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微

历史论文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微 ‎ ‎  摘  要: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  2、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使用。‎ ‎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教学观、方法、‎ ‎  历史新课程的总标准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因而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值得探索实践。‎ ‎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改进教学模式 ‎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不可缺少。“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思、导疑、导练和学科管理上。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处于互动合作之中,形成一种教得轻松,学得积极的良性循环模式。‎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把教学看作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还应重视把握好参与的“度”,客观地、正确地、辨证地分析历史,进行“宏观调控”‎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提前参与左右他们的思想,也不可末尾参与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随便问问看看,敷衍了事,而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 ‎  二、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  用心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确立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假设,自我建构新活知识。认同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 ‎  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助手。课堂是他们表现自我、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平台,使学生通过历史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激起探究热情,逐渐完成“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的不断递进的过程。‎ ‎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使用 ‎  1、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转入战略进攻时,首先让两名学生代表南京、武汉两个城市,再把其他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学生手牵手代表长江,另外三组分别代表晋冀鲁豫主力、太岳兵团和华东解放军,然后让这四组学生依照课本地图构成一幅简单形象的《解放军挺进中原的“品”字形示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接着用多媒体放映电影《董存瑞》的故事片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历史的潜能。‎ ‎  2、课堂问题设计要具有思维性。言者因思而发,听者受启而再思。“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 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有梯度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2)这场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3)为什么称辛亥革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  3、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学会—会学”的转化。让学生去听、去思、去说、去读、去学,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从而培养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质疑问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其他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并非不愿意学习历史,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学,教给方法自然重要。‎ ‎  (1)形成正确的学习流程。教师培养引导学生形成预习→上课→作业→‎ 巩固的学习循环流程。该流程看似简单老套,但实际做好不容易,长期坚持更不容易。每一项都需要学生实质性地不折不扣做到。‎ ‎  (2)形成正确的预习方法。预习教材时的步骤是:读通→感知内容;读懂→理解、解答课后问题;存疑→发现问题;探究→挖掘内涵。‎ ‎  (3)形成正确的做笔记的方法。教会学生在学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勾、划、圈、点、注、批、思。形成这样的习惯,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终生的学习发展。‎ ‎  (4)培养和形成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一方面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又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抽丝剥茧式的问题方法:府院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中国是否参战),其实质是什么?(段黎争权夺势)其斗争实质又是什么?(美日对华争夺)。‎ ‎  (5)学习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  a、历史反思法。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祭奠亡灵。而是为了借鉴往昔,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故应学会用历史实际和现代意识的交融,用思想、感情和哲理的三合土构筑起历史和现实的观照。‎ ‎  b、规律揭示法。历史启发我们,无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中国的社会道路,都有曲折和反复,反对颠覆、反对复辟的斗争,将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学习历史要从历史全局的宏观着眼,要从社会制度的更替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和得出结论。‎ ‎  c、史事比较法。一是古和今的比较,揭示其区别点和共同点,以说明今比昔好现实比过去光明;一是中和外的比较,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以唤醒民族的自尊和自强。‎ ‎  d、经验总结法。历史给人智慧,历史经验是指示未来航向的明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兴旺,就得懂得自身的历史。‎ ‎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 ‎  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人文素养为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而:‎ ‎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确立现代历史教育观,追踪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深化和拓宽学科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课堂成为科学知识的殿堂,成为人格培养的圣堂。‎ ‎  2、教师要深入理解分析教材,使课本“活”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形成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思路。还要使课本内容丰富起来,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知识学习延伸到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从单学科知识延伸到多学科知识。‎ ‎  总之,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以教带学,以教助学,以学论教,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体现教师“教”的过程,而是实现学生“学”的过程;也不单是教师在“动”,而应是以学生的“动”为主的师生互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实现主体参与与教学任务落实的有机结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