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集锦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一】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 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 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 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 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 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 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 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 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可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 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 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 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 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 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 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 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 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 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 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 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 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 德的。而梦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 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 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 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 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 堪谓之“道”。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 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 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 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 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 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 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 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 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 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 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 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 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 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 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的弊病在于过于虚 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 断然是不行的。可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 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 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 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 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 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二】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 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 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 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 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 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 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 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 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 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 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 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 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 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 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 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 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 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 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 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 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 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 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 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必须的作用。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三】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 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 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 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 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 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 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 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 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 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 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 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仅有五千余字,而“道” 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 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 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 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 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 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 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 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 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 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 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 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 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 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 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 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 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 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 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一个无 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 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 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 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 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体,只 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仅有这样我们 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仅有“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 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仅有透过必须的形体 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 是因为“无”。上方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 “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 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 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 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 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 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 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可是气,十分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 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 间,我们就会自由!(那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可是,这是不 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 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 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 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 有”与“无”并作的境界。仅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 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 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 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 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 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 和“物极必反”的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 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 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 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 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 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 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 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 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 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 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 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 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集锦【四】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 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 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 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 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 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 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 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 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 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 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 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 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 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 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 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 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 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 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 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 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 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 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 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 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 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 你会收获很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