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探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探微

数学论文之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探微 ‎ ‎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如何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结合个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 ‎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新欲望呢!‎ ‎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求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带入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它的特征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 ‎,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情景。在开始前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最终使学生弄清车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数学,学习数学很有用,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 ‎  学生有了这种好奇心,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和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必须首先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使其乐于创新。‎ ‎  二、在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但这些并不等于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  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尺拼,你能寻找到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图略)‎ ‎  30o+90o、60o+90o、90o+90o、45o+90o、30o+45o、60o+45o等。‎ ‎  有的学生得到:(图略)‎ ‎  90o-30o、90o-60o、90o-45o、45o-30o等。‎ ‎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一个180°‎ 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图略)‎ ‎  180o-45o、180o-30o、180o-60o等。‎ ‎  还有的学生得到:180°+30°、180°+60°、180°+90°、180°+45°等一组角。甚至还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三角尺找到了更多新的角。‎ ‎  2、在求异中进行创新。‎ ‎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方向,去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 ‎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方法,就有了思维的创新。传统教学方法的实质和根本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亦即通过传播知识来消灭问题,因而它的教学以无问题而结束。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教师的教法和书本知识的方法,像似构成一道有形无形的桎梏。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则不同,在它看来,问题的存在比知识更重要,因而教学方法并不在于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而在于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问题。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  其次,应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如:“一辆汽车3 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看似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师“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积极,从不同角度思考:360÷(120÷3);3÷120×360;3×(360÷120);120 :3 = 360 :X 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  三、克服意义障碍,突破思维定势 ‎  所谓意义障碍,指的是人们对已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一种定势心理。这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不克服这种不良折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知识就难以应用,创新的意识也就不容易产生。没有创新的意识,也就无法进入创新性思维活跃的境地。‎ ‎  荀子说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迂之。”说的是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方能创新。例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样的题目,如果按常规思考,学生定会想到4-1=3,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  剪法如下:‎ ‎  很显然,剩下的部分可能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 ‎  四、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 ‎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 ‎  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例如:中、高年级开展“比比谁的数学小报编得好”活动。学生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的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再如:在低年级开展“谁制作的学具、模型巧”这一活动。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和小动物图形……‎ ‎  学生通过课外制作、探索、小试验、参观、访问等活动,通过动脑、动手,在多思、多做中产生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有利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