重性这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亦可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再进行反馈。这种课外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经验,在文本与学生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走出文本,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之外所蕴涵着的深义。 4.“活”用中散发语文魅力--“文本”得来终觉浅,绝知“方法”要躬行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说明文的教学旨在通过文本学习,从中明白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以及悟得说明文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因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文本的辐射作用,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1)学法的迁移运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不是教知识的本身,而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在习得了方法后,老师就该顺势而导,为学生建造“活学活用”的场所,选择表达方式相同或者是谋篇布局相似的文章,让学生在“活”用中历练学习中得到的技能。 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后,老师可设计与科学创造相关的阅读文本,我们推荐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去阅读选读课文《太空“ 清洁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把《假如没有灰尘》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太空“清洁工”》的阅读中,这种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写法的迁移运用 学习说明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习文本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布局的精妙,学习文本中作者写作的技巧,把文本知识和语言能力转化为自身的语言和技能。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积累说明文表达的言语,获得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技能,从而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迁移运用。 如学完《松鼠》后,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描写小动物的习作训练,学生在松鼠的学习中,明白了写动物的文章要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某篇布局,学会了方法后,鼓励学生选择身边熟悉的小动物,试着用上学的写作方法写。在文本的引领下,不管从篇幅设计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写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 说明文本身就是一种简洁、朴素的文体,它的体内没有显性的“活跃因子”,如果老师仍用教材呆板地灌输科学知识,那它的课堂必定是一潭死水,毫无活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方法习得为目的,运用读、品、拓、用等多种教学策略,为说明文教学注入一股激流,让其活力四射、趣味横生。 为师不结语文缘,教尽经典也枉然。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说明文教学中时刻关注文章的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集知识、技能、言语表达于一体。这样既渗透了科普知识,又体现了语文本色,两者合二为一,相得益彰,呈现“语言、技能”两相和的美妙境界。老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智慧和汗水在“说明文”这沃土上耕耘出一片“语文”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徐 江 《例谈科普说明文语感训练要义》 小学教学参考 2005年12月 [2]董水龙 《说明文--一种并不存在的文体》 语文教学之友 2005年第5期 [3]王 琳 《谈谈说明性文章的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7年8月版 [4]周 飞 《小语文拓展“实”为先》 小学教学设计 2008年2月版 [5]何素芳 《这样的拓展要不得》 小学教学设计 2009年7月版 [6]王秀梅 《文本解读的偏异倾向与矫正》 小学教学设计 2010年6月版 [7]肖新国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的探讨》 当代教育论坛 2009年5月 [8]王小龙 《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 2011年8月 [9]赵雪琴 《有效把握,上好科普说明文》 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5月 [10]洪爱娟 《小学语文教材科普文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探寻》语文教学通讯 2010年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