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乐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论文之乐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乐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沙坪第一小学 余月贵 语文科是知识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语文要教的内容太多了,真不知从如抓起,想一想:语文涉及到的也是几大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如字、词、句)的掌握;二是理解能力的培养;三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当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不少老师都千方百计或上网或从资料书里东找西凑搜集有关阅读让学生们一个劲地练,老师是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时又担心只顾训练阅读,耽误了课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掌握与巩固,真有一点顾了头来脚翻根的感觉,而到头来效果往往又不太尽人意。其实不管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写作水平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期内强化训练便可以达到目的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我们在每一天,甚至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积累。我们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各知识点系统训练的资源库,以教材为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训练,省时省力,效果更为明显。一、 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和思考课文,提高学习的能力。1、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判断和思维能力。俗语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 ,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诱导学生学会从课题“引疑”,在课中尝试“释疑”,在课后“掘疑”。例如在教学小学第十一册《草船借箭》一课时,课题一出现,我便对学生说:“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知道些什么?”经过引导,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说:“我想知道是谁去借箭,究竟又向谁借呢?”有的说:“草船借箭的经过和结果会是怎样?”更有的同学提到:“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借’字呢?”等,学生从课题引发的这些疑问,不正是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的教学目标吗?而学生心中有了这些疑点,就为探究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因势利导,同学们都很想知道这些问题,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边读边从书上寻找有关的答案,学生在采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时或是小组讨论形式,或是个人阅读等,最终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基本上能对课文有一定层次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2、利用和捕捉课本中的教学资源,善于给课文的空白处给于“盛满”。我认为语文教学课堂不应该看成是事实性结论的汇集,而主要地应被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老师及时捕捉,并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就能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又如古代诗歌有其广阔的意境,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在《乡村四月》一诗“明诗意、入诗境”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自由读古诗,联系插图、注释想想诗意。②三人学习小组研读古诗,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工研究:A 小画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主要的景物画出来。可画一两句,也可以画全诗。B翻译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意。C朗诵家:用心诵读,读出诗歌的意蕴。③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学习过程、结果。A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这样说、这样读,其他的同学质疑、评议。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美丽的画面。C朗读、背诵。这样就把廖廖数句的诗歌诠释得丰盈而充实,每一个鲜明的生命个体在“盛满”的过程中呈现其生命的斑斓,语言得以积累,思维得到了训练。3、对教材进行合理延伸。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使用教材的过程,更是改进和完善教材,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提高能力、丰富知识的地方。例如,我在《草船借箭》一文教后随即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用草船成功借回十万支箭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我引导学生们以草船借箭之后为题展开想象续写课文,因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课文的历史背景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于是一个个合情合理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笔下熠熠生辉。有的写到自从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后,周瑜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亲自登门认错,从此两人怎样称兄道弟,又怎样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有的写到周瑜这次阴谋失败后,心里死不服气,又怎样策划下一次的行动,结果又怎样被诸葛亮挫败……这样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去设计有价值的习题,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大大地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课本中已有的资源设计语文开放题,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去训练,让每个学生在思考、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例如,我在《草船借箭》一文教后随即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用草船成功借回十万支箭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我引导学生们以草船借箭之后为题展开想象续写课文,因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课文的历史背景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于是一个个合情合理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笔下熠熠生辉。有的写到自从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后,周瑜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亲自登门认错,从此两人怎样称兄道弟,又怎样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有的写到周瑜这次阴谋失败后,心里死不服气,又怎样策划下一次的行动,结果又怎样被诸葛亮挫败……这样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去设计有价值的习题,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大大地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课本中已有的资源设计语文开放题,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去训练,让每个学生在思考、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又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后,在学生领略作者所描绘的几个不同特色的乡村画面之后,我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对照课本的插图,并用:“因为……所以……”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画面的景色,也可以把说的写在图画的旁边,使画面图文并茂,学生们都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在广阔的空间弛骋想象,创意在延伸活动中潺潺而出。二、丰富语言,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1、重视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古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何不抓住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写作表达的基础,课堂上我充分提供机会给学生读。我引导学生阅读,讲究方法,注意形式、分层次,讲求实效,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教学思想,达到学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浏览课文,初步了解课文,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这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放飞了学生的灵性;接着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与同桌交流,并好好读一读,这个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正如学生的回答有的说为课文中写到的巨人的花园的美所陶醉;有的说为巨人的无情、粗暴感到不满;有的为花园变成了一个荒凉的地方感到万分可惜;也有的说看到巨人终于醒悟过来而高兴…… 最后我要求学生把准字句,仔细品读,老师在此引导学生可以借助表情、动作及语调的轻重缓慢,通过个体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多样式的阅读,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最后我要求学生即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下来。学生在自主参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思想的感悟。学生在阅读探索中体验与反思,在体验与反思中领悟与发展,从而获得了更广泛的语文实践经验和成功的体验,使语文教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读写结合,让学生乐于动笔写。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一篇作文觉得很难,在堂上规定的时间里作文更加困难。然而在每节课上写一篇作文也不可能,但我们可以换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例如我在教学《颐和园》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出示:“颐和园是一个( )的地方。”要求学生用上课文或平时积累的四字词填空。片刻,学生思潮汹涌,迸发出了“风景优美”、“景色怡人”、“美不胜收”、“山清水秀”、“山明水秀”、“四季如春”……一个简单的填空练习把学生平时积累的一连串描写景色的词语加以应用。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写话的“学习了课文,我们认识了小鸟、树、还有那伐木工人,你最想对谁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或几段话。”坚持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并把感悟写下来,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能力。三、以课本为题材,开展多样的活动。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以课本为题材,尽量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可帮助他们巩固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复述课文、演一演、比一比等。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我要求学生以“我是一棵爬山虎”为题进行复述课文;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设计“我是那茂盛的榕树,我是一只生活在榕树上的小鸟”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声情并茂演驿了动人的一幕:扮演“小鸟”的在表演中倾情赞颂了大榕树的繁茂以及为它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对于给大榕树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小鸟们,而大榕树的扮演者也绘声绘色地道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在这一环节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内化与升华。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把握好教材,善用教材,乐用教材,同样可以在语文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中去探索语文,认识语文,感悟语文,这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走向世界的窗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