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演讲稿五篇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学习心得六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读书分享演讲稿五篇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学习心得六篇

读书分享演讲稿五篇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学习心得六篇 读书分享演讲稿五篇 ‎【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最近读的是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所写的正义伦理与价值秩序一书。读了这本书后,我对于公平与秩序谁更重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公平说起来似乎人人都认为理所当然,显而易见,然而,在很多时候公平并非如此轻易界定,对于公平的看法可能千人千面。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洪灾时分洪的例子,很多中小城市被作为分洪区泄洪,这对中小城市的人是否公平呢?但是如果中小城市不分洪,任由洪水泛滥,这对其他地方的人是否公平呢?然而不管怎么做,分洪必然会损害分洪区群众的利益,但是在那里分洪就是公平呢?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很难选择的问题,可能大家的意见很难统一,第二个例子是高考录取例子,北京上海的名校率取率远远大于其他省份,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大家觉得公平呢,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这种模式是否就一定公平呢?可能有的人会提出这对教育欠发达地区的考生不公平,有人全国统一率取率,按省份划分分数线的方式,可是一个省份内的教育质量是否就很平衡呢?其实一个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都不可能一样,所以要形成高考公平的共识实际上很难。第三个例子是小区停车的例子,现在有很多小区出现了停车位不够的问题,很多停车位占用了业主的公共场所与公共道路,这部分地方属于业主共有。那么如何分配才能让业主都会觉得公平呢?这在全国都是难题,如果采取先来先得的方式,这对部分后入住的业主来讲不公平,如果采取竞价拍卖使用权的方式部分业主也认为不公平,说实话,很难找到一个让人人都觉得公平的方式。‎ 这三个例子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公平的看法很多时候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了这书之后整体说来我有三方面的体会。一是守纪律。守纪律实际上就是遵守秩序,世界若无秩序,公平无法显现,要保障公平的实施,就必须遵守秩序,必须守纪律、讲规矩,当公平与秩序发生冲突的时候,只能是秩序优先,也就是要维护纪律的刚性,结合我们生活工作来说呢,就是当个人利益与纪律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遵守纪律,比如家里有急事,而前方抗洪要紧,这时候就需要发挥纪律的作用了。二是不抱怨。很多人经常抱怨世界不公平,社会规则不公,自己的努力没有能得到回报,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任何事情都有他发生发展的过程,抱怨机制体制,抱怨社会不公对自己毫无用处,反而会让自己充满负能量,影响他人情绪,让自己离成功更远。三是勇担当。秩序的价值位阶大于公平,并不意味着只要秩序不要公平,而是说我们都需要遵守现有秩序,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个人的人生价值。‎ ‎【篇二】‎ 一、《走出死亡》作者简介 霍韬晦是当代思想家、新儒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现任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所长,并被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海外导师。‎ 霍韬晦早年从事哲学与佛学研究,成果丰硕。近二十年转向生命成长教育,提倡新人文主义,创立性情学。在思想上,主张文化应该回归生命,先有生命实践才有社会实践。提倡生命儒学、生命佛学。‎ 在教育上,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教育,是性情文化的倡导者。‎ 二、《走出死亡》内容介绍 ‎《走出死亡》从生命入,从生命成长的资源——历史文化入,选取中西历史上的典范人物,如苏格拉底、耶稣、孔子、佛陀、老庄、游方僧侣、禅门人物,乃至英雄豪杰,看他们如何直视死亡,并能深入其信念,至死不变,不但成就其人格,并且使其生命得到超升,从而走出死亡。最后探索葬礼的深层意义,以回归生命之性情。生命的秘密说之不尽,言之无穷,其中即包括死亡这一事实。霍韬晦认为,人并非怕死,而是怕生命完结的时候,一片空白,与草木同腐,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死亡问题,其实是生存问题的突显。‎ 三、《走出死亡》读后感 一是对死亡的认识。死亡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也没有被人终止过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是人生最惶惑的问题。死亡是生命遭遇到的最大的限制。人们都忌讳谈及它,因为一想到死亡就会丧气恐惧。而死亡就在每个人面前,只是不知道它何时会来临。死亡这种惶恐和困惑缘于从没有一个人有过直接的死亡经验,人只能从他人死亡的经验中得到一些间接的经验,譬如亲友的死亡,特别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人之死,因为关系的密切,我们才会对他们的死亡有很深刻的感受或者悲哀。我想这种生离死别,多数人都经历过,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与死,常常只是一线之隔。佛说:生死之间,一口气不来,即成来世。有时候,生命之灯的熄灭亦如拍死一只蚊子。人可能对什么都有力,唯独对死亡无力。人会死亡,是必然,任何人都无例外。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无论高官或百姓,无论富人和穷人,殊途同归。死亡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生就有死。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使得人的生命充满了张力,才迫使我们去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要通过死亡才得以完成,生命因死亡而完整。如没有死亡的话,人的生命固然会一直无限期地延长下去,但同时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死亡的存在,才凸显出生的存在价值。有哲人说:如果你不明白死亡,就不明白生命是什么?‎ 二是对生命的认识。何谓生命?生命是“生”,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生长,即成长。生命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 简单的解释是:你开始喜欢这个成长的事情了,知道应该向正确的方向努力了,知道吸取营养了,就是“善”;努力到一定程度,自身的修养开始提高,自己气质有所改变,这叫“信”;气质改变到一定的程度,完全成了自身的内在的东西,你的境界已经遍身心的充实了,就是“美”;因为内在修养够了,充实了,开始向外散发光明和宁静,影响及于他人,就叫“大”;大而无所不能,是圣;最后的境界不可说,说不出,形容不了,叫神。一切人生的努力,获取,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回报,而在于获得内心的信心和充实,这就是不分古今中外的所谓人格。生活的打磨、岁月的沉淀,我们的身体会老去,然而通过学习和努力,生命会沉淀得愈来愈有内涵和品质,人才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能力、有思想、有品格的人。然而生命又是充满限制的,我们这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面对挫折和苦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去创造条件克服苦难。人的生命力、意志力、创造力就是在最困难甚至濒临绝境时表现极致,这就是生命最可贵、最神奇的地方。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决定自己的生存价值,并提高其生存境界,如此才能有自己的努力和贡献。生命存在的秘密,可能就是给我们一个机会,去突破有限的人生,完成我们生存的价值,去找回我们自己。霍韬晦先生说:人对生存的执着,其实是源于对死后的无知,只有超越生死,超越无常,才是绝对的快乐。其实,人从生下来到死去,这中间的过程就叫幸福。真正意义上的生存是懂得感恩,懂的继承,懂得珍惜,懂得努力,懂得把信念贯彻到底,懂得付出不计较。面对生的态度,即是我们面对死的态度。‎ 三是我的人生态度。我经历过车祸、疾病和亲友的离世,这些经历有过的痛与哀伤,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更加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更加明白只有放下无谓的执着,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和生死,用宁静心去领悟,用平常心去生活,用包容心去善待,用感恩心去工作,才能有从容淡定的良好生命状态。南怀瑾先生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中说:一个人清醒等于活着,睡着等于死了。睡醒以后,又是一个生死。我们每天的白天夜里都是一个生死。念念都在生死和死生中。所以我的人生态度----把每个今天都当成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每一个明天又都是新生,珍惜身边人,做好手头事,快乐每一天。‎ ‎【篇三】‎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先生译注。说来很惭愧,几年前我买过一整套的“四书五经”,因各种原因,没有读完。‎ 今年4月,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好文章,题目是《人生最大的捷径是读一流的书》,作者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王强先生。他列举了李彦宏、俞敏洪等人的例子,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他们所读的图书馆系、中文系、英文系等与金融、管理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们却创建出成功的企业。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一切,这种渴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实现的。他认为: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人生命轨迹的书籍,会成为离开校门后不管走到哪个领域,能够比别人走得稍微远一点的保证。因为那些书不是字,是生命,对读者的生命来说,是一种引领。而千百年来,没有被淘汰的著作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的结果,值得我们用时间和生命去拥抱。所以在好文章的激励下,我带着不一样的心情,重新阅读了《孟子译注》一书。‎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孔孟”,后世称他为“亚圣”,主要成就是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和儒家思想。《孟子》一书,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汇编而成,属于语录体散文集。读这本书,可以见到很多原本就很熟悉的语句,比如说:仁者无敌、舍我其谁、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揠苗助长、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还有一些著名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遇到熟人的惊喜,当然这只是阅读的副产品,真正让我收获最大的,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它能融入人的性格,让人的生命充满真善美,充满向上的力量,充满定力和喜悦。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 大气做人,有大境界。大气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风范,态度和气质。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己三个方面。待人要宽容,对事要超脱,对己要豁达。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孟子去齐国游历,推行主张。但是与齐王不相融洽,要离开,走的时候在边界昼县歇了三夜才离开,这时候有个叫尹士的人对别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够做周武这样的王,是孟子的糊涂;知道齐王不行,还要来,便是孟子贪求富贵;要离开的时候,还歇了三夜,慢腾腾的走。我对于这种情况太不高兴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尹士那能了解我啊?我大老远来和齐王想见,是我的希望,不相融洽而走,难道也是我所希望的吗?是不得已罢了!在昼县住了三天,我在心里还认为太快了。我认为齐王即使不能做周武王这样的人,也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如果齐王能有所改变,来挽留我,肯用我,何止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啊!难道我要像小气人一样,向王进谏,王不接受,便大发脾气,满脸不高兴,一旦离开,非要走到精疲力竭不肯住脚吗?听了这一番话后,尹士说:啊,我真是个小人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想到孟子这个人,他不是为官帽,不是为俸禄,一心为的是实现心中的理想,所以在别人和他不相融洽,别人对他不理解的时候,他永远是保持面带微笑,能够跳出这个圈儿,来俯视众生,因为他心里有大境界,所以对人、对事、对己都很大气。‎ 自信做人,内心光明。自信方面的例子很多,看孟子说过的“舍我其谁”就知道了。有个人问他,你怎么闷闷不乐啊?你不是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孟子说:彼一时,此一时也。每过500年一定有一位圣君兴起,而且会有命世之才出现。从周武王到现在,已经有700多年了。看来是老天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除开我,还有谁呢?看到这里,我觉得我真的忍不住要给孟子点个赞,自信,坦荡,光明。只有内心光明的人,才会像太阳一样的保持着恒定的温度,保持着进取的姿态;才会像月亮一样,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毫不隐瞒的承认和讲出来,日月为明,孟子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光明的人!我也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内心光明的人!‎ 踏实做人,守住根本。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还有一个段说这样说的,职位卑下,又得不到上级的信任,是不能够把百姓治理好的。那么要想得到上级的信任,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以此类推,要想得到朋友的信任,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要得到父母的欢心,首先要诚心诚意。要使自己诚心诚意,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够是自己诚心诚意了。善和诚是做人的规律,极端诚心而不能使人感动的,是天下不曾有过的事。通过这几个故事,我认为他强调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要诚心诚意,踏踏实实,守住根本,先把把眼前的事,身边的事先做好。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篇四】‎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与《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并称为修身养性、处世做人的三大奇书。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前后在世。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潜心礼佛,一生饱经沧桑,因此思想比较复杂,书中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 ‎《菜根谭》讲的是人生处世哲学,我从中看到人应处理好两种关系,一种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做到定心、砺德;另一种是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做到利人、济世。‎ 一、定心 ‎《菜根谭》的书名来自一句格言:“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书中多处强调了心的重要性。比如“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比如“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意思是“命运使我的筋骨劳苦,我便轻松我的心来弥补它”。比如“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意思是“漫长和短促是由于主观感受,宽和窄是由于心理体验。所以对心灵闲适的人来说一天比千古还长,对胸襟开阔的人来说一间斗室也无比宽广”。‎ 我曾看到过佛家的几句偈语:“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意思是“为了避免脚被地上的荆棘刺伤,何必需要无穷大的皮革去覆盖全部大地呢?只需用一小块皮革垫在靴底,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地面吗?”我们不可能消除外界所有的坎坷,而只能调整、安定自己的内心,如此就相当于在靴底垫上了一块皮革,便可以在天地间行走无碍。只有心定了,才能达到《菜根谭》中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才能做到心有主宰,不为外界所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砺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的作用,古人论人生,首先强调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菜根谭》也是如此。洪应明论述了德与才的关系,他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意思是“一个人的品德是他才干的主人,他的才干是他品德的奴仆。有才干却没有德行,就好比一个家庭中没有主人而让奴仆当家管事,这样哪有不胡作非为、放纵嚣张的呢?”他认为德是事业的基础,“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他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形象:“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如果是从高深的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衍;如果是从建立功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盆中的花,便会因为迁移变动或繁茂或枯萎;如果是靠特权或恶势力得来,那就如同插在花瓶中的花,由于根部没有深植在土中,就会很快枯萎。”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靠道德的力量获得的社会地位才会长久,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取得的财富才能保留。‎ 既然德这么重要,那么应该如何砺德呢?《菜根谭》指出了一种方法,“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意思是“耳中经常听些不爱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就像砥砺品德、修身养性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好听,遇到的件件事都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中了。”我认为洪应明说的这种方法就是克制,克制就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在顺境中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古人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说的就是克制,即凡事把握好一个度。‎ 与克制相对的就是“任性”,也就是放纵,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人性有“三原恶”:懒惰、嫉妒、任性,可见“任性”的危害之大。这方面,唐玄宗是典型的例子。唐玄宗前期的宰相韩休,刚直不阿,敢于规劝玄宗。玄宗每次宫中宴乐或后苑游猎,稍有过失,便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刚落,韩休规劝的谏疏就到了。有一次玄宗对着镜子闷闷不乐,侍从说:“自从韩休当宰相以来,陛下比以前瘦多了,为什么不把韩休贬谪外地呢?”玄宗深知留用韩休这样的大臣对国家有好处,因此感叹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正因为唐玄宗前期“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能对自己保持一种克制,一手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可是他后期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了,过分宠爱杨贵妃,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恶果,最终在马嵬坡上演了缢死心爱之人的悲剧。‎ 三、利人 人生在世,需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菜根谭》宣扬了助人为乐、利人利己的观点。比如“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意思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走得过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这就是为人处世中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又比如“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意思是“为人处事能够做到忍让是很高明的方法,因为让一步往往是更好进步的阶梯;对待他人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方便别人的同时也为方便自己奠定了基础。”这些话都说明了“助人是快乐之本”的道理。我曾看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能帮助别人、被人需要,这是快乐和幸福的一大源泉。‎ 帮助人不一定要为别人做很多、做大事,可以是小事。洪应明说“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意思是“一个高尚的人,如果贫穷得无法用物质去接济别人,当别人为某件事执迷不悟时,你能去指点提醒别人,当别人遇到危急困难时,能为他说几句公道话和安慰话,使他摆脱困境,这也算是无限大的功德。”我觉得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言施”。据说有一个穷人问佛:我为什么穷?佛:你没有学会给予。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即对人和颜悦色;言施: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眼施:给予别人善意的眼光;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我理解就是要做一个或多或少带给别人正能量的人。‎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态度做人做事,多做利人利己的事情,不做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带给别人正能量,那么这个世界就和谐了,人与人之间也就充满了温情。‎ 四、济世 人生不到百年,如白驹过隙,如果没有做一点有益于世的事情,就会湮没无闻,不能留下一点痕迹,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菜根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读起来让人振奋:“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意思是“春天来临时,风和日丽,花尚且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的景色,连鸟儿也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一个读书人如果通过努力侥幸出人头地,又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却不想着为后世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他即使活到百岁,也好像没有在世上活过一天一样。”洪应明自己就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脚,他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但正因为有《菜根谭》这部作品,让今天的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人真实的存在过,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永恒。‎ 中国古代儒家士大夫有一种济世安民的情怀,希望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事业,求得“青史留名”。有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树立道德、为国为民建立功绩、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我们现在常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古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普通老百姓信仰鬼神,士大夫信仰历史,所以才有孟子的“舍生取义”,才有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才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认为一个人即使不想着留下好名声,为了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为这个世界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自豪地说,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美好了一点,我没在世上白活一遭。‎ 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菜根谭》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见仁见智。我认为这本书值得花一生的时间去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感悟会越来越深。可以将它置于桌前或床头,闲暇之余,随手翻翻,仔细品味,定有益处。‎ ‎【篇五】‎ 八十年代末期,在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时,作为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著名作家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必读篇目,当时自己也认真地读了,但是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对社会、对机关、对官场的认识和体会十分肤浅,这篇小说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深刻,没有烙下什么印记,只是记得有这么一篇小说,是王蒙写的。‎ 这次市人大机关开展“月读一本书、提能强素质”活动,休息时间,总是把以前学过、看过的书翻出来,找回自己头脑中模糊的记忆,重读这篇小说,对照当今社会,我看也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了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刘世吾的形象。刘世吾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于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作品中一再出现他的口头禅“就是哪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的人生哲学,革命意志严重衰退。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露了刘世吾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诸如“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等等,用这些包裹他的问题。这就使这个形象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 当下,在我们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象刘世吾式的人大有人在,对问题熟视无睹,对群众不冷不热,对工作毫无激情,工作拖拖拉拉,应付了事,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缺乏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这也是一种官僚主义,是典型的为官不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一大批忠诚于党,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担当负责,敢于直面问题,清正廉洁,扎扎实实干事创业的干部。我们要看到刘世吾式人物的危害,争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部。‎ 小说还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有斗争性青年林震的形象,这与我们一些刚刚进入机关的年轻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充满激情,充满工作热情,但又不知道如何把工作干好。现在我们一些年轻干部,到机关工作几年后,自己在不断成熟的同时,工作锐气也渐渐没有了,通俗的说法是“学油了”,染上了“机关病”。这也是如今对年轻干部教育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重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机关年轻干部都是一种警醒、一种鞭策,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教育意义。‎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学习心得六篇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学习心得六篇 ‎【篇一】‎ ‎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也是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民主权利、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的具体举措。基层组织选举的核心在于“人”,要全力做好基层组织选举“人”的文章,聚焦“涌新人、聚能人、选强人”等工作,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让《条例》真正落到实处。‎ 基层组织选举要“涌新人”,注入发展活力。当前,基层班子普遍面临着干部年龄偏大,知识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较低等问题。完善班子年龄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要按照班子结构合理的原则补充中青年干部,让基层组织“涌新人”,他们路子更活、脑子更活、后劲更足,是新时代的奔涌后浪,能够为基层注入发展活力。首先要健全基层后备干部储备库,选拔讲政治、敢担当,业务能力突出的年轻党员补充到储备库里,为基层班子备齐后备力量。其次要梯形搭配,构建合理的年龄结构,让基层班子有老干部的丰富经验,有中年干部的成熟稳重、有年轻干部朝气蓬勃,让基层班子时刻充满战斗力。‎ 基层组织选举要“聚能人”,凝聚发展力量。党员代表要切实代表群众心声,覆盖范围要广,知识结构要全,职业范畴要精,特别是在生产和工作一线的代表,他们更贴近基层生活,更了解基层诉求,更适合为基层发声。要合理分配代表名额,优化代表结构,确保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比例,为基层组织“聚能人”,凝聚基层发展力量。一方面要优化代表知识结构,提高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等各方面工作在一线的专业人才比例,为基层组织选举汇聚各方英才。另一方面要优化代表职业结构,要确保奋战在当地支柱特色产业、工农业生产和新兴服务业的一线党员的代表名额,充分传递一线生产和工作的声音,将基层组织与一线党员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基层组织选举要“选强人”,明确发展方向。基层组织健康发展离不开“领头雁、带路人”的坚强领导,基层组织选举要“选强人”,不仅是强在工作能力,更要强在思想觉悟。要选出并培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党员干部,为基层组织“打头阵、挑大梁”,明确基层发展方向。选举前期要做好委员候选人考察工作,要重点听取党员群众对于候选人在政治素养、思想品行、廉洁自律、社会形象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立体掌握候选人基本情况。在选举完成后,要及时跟进基层组织班子培训,及时查找自身不足,补齐理论短板,补足精神钙质,打造工作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组织能力。‎ ‎【篇二】‎ 基层党组织是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党群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第一线。以选举为主要方式,配好建强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科学开展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画了条“硬杠杠”,对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这是我们能够穿越百年风雨的根本原因。只有以党性觉悟高、能力素质强的人为构成单元,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热情与本领才有保障,群众才能切实感受到来自党中央的温暖与实惠。践行初心使命不是一句空话,要真真正正地放于心里,落在行中。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的人,才有资格被选举出来,才有资格代表基层党组织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当前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法则。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以科学选举为主要体现,全面打造过硬队伍,对团结动员群众、积极造福人民、优化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规范党内选举的重要遵循。无规矩不成方圆。各项工作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框架下运行,才能实现推进有力、不留隐患,党内选举工作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唯一执政党,其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只有不断在基础问题上下功夫,我们的执政大厦才能根基稳固、岿然不动。而选好每一块砖、用好每一份料则是基础里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恰恰为选砖用料提供了一把“标尺”。这把尺全面规范了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流程、方式,为实现党内选举工作的过程控制打下基础。科学严谨地指导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也在党的基层治理的前期,杜绝了问题的产生。于根源处净化基层党组织构成,为基层党建的发展提供一个强壮的体魄。‎ ‎《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落实党要管党的重要举措。严格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我党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领导性的根本保障。打铁还需自身硬。合理构筑基层党组织,为系统开展党的基层治理奠定人员基础是做好执政为民工作的前提。只有对自身发展拥有百分之百的发言权,才能底气十足、干劲十足地为人民服务。也只有不断加强党风建设,并以此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形象,才能与群众共鸣,才会让各项政策落地有声、落地有效。通过选举方式,让优秀党员成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骨干,使基层步调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但可以提升服务效率,也能助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深入落实。而《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在制度规章层面,赋予了我党健康发展的法理保障。‎ ‎《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维护党员权利的重要依据。充分维护党员的合法权利,是团结党员、激励党员的根本方式。在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中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民主权利是全面维护和保证党员权利的重要一环。基层党组织选举本身是一场以人民意志和利益为唯一标准的“自然选择”,其最终结果就是“优胜劣汰”。觉悟高、能力强的党员通过选举,成功“进化”,在更高的职位上发挥功效,这便是党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以保证的深刻体现。相反,在个别方面尚有不足的党员没能“进化”成功,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鞭策。科学保障权益的概念既包含正向的维护,也具有反向的激励。基层党组织选举生动诠释了这一概念,而《条例》的制定与实施让这一概念更加具体、科学、有效。‎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基层党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力、公信力、影响力。《条例》就是开展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硬杠杠”,我们只有严格执行、严格遵守,奔向复兴的脚步才够坚实、稳健。‎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6月29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基层党组织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为基层组织选举提供了原则导向,是筑牢基层党组织根基的重要“法宝”。《条例》秉持了三个“度”,为基层党组织选举“保驾护航”。‎ ‎《条例》制定和实施秉持了人民至上的“高度”。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基层党组织是党和人民密切联系的前沿阵地,党的方针政策、执政理念、政治主张最终通过基层党组织得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的人,才有资格被选举出来,才有资格代表基层党组织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只有站在人民至上的思想高度,制定和实施《条例》,才能精准选人用人,才能选优“关键少数”,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条例》制定和实施秉持了规范选举的“宽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条例》制定和实施让基层党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基层党组织选举的准绳。《条例》中包含了适用范围、选举条件、选举程序以及选举要求等,为基层党组织选举限定了“宽度”,设定了“硬杠杠”,不容逾越和忽略。基层党组织选举是一项严肃严谨的政治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条例》制度实施整个选举过程,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每一名党员的权利,选举结果才算真实有效,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同。‎ ‎《条例》制定和实施秉持了制度原则的“硬度”。“柔性”的管理需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驾护航”,党中央制定和实施《条例》,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提供了“刚性”的纪律保障。党组织选举要做到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确保选举风清气正。严禁拉票贿选等行为破坏选举,杜绝选举中产生的不良因素发酵,让基层政权沦为以权谋私的工具和黑色势力的“保护伞”。《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提前预防和惩罚不法行为,有力弥补了基层党组织管理缺位,打通了巩固基层党组织政权的“最后一公里”,树立风清气正的选举环境,构建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条例》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基本遵循,各基层党组织要以《条例》为导航,从严从实从细抓好选举工作,选出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党代表和“当家人”。‎ 把好政治“方向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基层党组织担负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责任,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条例》对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把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富有活力的坚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 调好组织“换挡杆”。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在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过程中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全程把关。要提前研判,精准全面地摸清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把基层党组织班子的现状掌握清楚,把党员群众对换届选举的意见建议掌握清楚,打好“提前量”。要严把关口,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从代表资格条件,到代表名额,再到选举风气,都必须要严格把关,绝不能嫌麻烦、图省事,随意简化合并程序,更不能违规违法操作,踩“红线”、触“底线”、踏“雷区”。要操作规范,把选举工作分析清、研究透,挂图作战,全面公开选举操作程序、政策法规、候选人员、选举结果各环节,做到公正透明。‎ 系好纪律“安全带”。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是换届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筑起“防火墙”,加强宣传教育,以重大选举事故为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好党员正确使用好手中的民主权利,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要织密“监督网”,强化监督督导,以“四不两直”形式到基层党组织察实情、听民意,开设群众性监督举报平台,对于任何破坏换届风气的“蛛丝马迹”严查到底。要严惩“暗操作”,严厉打击妨碍、破坏、干扰换届选举的违法违纪行为,对选举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做到处理一批、警示一片。‎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是为组织提供“给力尖兵”,为人民甄选“得力干将”,务必要以制度为遵循,确保选举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到民主透明、合规合法,尤其要在“立行”上出狠招,在“管用”上发实功。‎ 理论依据“立得住”。《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同时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霜洗礼,挺过寒冬烈日,踏过艰难险阻,迈过崎岖泥泞,依靠的是基层党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贡献源源不断、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大抓基层导向,建强基层堡垒是政治责任,也是政治理念得以贯彻、政治功能得以实现的“硬杠杠”。各级党委要把《条例》内涵领悟准确、把握到位,压实主体责任,严把正确方向,以中央精神为“镜子”,以党的理论为“梳子”,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时跟进学、对标对表学,不做“二愣子”,拒做“老糊涂”,充分明晰党内选举制度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指,确保选举工作有规可依、有理可循。‎ 措施细则“行得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出高质量的制度规定,使其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善治的前提是善制,“行得通”才是“门路对”。完善推进基层党组织选举是践行党内民主的深刻体现,是发扬民主集中制的生动实践,是党中央切合当前形势,精准研判分析,因时而生、顺势而生、应运而生的科学制度。《条例》立足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聚焦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通过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从总则开始,就代表的产生、委员会的产生、选举实施、呈报审批到纪律监督为逻辑序列,分门别类作出了规定要求,精细化选举过程中的各项措施,规范化选举中的各种行为,以高标准、严要求、重质效追求制度施行的立体化、可视化和科学化,充分保障了党员干部正常参与选举工作的基本权利,确保了党内民主有序开展和行之有效。‎ 制度执行“管得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硬道理在于管用。党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问责,确保《条例》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选举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具体实现方式。要发挥党员主体地位、强化党性意识,就必须以实促行,严明选举制度,规范选举程序,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大抓基层强堡垒,把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牢靠。全党现有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分布于各区域各战线,涉及范围大,覆盖面积广,差异性和多样性不言而喻,实施难度可想而知。重要时刻更需以制度为准绳,做到从严管理、以严提效,尤需明确:纪律约束不可不有,建章立制不可不遵,制度执行不可不管。要在实际选举中做足准备、加强监管,做到按规定办事、按程序行事,认真贯彻落实选举制度,良性有序开展选举工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制好“棋盘格”,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走好“关键棋”。‎ ‎【篇六】‎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做出系列规定,既深入贯彻党中央最新精神,又积极回应基层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需求。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也会形同虚设;再好的制度执行不到位,也是一纸空文。惟有立足“学”“思”“干”,才能实现“一起来”。‎ 津津乐道,以深厚的情怀一起用心“学起来”。在此之前,适用的是1990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三十年间时代发生变革,形势发展不断变化,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此次《条例》涉及内容广修订幅度大,对于党员掌握难度也相对较大。“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在先”,各级党委要贯彻执行《条例》精神,必须抓好宣传解读,为《条例》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把制定原则、主要内容全方位向基层党组织、广大基层党员准确传递,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解读内容,深入领会内涵,让党员们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 面面俱到,以缜密的思考一起把责“担起来”。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基层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让《条例》成为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的根本遵循,推动《条例》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是关键。众所周知,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任务重、要求高,从选举制度规定到代表名额分配,从代表资格审查到代表的产生,从选举具体实施到选举纪律监督,各个环节政治性、程序性都很强,必须虑周藻密容不得半点出错。因此,就需要各级党组织要发挥“主人翁”精神,严把政治标准、严格选举程序、严肃纪律要求,用高度负责的姿态对选举的诸多环节层层把关,以确保每一次的代表选举都符合《条例》制度规范,每一位代表都具备履职能力,每一项选举结果都能反映选举单位意见、代表党员意志。‎ 孜孜不息,以执着干劲一起合力“做起来”。党的基层组织选举工作,事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事关一方发展与一方民生,必须严格抓好落实。本次《条例》共七章四十一条,对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中的组织设置、换届要求、选举办法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为基层党组织严格执行选举制度定下了“铁规矩”,为公平公正选举划实了“硬杠杆”。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能只把《条例》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是要在执行落实中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真正让《条例》在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贯彻执行《条例》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要让《条例》落实更有力,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带头严格执行选举制度规定,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教育引导党员和代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对违反党章和条例规定的进行严肃问责,全党上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条例》贯彻实施,力求每一次选举都能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换出好面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坚强战斗堡垒。‎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