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五篇

‎2020年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五篇 ‎【篇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其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动**绿色生态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全面掌握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科学谋划今后工作举措,按照省政协安排和部署,民建**省委组织经济委员会组成专门调研团队,从全省86个县(区)级单元中挑选**县和**市作为典型代表,并**19日至20日,**30至8月1日,在民建**省委**主委的带领下,深入到**和**的重点镇和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年,**65个县实现生产总值2744亿元,占全省总量7152亿元的38.4%;人均生产总值为16675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7458元的60.7%、区市均值45521元的36.6%;在65个县中,有49个县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到全国53980元的一半。‎ 城乡居民收入低,财富积累少。**年,按照常住人口加权测算,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67元,比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94元低4727元,有59个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3元,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7元低554元,有44个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 人均储蓄少,财政自给不足。**年,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7226元,只有全省29160元的59.1%,有50个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低于全省,其中,临夏县、通渭县、**县、广河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不足1万元。**年,县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4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1元的30.6%、区市均值2164元的42.7%;县域财政自给率为11.1%,比全省财政自给率25.0%低13.9个百分点、比区市财政自给率31.4%低20.3个百分点,有34个县财政自给率尚不足10%,其中临潭县和东乡县的财政自给率仅为3.8%和3.1%。‎ ‎(二)县域之间差距悬殊 ‎**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不一,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差异很大,经济实力强弱分化明显。**年,永登县的生产总值为98.55亿元,而碌曲县和两当县还不足10亿元,分别为9.8亿元和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仅有4个,分别是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和华池县;人均生产总值不足1万元的有12个县,分别是通渭县、**县、渭源县、广河县、**县、和政县、**县、岷县、西和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阿克塞县人均生产总值最高(145714元),是最低的东乡县(5793元)的25.2倍。‎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滞后。**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3∶30.2∶45.5,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第一产业比重高10.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省低4.6和6.1个百分点;在65个县中,第一产业比重超过20%的有49个,其中,渭源县、玛曲县、靖远县、正宁县、庄浪县、武山县、静宁县、泾川县和灵台县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 产业化程度低。**年,县域共有“四上”企业2986户,只占全省“四上”企业总量8695户的34.3%,“四上”企业户数过百的仅有4个县,分别是永昌县115户、榆中县109户、高台县106户、**县105户;“四上”企业户数不足10户的有7个县,分别是积石山县9户、卓尼县9户、东乡县8户、夏河县8户、两当县7户、玛曲县7户、碌曲县6户。‎ 工业竞争力不强。**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09.8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9.8%,实现利税27.1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4%。从行业分布看,地方工业中占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高投入、粗加工、低附加值、科技含量小的产品占较大比重,市场竞争能力弱,绝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市场以本地或周边区域为主,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经济质量效益不佳 投资效率低。**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比值达174.3%,比全省投资与生产总值比值133.3%高41个百分点、比区市投资与生产总值比值106.7%高67.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比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仅有16个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比值低于100%的只有临夏县、民乐县、临泽县、秦安县、高台县和永登县等6个县;正宁县、肃北县、康县、宁县、华亭县、**县和文县等7个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比值在300%以上。但GDP增长率不足10%。‎ 财政依存度低。**年,全省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4%,比全省比重11%低5.46个百分点。在65个县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10%的只有4个,分别是华亭县11.86%、两当县11.03%、永靖县10.80%、崇信县10.32%;金塔县、灵台县和宁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仅为2.9%、2.64%和2.36%。‎ ‎(五)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县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7年,比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8.01年低0.74年、比区市平均受教育年限9.27年低2年;65个县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3.29%,比全省文盲率10.62%高2.67个百分点、比区市文盲率6.18%高7.11个百分点。65个县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的有47个,其中,东乡县、**县、广河县和**县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均不到6年;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高于全省的有39个,其中,**县、**县、**县、**、**县和**县的文盲率超过了25%。‎ 二、典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1、**县 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2762米,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适宜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小麦、夏杂粮、玉米、马铃薯、秋杂粮和经济作物油料、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瓜类、大葱等多种作物生长。全县耕地面积165.22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旱川(台)地13.43万亩,梯田95.32万亩,坡耕地44.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3亩,中药材、草牧、马铃薯、菌菜是农村的主导产业。‎ ‎(1)中药材产业。全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品种310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有96种,占全国的26.4%;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有93种,占全国的72%。其中,“**黄芪”和“**白条党参”通过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黄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10.5万吨,产值达14.23亿元。‎ ‎(2)草食畜牧业。**是“中国腊肉之乡”,畜产品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千吨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各类肉制品近2万吨,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陇原情”、“足赤”牌肉制品为地方名优产品,驰名陇上。全县建成养殖小区278个,规模养殖户18177户,养羊大户94户,50头以上养牛大户30户,养鸡大户18户;畜禽存栏数达到238.75万头(只),出栏数达到224.16万头(只);现有陇原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百绿草业公司、宏明农牧科技公司、锐锋农牧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5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6家)。**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5.07亿元。‎ ‎(3)马铃薯产业。**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0万亩,总产量达到66.51万吨,年外销量达到23万吨,实现产值5.32亿元。四是菌菜产业。全县菌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34万亩,大棚2.7万亩,地膜6.7万亩,露地2.1万亩),年产量达到29.84万吨,总产值5.52亿元。‎ 成功经验:按照“提升中药材、主推草食畜、壮大马铃薯、发展食用菌”的工作思路,**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中医药、草畜、马铃薯产业“三足鼎立”发展,特色菌菜、林果业跟进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市 ‎**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215.6万亩,戈壁855.9万亩,山地689.4万亩,荒地238万亩。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2500米-3500米。**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6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758元和15625元。‎ 近年来,**市按照“工业强市、多业并举、城乡协调”的发展战略,认真分析产业优势,确立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石油化工、煤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文化旅游五大产业。‎ ‎(1)石油化工产业。**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原油探明储量1.67亿吨,累计产油3700多万吨,年产量稳定在4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达到年产300万吨,可生产13大类160多种石油产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年实现17年以来的第一次扭亏为盈,并推动**油田公司技改扩容,并围绕**油田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目前,已经有鲁玉公司10万吨液化石油气加工、润泽公司13万吨危废固废处理2个项目加入该产业链。‎ ‎(2)煤化工产业。**利用“疆煤东运”“蒙煤南下”的通道,充分发挥运输便利、电力富集、水源充足三大优势,已经形成了“原煤—洗煤—焦炭—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硫铵”产业链,骨干项目有浩海200万吨焦化、松迪100万吨焦化、华事达300万吨煤提质等,煤化工相关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蕴含着丰富的风、光资源,可开发利用风电资源2000万千瓦以上,现有装机规模240万千瓦;可用来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面积3000平方公里,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一类太阳能资源区。近年来,**围绕风、光电产业的发展,引进5家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了年产风机塔筒1500套、风机叶片1000套、光伏支架5万吨的产能。**在光热发电领域综合优势明显,计划建设的花海光热小镇,将解决装备制造、配套加工、工程后勤的瓶颈问题,延长产业链。同时,积极向微电网、储能、电力直供、清洁能源跨区域交易、电力消纳产业等领域拓展。‎ ‎(4)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无污染,引进的很多农产品往往长得比原产地更好。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有了一批品质优良、种植规模大的农产品,目前,已有15万亩枸杞、1万亩温室韭菜、1000亩人参果、110万只肉羊等。‎ ‎(5)文化旅游产业。把**老城打造成军民融合、工业旅游和红色教育基地。**市还连续四年举办赤金峡漂流文化旅游节,承办了飙山越野魔山挑战赛、CBA邀请赛等一系列高规格体育赛事,被命名为“河西走廊(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成功经验:为助推县域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市设立了县域发展基金,**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设立的县域发展基金,支持重点县域经济发展项目,非公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当前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传统农业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等关注不够,并且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传统种植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尽管近年来,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缺乏外出务工的技能,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2、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很难实现快速发展。‎ ‎3、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民营经济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借贷能力低,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等导致融资经难、融资贵的现象。‎ ‎4、贫困人口比重大 ‎**省内86个县市区中,还有58个县分属国家扶贫开发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三大片区,再加上17个插花型贫困县,共有75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秦巴山区**片区(以下简称片区)内40个县(区)中有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级重点县,贫困人口130.47万人,贫困发生率53.20;在六盘山片区,区域内贫困人口为583.1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3.70;在高原藏区,贫困面大、程度深,区域内整体贫困突出,返贫率居高不下。且大部分连片特困地区按照国家土体功能分区,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地区,而传统种植业耕作技术和耕作水平低下,畜牧业养殖方式落后,农产品销售运输成本大,整体缺乏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增长迠,扶贫攻坚的难度大。‎ ‎5、产业升级乏力 资源在部分县域未能完全得到优化配置,种植业耕作技术和耕作水平低下,畜牧业养殖方式落后,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仍然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非农产业的比重较低,非农经济主要以初级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不仅规模小,起步低,而且整体的技术水平落后,其投人产出比也很低。特色产业收益不及打工,年轻人和大学毕业生选择外出务工和就业,农村留守人口多是老弱病残,影响产业发展和升级。‎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禀赋而定,统筹规划,解决好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构建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综合互联网思维、市场手段和当地基础,结合本地实际引进新兴产业,创新县域发展模式,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并重,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四、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重点 以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跨越式发展为前提,以产业规模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公司化为导向,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手段彻底改造县域经济的运行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升县域产业技术水平和物质装备条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以农村人力资源开放、劳动力技能素质提高和农民身份转变为重点,培养与公司制经营相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建立低碳型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内涵。特别是贫困县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以此推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1、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在县域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资源问题、行政审批问题、短期行为问题、产业链分散问题、民营经济发展难问题等众多因素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但是,缺乏自信,因循守旧、等靠要的思想,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思想,只尊条文、不考虑效果或怕担责任不敢实事求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发展的思路,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就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将管理机制和先进理念引进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挖掘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找准县域基本定位,摸清本县在全省、甚至全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在客观估计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根据经济基础,充分考虑资源、人口、区位等条件,合理确定战略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突出重点与特色,讲求区域分工与协作,在与市场对接中确定自己的最佳位置,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变小而全为小而精,创建专业市场,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 ‎(2)大力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业态。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开发、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提升、丰富传统农业价值的创意农业;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等内容,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融合的农业公园等新模式、新业态。‎ ‎(3)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利用出租、转包和代耕等方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打破土地传统经营格局,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管理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搭建农民变市民的有效载体,为城乡各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打破行政界限,给予县级政府资源整合的相应权力与实效责任,坚持以县(区)政府为主体、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推动资源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大事项集聚使用;探索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彻底解决好贫困群众资金短缺问题;鼓励土地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1)农业新模式。以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以体验、互动项目为卖点,将特色农产品、旅游景点、风情民宿进行整合包装,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认养农业、共享农业等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2)田园综合体。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 ‎(3)“互联网+农业”。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涉农资源,通过整合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闲置田地、农村物流、农资、农技等资源,再结合物联网等技术,将分散零碎的消费需求信息集聚起来,形成规模,实现与供给方精准匹配对接,解决闲置土地和闲散劳动力,增加土地的附加值,或者通过农场产品直营,改变原有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不必要的物流成本,保持农产品的新鲜与流转成本的降低等,实现收益共享。‎ ‎3、以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我省地域开阔、气候和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各县之间发展层次明显,在战略选择上要更加突出自主、开放、自然、有效的原则,在资源战略、能源战略、旅游战略、蔬菜战略、瓜果战略、制种战略、加工战略等选择上,要注意围绕投资保证、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市场空间、政策待遇等问题来展开。围绕兰州周边的蔬菜,定西的中药材、马铃薯,天水、平凉、庆阳的果业,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开发新品种、优化品质,研发实用新型技术,拓宽产业链,解决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培育主导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现代设施农业。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2)生态循环产业。利用辖区内自然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照循环的发展要求开发农村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链条经济”,在合作发展中挖掘经济深度,特别是要推动工业经济向资源深度开发和低碳、循环转型的产业集群;提升工业总量,增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同时,要立足农业优势产业,积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坚持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综合效益。‎ ‎4、培育支柱产业 借鉴**县重点培育扶持中药材、畜草、林果、马铃薯等支柱产业,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在稳步发展好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民族文化等产业,形成庞大的支柱产业群,推动和促进县域经济在高质量、高水平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调整经济结构。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县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与全省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优化产业升级,促进县域生产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如景泰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大力发展园区。把各类园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主战场,以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承接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突破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域外市场的分工协作,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发展园区,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洼地效应”。‎ ‎5、切实落实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给予县域经济最大自主发展空间,鼓励各县区重点培育一批规范管理、有序经营的龙头企业,着力提升企业家素质,激发龙头企业的活力和带动作用,督促落实国家与省市关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行业准入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要切实做好“放管服”改革,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农民合作社解决技改、生产、经营中的新问题,协调企业、合作社用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遇到的新情况和新困难。‎ ‎6、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县域发展 积极实施创新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园、科技创新园建设及农村创业富民和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等5大工程,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突出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发展大中专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鼓励他们回乡上项目、办实体,带动更多在外人才、项目持续回归,激励大众创业,尽快改变县域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借鉴并推广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建设的经验,创建“行医走教”模式,形成各类人才愿意到县域去的氛围、环境、待遇、保障机制。赋予县域在专业人才引进的编制、薪酬待遇等自主权,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团队和技术骨干。鼓励大中城市人才以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项目咨询、企业顾问等灵活方式到县乡基层服务。‎ ‎【篇二】‎ 内容提要:为推动我市民族乡发展提供工作思路借鉴,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对我市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完善促进民族乡发展的政策、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区县乡人大职能作用等建议。‎ ‎**年,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对我市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是常委会首次对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和**等6个区县的14个民族乡,并召开了座谈会,围绕国务院《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聚焦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民族政策落实、脱贫攻坚进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走访察看了民族乡人民政府、特色村寨、农业基础设施、乡村学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与乡村干部、民族群众、医教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摸清了我市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 一、我市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 我市高度重视民族乡工作,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十二五”以来,全市民族乡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各项指标逐年递增,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年至**年,民族乡地区生产总值从12.76亿元提高到23.25亿元,累计增加0.8倍;公共财政收入从1.51亿元提高到1.95亿元,累计增加近0.3倍;农林渔牧总产值从8.24亿元提高到14.65亿元,累计增加近0.8倍;乡工商企业总产值从2.5亿元提高到4.55亿元,累计增加0.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600元提高到10410元,累计增加近0.9倍。**年民族乡平均GDP增速达到10.5%,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 ‎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 以交通为重点,着力加强交通、通讯、能源、农田水利和乡村建设,民族乡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年至**年,全市民族乡行政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分别由81%、53%,提高到100%、93%;通自来水率、通电话率分别由58%、80%,提高到96%、99%;通电率、通邮率分别由97%、77%,提高到100%。 ‎ ‎(三)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 各民族乡立足实际,在巩固发展烤烟、水果、茶叶、中药材和高山蔬菜种植等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精心打造民俗风情、避暑纳凉和田园观光等特色旅游产业,初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年,全市民族乡农林牧渔产值达到14.65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23.8万亩,农民合作社达到291个。**磨子土家族乡着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磨子山”牌柑橘、西瓜已成为川航航空食品。**县清水土家族乡依托龙缸5A景区优势,发展乡村酒店、农家乐278户,建成8个集中接待小区,连续举办4届土家女儿会,**年接待游客73万人次,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达到2.01亿元。 ‎ ‎(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 各级政府坚持财政资金向民族乡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倾斜,帮助各族群众解难题、谋福祉。截至**年底,全市民族乡建有学校29所,在校学生9614人、教师986人;卫生院17所,村卫生室98个,执业医师14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43人,床位308张;乡文化站14个,村文化活动室98个。 ‎ ‎(五)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 全市民族乡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年6月建档立卡以来,全市民族乡的贫困户由6637户,下降到876户,减少5761户;贫困人口由24267人,下降到2695人,减少21572人;贫困发生率由16.32%,下降到1.65%,减少14.67%,其中,**磨子土家族乡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6.9%,下降到**年的0.3%,减少16.6%;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844元,上升到10410元,增加3566元。 ‎ ‎(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积极组织乡庆、传统节日、区域文体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年至**年,**县清水土家族乡、**县云雾土家族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年,**区石桥苗族土家族乡、**磨子土家族乡、**县红椿土家族乡已完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申报工作。 ‎ ‎(七)法治保障和政策促进取得进展 ‎ 市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依法规范民族乡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区县编制民族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民族发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计划,加快推进民族乡发展步伐。有关区县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了《**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对旅游产业发展和民族教育情况专题调研,保证民族法规政策全面有效实施,推动解决制约民族乡发展的突出问题。 ‎ 二、当前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全市民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 ‎(一)发展难度进一步加大 ‎ 一是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一方面,民族乡GDP增速放缓,与全市GDP增速优势正在收窄。**年至**年,民族乡GDP平均增速为14.9%,**年为10.5%,降低4.4%;与同期全市GDP平均增速优势从3.2%,收窄到**年的1.2%。另一方面,民族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年至**年,GDP平均增速最快的**县红椿土家族乡达到22%,而增速最慢的**区地宝土家族乡仅为3.7%,差距达到18.3%。二是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截至**年10月,全市民族乡还有876户、2695人未实现摘帽;**年民族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410元,不到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53元的一半,其中,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7500元,不到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长安土家族乡危房改造难度大,土坯房是唯一住房的就有1170户,需改造对象达761户,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三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特色不够鲜明,工商业基础差、规模小,龙头企业引进难,传统产业升级难度大,集体经济薄弱。旅游服务业尚处起步阶段,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农旅融合彰显不够充分,旅游服务业产值占比不高。截至**年3月,全市还有5个民族乡无工商企业。 ‎ ‎(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 我市民族乡分布于**、七曜山地区,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乡政府海拔高于1000米的有7个乡,**县邓家土家族乡政府海拔达到1650米;距离区县政府所在地超过60公里的有8个乡,超过100公里的有4个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加之投入不足,普遍存在出境公路等级低,电压不稳,乡场、集中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相对分散的高山村通讯信号存在盲区等问题。**县邓家土家族乡距县城127公里,因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况差,属离县城最远的“3小时乡镇”。**区地宝土家族乡的地灾防治、河堤整治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 ‎ ‎(三)社会事业仍需加强 ‎ 教育事业方面,受教育经费短缺、撤点并校和地处偏远等因素影响,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学科结构失调、小学教师老龄化等问题较为突出。整体上,民族乡学前3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中小学校教师空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卫生事业方面,部分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存在。文化事业方面,普遍存在缺少民族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未能形成整体效应,挖掘、整合和发扬民族文化及其产品不够,民族文化载体相对不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认同感不强等问题。社会稳定方面,少部分民族乡的安全生产、**稳定和社会治安工作压力大,个别民族乡矛盾纠纷较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 ‎(四)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短缺 ‎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大和专业人才队伍短缺是我市民族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全市民族乡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仅有23名,占19.66%,远低于全市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38.08%的平均数。其中,有7个乡领导班子成员中只有1名本民族干部,有2个民族乡领导班子中没有本民族干部,有3个民族乡乡长不是由本民族干部担任。**县云雾土家族乡、**县邓家土家族乡的公务员中,没有1名是本民族干部。二是教育、医疗、文化和农业技术等专业人才不足,“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年,全市民族乡卫生院空编率达10.54%,**县云雾、长安土家族乡医疗卫生机构没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 ‎ ‎(五)配套政策措施倾斜不够 ‎ 根据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民族乡财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优先民族乡的原则确定。而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配套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适度倾斜、优先发展”‎ 的规定,给予民族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倾斜不够。如《**市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建制镇能够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而建制乡则不能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清水土家族乡旅游旺季长住避暑居民高达3万人以上,居民点设置分散,与之配套的水、电、路环境维护和服务等不能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要,乡场用水需从海拔250米的位置提升到800米,居民点供水则再提升到1400米高度供应,每年用在环境维护上面的开支高达80余万元,民族乡缺少专门经费保障,日常管理运行困难。 ‎ 三、加快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为做好新时代全市民族乡工作,针对综合调研中反映集中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一)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 做好新时代民族乡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一是始终坚持民族乡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宪法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相关内容,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民族乡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始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民族乡工作。围绕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确保民族乡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各族群众共享高品质生活。三是始终坚持全面依法开展民族乡工作。牢固树立坚持依法开展民族乡工作的意识,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扎实推进法律法规正确有效实施,不断提高依法开展民族乡工作的水平。 ‎ ‎(二)完善促进民族乡发展的政策 ‎ 围绕民族乡发展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促进民族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政策引领力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应把民族乡作为重点加以推动。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速,逐年提高民族乡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教育、卫生补助资金,通过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民族乡的资金投入。加强民族乡少数民族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发挥实效。三是制定配套措施。民族乡因政策规定只设乡不建镇,但部分民族乡地处高山,且旅游资源丰富,近年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发展较快。市里可参照建制镇,赋予规模较大和旅游产业发展较快的民族乡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的权力。放宽民族乡设施农用地审批适用范围、乡村旅游业发展及配套设施用地,减免相关项目配套资金,给予民族乡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四是加强规划引领。把促进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政策融入专项规划,综合考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民族乡区域发展与**、七曜山片区发展等关系,全面支持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如打造**滨江环湖、长滩温泉、梨树王二包、恒合白土避暑后花园、白土人头寨、潭獐峡和清水龙缸的旅游环线,发挥带动一片的联动效益。在加快推进渝东北南北高速路建设基础上,延伸**以东江南高速公路,打通方斗山、七曜山一线民族乡快速通道,与**巴东连接,增加**东向新出口,带动民族乡整体发展。 ‎ ‎(三)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 进一步加大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民族乡产业路、旅游路和山水田林路建设,全面推进民族乡饮水安全、行政村通动力电、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场镇公益设施建设,为民族乡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大社会事业支持力度。继续扶持民族乡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加强乡村卫生院和卫生室硬件投入,配齐常用药品;及时排查和化解涉及民族问题的矛盾纠纷,努力改善民生、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三是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发挥民族乡优势,巩固发展水果、蔬菜、药材、畜牧种植养殖,培育发展资源深加工企业,支持发展绿色生态、民俗风情和高山避暑旅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推进“三权分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民族乡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四是形成推动民族乡发展的合力。整合生态环境、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主管部门负责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建设等村镇建设项目,实现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引导、鼓励金融、保险企业下乡,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民族乡产业升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协同推进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 ‎(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民族乡发展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为民族乡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是优化民族乡干部队伍结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考试留出一定名额或比例给少数民族考生,按照规定配备民族乡乡长,合理配备民族乡各族干部比例,形成少数民族干部梯次成长结构,努力为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用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上级机关和其他乡镇(街道)挂职、定期举办基层干部专题学习班、加强上级机关派驻干部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民族乡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采取灵活有效措施,加强教育、医疗、农业和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一支知农村、懂专业、能干事的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制定民族乡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交通、下村补贴特殊政策,帮助解决住房、职级晋升等现实困难,激励民族乡干部和专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 ‎(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 ‎ 民族乡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为民族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是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挥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用,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村寨的历史文脉、民歌山歌和传统工艺,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村寨活动,唱响主旋律、讲好民族故事。二是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力度,传承传统的营造方式和建造技艺,打造少数民族风情一条街,建设少数民族寨楼,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尽快组织专业人员,在保留民族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民族特色民居,给民族乡选择使用。三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发展民族旅游产品、文化产品,举办土家摆手舞、女儿会、民族运动会等活动,做大做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让少数民族群众在传承本民族文化中得到实惠。 ‎ ‎(六)积极发挥区县乡人大职能作用 ‎ 积极开展监督调研,为推动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是区县乡人大履职的具体体现。一是突出监督重点。区县人大要把制约民族乡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民族村寨保护等问题抓在手上,与市人大开展的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监督调研的针对性。二是注重工作实效。组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村寨、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情况、掌握底数,推动解决民族乡反映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三是发挥民族乡人大作用。民族乡人大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按照地方组织法规定,围绕职责,紧贴实际,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 ‎【篇三】‎ 一、我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状 我县现有村(居)238个,其中234个村、4个居委会。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为资产租赁、土地发包等。其中,经营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63个,1-5万元的村105个,有70个村为“空白村”。‎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政策资源供给充足。早在**年,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东办发〔**〕15号),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县谋划实施,安排74个试点项目村(含22个贫困村和20个薄弱村),项目总投入5480万元,涉及资源利用、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物业管理等多种类型。通过项目实施,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村级集体收入稳步提高。今年,争取中央、省市扶强资金达510万,重点扶持17个经济成长村。县财政自行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其中34%的资金用于配套支持17个经济成长村发展,66%的资金用于扶持“空白村”发展,力争两年内消除70个集体收入“空白村”,培育17个经济成长村集体收入逐步达到50万元以上。‎ 二是新举措助推土地资源盘活。积极推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组织人员摸清散乱、闲置、低效利用的村庄建设用地,鼓励符合条件的村积极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按每亩4万元标准予以补助,其中复垦地质灾害隐患点按每亩8万元标准予以补助。鼓励全县各村挖掘自身资源,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复垦项目,实施新增耕地项目,完成验收后予以经济补助,“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 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先后制定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等政策保障文件,分别于**年、**年在尧渡镇秋浦社区、胜利镇江心村、联合村先行开展试点。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资产量化等重点改制措施,逐步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年,再次选定5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扩大改革覆盖面,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四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全域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支部提升行动,不断巩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抓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力稳步提升。大力推进“能人治村”模式,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组织负责人。大力提倡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班子实现“三位一体”,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年全县村“两委”换届后,村干部数由原来的1289名减少到1244名。逐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村“两委”主职打卡工资涨至2072元,副职工资涨至1658元(均不含绩效工资)。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组建22支扶贫驻村工作队,配强扶贫工作队力量。选配15名优秀干部担任因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增强帮扶力量,形成帮扶合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责任意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视不够,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基层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利本部门工作为前提,没有用心用情用力帮助基层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少数村“两委”干部畏首畏尾,担心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失败后,不仅给集体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还容易引起群众不满而丢选票,存在着与其辛辛苦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不如争取运转资金保障,得过且过的思想。‎ 二是发展思路不清晰。通过调研的情况来看,依然有少数乡镇特别是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安排,对自身家底掌握不清,自身优势把握不准,谈起发展思维固化、视野狭窄、胸中无策。‎ 三是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多数村的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已全部包产到户到组,村集体没有资源资产可以利用。加之过去在消赤减债工作中,一些优质资源被低价租售,造成集体资产严重流失。另一方面,近些年因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投放而形成的一些校舍、道班房等资产散落闲置在各地,不能加以充分利用。‎ 四是资金保障不给力。一是“开源”资金缺乏。部分村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想法、有路子,但底子薄弱,村级收入只能保持基本运转和民生类支出,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资金。二是支出逐年增大。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升级,本就经济薄弱,也不得不负债配套相关项目,旧债未偿又添新债,对发展只能望“钱”兴叹。‎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党建引领,全面筑牢新时代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1、坚持高位推动。党的领导是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高位推动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保证。**区是**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县,该区改革伊始便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常委、区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区组织、乡落实、村实施”分级负责制。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65%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高位推动,以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抓手,努力打造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才能早日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 ‎2、坚持高位引领。按照《**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年)》和《**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22年)》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的原则,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定向发力,明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符合全县长远规划的前提下,认真谋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切不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贸然发展。‎ ‎3、坚持高位聚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压实县直部门责任,**区自**年全面推行“大村长”包村责任制,即选派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正科级领导干部到薄弱村和贫困村挂职任“大村长”‎ ‎,为期两至三年,达成目标方可撤回。建议我县拿出切实的举措,制定真帮实扶的实施细则,帮助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二)立足优势,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深度挖掘资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村级资源挖掘利用,实现集体资源收益最大化的过程。建议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探索:一是建立县级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中心),负责对散落各地的村集体土地、山场、林场、塘坝、房产等零碎资源进行整合,打捆成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和交易,实现村集体资产收益最大化。二是组建农业农村投资公司,负责县内集体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通过企业市场运作,让闲置的集体“四荒”地、校舍及复垦的建设用地等资源实现再利用,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把资源红利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厚实家底。‎ ‎2、因地制宜发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一刀切,应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围绕资源发包、资产经营、股份合作等做好适合村情发展的文章,城中村和城郊村可依托区位优势,建设标准化厂房、仓储设施和商住小区等,侧重发展物业经济;生态资源较好、人文资源丰富的村开发资源“富矿”,侧重发展文旅休闲经济;区位相对偏僻、地广人稀的村,应尝试开展“空心村”宅基地复垦,以土地指标参与企业合作,实现资源转化。‎ ‎3、培育经营实体。专业合作社是资源开发的有效载体,可鼓励和帮助各村(居)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村级集体与农户土地、山场及林地等资源,通过合作社以法人形式与相关企业(或经营主体)入股合作,按股分成并设定最低分配基数,以保证各村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多向发力,加快形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力 ‎1、发挥政策引导力。**-2020年,县财政每年都统筹安排1000万元对集体收入“空白村”和重点扶持村进行支持。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牵引拉动作用,改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将扶持到村的扶贫项目资金所有权归属村集体,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抢抓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机遇,畅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闲置废弃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探索利用土地整理复垦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园区合作,在园区置换建设用地或标准化厂房,把土地死资产作为经营性活资产来运作,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2、激发村级能动力。考察调研所到之处,发现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要选好配强“领头雁”,要把思路清、能力强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岗位上来,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培养,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好路。建议县级层面举办发展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力。同时畅通村级干部的上升通道,合理使用编制资源,加强政治吸纳,使其政治上有希望,生活上有保障,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基层发展。‎ ‎3、培育能人带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必须有一批致富带头人,坚持将培育创业致富能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动员优秀大学生、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致富带富能力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人,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优先考虑作为村“两委”尤其是村级主要领导来培养,进一步发挥能人在地方发展中带富致富能力。‎ ‎(四)加强管理,尽快建立健全推进发展新机制 ‎1、完善监管机制。成立由组织、审计、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检查考核组,全程监督检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对集体资产资源低价出售、转让,虚报支出套取项目资金和分割村集体资源资产等行为,一经发现,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县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和审计力度,试点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试点项目审计要全覆盖,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2、建立激励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年,**区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干部报酬挂钩,从当年新增经营性纯收入中列支20%奖励村“两委”成员(《**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余办发〔**〕49号)。建议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将村干部奖励工资与新增经营收入挂钩,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村“两委”干部。同时,应加强对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保护,对农村工作摸索和创新中存在的失误与错误,应与违规违纪相区别,允许改革失误,不允许抱残守缺。‎ ‎3、健全考核机制。调研走访的**市为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市委、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级的责任。**区更是创新举办了村级党组织书记“岗位大练兵、业绩大比拼”擂台赛,现场对各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考核。建议我县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作为年度党建、“书记项目”考核内容。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村和个人,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干部时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推动不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年度任务未完成或弄虚作假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问责,激发广大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形成村村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篇四】‎ 按照市政协**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22日至23日,市政协副主席**带领经济科技委员会部分委员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进行了调研。委员们实地察看了**银行**分行、耀州联社、**天马电缆有限公司、**市蓝天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恒晟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秦龙山水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详细了解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听取了市金融办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汇报,与部分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协商交流,对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稳增长、促投资、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十条措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等文件,强化政策引领,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小微贷款增速明显。截至9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9.64亿元,同比增加27.1亿元,增长11.65%;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18亿元,贷款户数5539户,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小微贷款余额25.29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22%,贷款户数5485户,同比增加2467户。‎ ‎(二)对接资本市场,壮大民营经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投资百利科技公司、天健九方毫米波芯片等项目。设立飞龙投资基金,投资盛晖莱、中传网络等企业和澳威激光、辕点汽车项目,推动项目落地;由**汇能鑫能源有限公司受让浙江海越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取得上市公司海越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引进域外上市公司落户**;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交易板挂牌,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三)丰富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组建**市金服转贷公司、**市金服投资公司,持续为市金融服务公司赋能。建成**特色金融街区,积极推动8家企业入驻,进一步丰富域内金融业态。开展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和专项行动,严打“套路贷”和高息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创造良好金融生态。‎ ‎(四)完善融资体系,增强担保实力。组建混合所有制融资担保公司,设立**农担**分公司,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对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实施资产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增强融资担保实力。‎ ‎(五)开展融资帮扶,纾解融资困难。扎实开展经营困难企业帮扶工作,以“投贷联动”“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经营困难企业融资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帮扶企业38家,累计投放帮扶资金1.15亿元,协调贷款1.4亿元。帮助恒源地产、秦龙山水、丽天餐饮等企业成功化解累计5000余万元债务风险,避免了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发挥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作用,为中小微企业解决短期应急周转资金。‎ 二、存在问题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银企信息不对称;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不积极、不主动;区县金融专业人才少,不能有效运用金融工具灵活服务企业。‎ ‎(二)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我市金融机构虽然根据企业融资需求推出了“诚信纳税贷”“小微快贷”“经营快贷”等信贷产品,但仍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多元融资需求,还需在创新丰富金融产品上再下功夫。‎ ‎(三)融资担保公司实力弱。我市融资担保公司数量少、注册资本低、竞争力弱,目前全市共有5家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总额只有3.21亿元,净资产4.1亿元,存量担保20笔、在保余额4775万元,代偿金额7729万元,担保放大倍数仅为0.12,服务民营经济的能力较弱,民营企业担保难问题依然存在。‎ ‎(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少。我市在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方面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偏少,现有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普遍规模偏小、收费偏高,增加了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五)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低。我市很多民营企业存在产权制度不明晰、信息不透明、财务不健全、发展不稳定等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不能提供担保或抵押,信贷风险高,难以达到银行放贷条件。一些民营企业家信用意识较差,民营企业缺乏金融专业人才,对融资工具了解较少,这些原因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扩大信贷投放,对暂时困难的企业尽量不断贷、不抽贷。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大金融政策宣传,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要对民营企业贷款重点银行给予相应的民营企业信贷规模、授信权限、绩效考核等政策支持。三是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激发银行服务民营经济市场活力。四是财政部门要对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加大财政资金支持。‎ ‎(二)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新三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交易,同时加大对挂牌并实现融资民营企业的奖励力度。二是加快推广“投贷联动”模式。借鉴**银行**分行“投贷联动”试点经验,大力推广由市国资委入股小微企业、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银行授信的“投贷联动”模式。三是实行“产业链贷款”,围绕核心企业增信,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 ‎(三)创新金融产品。结合**实际,根据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探索推广“订单金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 ‎(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和中介服务。一是建立以市融资担保公司为龙头,区县融资担保公司为补充的全市融资担保体系,引进民营融资担保公司,活跃融资担保市场。二是壮大担保公司实力,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引入企业注资参股,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力争使全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0亿元,进一步提高放大担保倍数,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是规范现有中介服务公司,积极引入新的中介服务公司,清理整顿中介服务公司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免费为企业提供资产评估等融资服务。‎ ‎(五)创新还贷方式。一是探索无还本续贷模式,对信用良好、生产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采取无还本续贷,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市场有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采取无还本续贷或者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到期还款压力。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注入力度,扩大转贷基金规模,更好发挥“过桥”资金作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六)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一是企业要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健全会计制度、完善财务报表,加强自身建设,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机制。二是要提高企业家信用意识,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信用等级。三是市金融办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管理经营人员金融知识培训力度,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管理经营水平。‎ ‎(七)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一是继续组织好政银企对接座谈会,推动银企融资对接,提高企业融资质量和效率。二是建立网上民营企业宣传展示平台,对全市民营企业信息进行集中宣传展示,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各项政策进行宣传解读,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共享,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 ‎【篇五】‎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近年来,全市上下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在市场引导、政府扶持、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的作用下,以油茶、笋竹、中药材、森林景观利用为主导的林下经济产业相继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林地面积2072.3万亩,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700万亩,实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林农收入,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高度重视,政策引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市本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先行先试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市森林药材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20年)》等,各县(市、区)针对自身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相继出台了目标明、举措实、含金量高的相关政策,从政策、规划上引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二)财政奖补,驱动发展。**年以来,我市从省级竹产业发展项目中争取到补助资金4333多万元,油茶低改和新造资金1.6亿元,中药材补助资金240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改造毛竹低产林24.3万亩,建设竹林经营道路280多公里。改造提升低产油茶林面积18万亩,森林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6万亩,争取省级林下经济中药材补助资金2400万元。在政府补助资金的鼓励下,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了“政府投、企业筹、部门争、银行贷”等多元化投入模式。‎ ‎(三)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目前,全市林下种植面积达到487万亩,林业产业扶贫企业达141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达64家,国家级5家。林业产业合作社达788个,省级以上示范社24个,国家级8个。**年油茶、笋竹、中药材、森林景观利用四大主导产业及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逾341亿元。通过“公司+基地+林农”“专业合作社+林农”等经营模式,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林地、森林景观资源,率先办起了农家乐,推动林业产业由点到面快速发展。‎ ‎(四)科技引领,强化服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科技兴企深入人心。德兴天海科技发展集团与解放军总医院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了国内首家覆盆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中药资源中心合作建立了**省博士后工作站。公司承担了“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等8个国家课题。依托我市婺源佑美、德兴天海、宋氏葛业、**县瀚野等中药加工生产企业、鄱阳县古县渡镇培育美国薄壳山核桃,通过“技术源头开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产业孵化、产业论坛、市场开发”的模式,大力研发滋补养身、康体养生等保健产品,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及时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虽呈现良好态势,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一)示范带动不够。当前存在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认识模糊,对林下经济概念不清,对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意义没有深刻理解,有的农户将林下经济局限于林木下生长的经济作物,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有的农户对示范带动存在顾虑,怕同行竞争影响自己的发展,单兵作战、自产自销,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没有培育出具备典型示范的优势品牌,不利于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从而限制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服务管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我市还没有统一建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有些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对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作物生长中的防疫、品种繁育等技术指导不够,与企业(基地、合作社)之间交流不够,信息不畅。‎ ‎(三)林地流转难度较大。当前我市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公益林、天然林及生态红线等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可选用于经济林种植的林地越来越少。尤其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少数林农宁愿闲置自家林地,也不愿流转他人搞林下经济,林地流转难已成为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阻碍了林农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 ‎(四)科技含量不高。林下经济涉及领域多,专业性强,当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缺少设施先进、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林下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的成本相对较大。尤其是现代财网络工具应用不够,产品销售、品牌推广、信息传递等方面较滞后,致使多数林下经济产品销售不畅。‎ 三、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林下经济的发展是对我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补充,是发挥生态优势,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和视察**时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林下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战略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要建立落实发展林下经济的领导干部负责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搞好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林下产业结构,加强林业工作站对林农、合作社、基地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从而推动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科学规划,优化服务。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林地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积极引导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把发展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乡村特色、科学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式和规模,形成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三)培育龙头,示范带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虽然初见成效,但大多单兵作战、自产自销,缺乏龙头带动。因此,各地要重点培养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示范辐射,更好地发挥其支农带农作用,大力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林农、企事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及技术培训服务,帮助林农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开发更多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四)增加投入,完善机制。发展林下经济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大投入、加大招商引资,鉴于林下经济领域宽、产业门类多、参与农户多,对于实施精准扶贫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要进一步统筹整合资金,当地财政要进一步增加林下经济发展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林下经济发展。用好财政贴息政策,对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借贷主体,给予政策性优惠。由于部分林下经济产品销售、品牌推广、信息传递等方面较滞后,尤其是森林药材类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致使产品销售不畅。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市场营销机制,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市场信息分析和研判,及时发布产品供求信息,使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